今日聚焦:深海铸剑者永眠,国士无双魂长存!沉痛悼念“中国核潜艇之父”[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冯站长之家 [color=var(--weui-LINK)][url=]冯站长之家[/url]
2025年02月08日 04:50 湖北
[color=rgba(0, 0, 0, 0.9)]
[backcolor=var(--APPMSGCARD-BG)]2025年2月8日今日聚焦,冯站长之家,4分钟[color=var(--weui-FG-2)]#新闻连播(冯站长之家)2025年2月8日5个内容
文|丰 詹
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9岁。 这位曾隐姓埋名30年、用一生践行“此生属于祖国”的科学家,将最后的光与热留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
从医者梦到深海志:一个时代的转身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医生世家。 少年时目睹山河破碎、日寇横行,他毅然弃医从工,立下“造军舰护国门”的誓言。 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求学经历,为他埋下了“深海报国”的种子。
1958年,一纸神秘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被选入中国核潜艇研制团队,从此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音讯三十载。 父亲临终前仍在追问: “三儿子究竟在做什么?” 他只能将愧疚深埋心底,将“忠”字刻进骨髓。
彼时,中国核潜艇事业一穷二白。 苏联专家轻蔑断言:“中国人永远造不出核潜艇”。 毛主席愤然回应:“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黄旭华与28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研人员,在荒岛上以算盘为“超级计算机”,用儿童玩具模型为“技术蓝本”,硬生生在零基础上劈开一条血路。 1970年,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西方媒体惊呼: “中国用玩具造出了核潜艇!”
深潜惊涛写传奇:用生命丈量忠诚
如果说核潜艇的诞生是奇迹,那么1988年的南海深潜试验则是一场生死豪赌。 62岁的黄旭华力排众议,执意与官兵同潜深海,成为世界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面对战友们的遗书,他挥毫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是科学家的浪漫,更是战士的孤勇。
试验成功后,他跪在95岁母亲面前痛哭: “儿子让您等了三十年!” 父亲坟前,他含泪低语: “忠孝难两全,但儿子未辱使命。” 这份“以忠为孝”的家国情怀,让无数人动容。
千金散尽为报国:赤子之心照汗青
功勋卓著,他却始终淡泊名利。 2019年,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 2021年,93岁高龄的他再捐1100万元。 毕生积蓄2000万元,全部化作科研基金。 他说:“荣誉属于集体,奖金应回报社会。”
即便晚年,他仍在整理毕生研究资料,为后人铺路。 妻子李世英默默支撑家庭,女儿重病昏迷九天九夜也未曾打扰他工作。 这个家庭,用两代人的牺牲诠释了何谓“国之大者”!
脊梁不折,精神永续
黄旭华的离去,让中国痛失一位“深海铸剑者”。 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比核潜艇更重千钧: ——自力更生的志气。 从玩具模型到深海利剑,他用行动证明“封锁即动力,蔑视即号角”。 ——隐忍坚守的骨气。 三十年无名无利,只为“让祖国挺直腰杆”。 ——无私奉献的正气。 千金散尽育英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熔铸一体。
今日之中国,航母劈波、蛟龙探海、嫦娥揽月! 正是无数“黄旭华”以生命为火种,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他的一生,恰如深海中的核潜艇——静默无声,却蕴藏雷霆万钧之力!
魂归星海,光耀千秋
黄旭华院士用一生,书写了“国士无双”的定义: 不是高居庙堂的荣耀,而是深藏功名的孤寂。 不是锦衣玉食的享乐,而是筚路蓝缕的担当。
他让我们懂得—— 真正的伟大,从不需要喧嚣! 真正的脊梁,永远静默如深海!
此刻,让我们向这位“用算盘打出核潜艇”的老人深深鞠躬。 黄老,您的一生,是献给祖国的长诗。 您的离去,是化作星辰的启程。 深海不会忘记,历史永远铭记!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