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我看民营企业座谈会:破除杂音,方能行稳致远
谢歌说事
民营企业家们的春天,来了!!!
昨(2月17)日有个大新闻事件:一场最顶级的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华为任正非、小米雷军等数十位企业家齐聚一堂,共议高质量发展与政策支持新机遇。这场会议不仅释放出国家坚定支持民营经济的信号,更因马云的罕见现身被赋予特殊意义——这位曾淡出公众视野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以“第四步”的姿态回归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从央视新闻发布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会的民营企业家有不少都是智慧企业代表。坐在前排的有360公司创始人齐向东、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腾讯科技创始人马化腾、美团创始人王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创始人曾毓群等,浙江企业家代表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科百特董事长张应民、“杭州六小龙”代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等。
在民间舆论场,对这个高规格会议话题的热议也十分令人振奋,
网友评论说,这是民营经济的春天来了,是民营企业家们的“回归”与时代使命。此次座谈会的高规格,从参会名单可见一斑:任正非、王传福、雷军等企业家代表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其发言内容直指产业链升级与技术创新痛点。
马云的现身更具象征意义。自2023年以教育公益为起点逐步回归后,他此次参与顶层政治场合,既是个人复出历程的里程碑,也印证了国家“始终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的政策基调。
民营经济的活力与贡献已无需赘述:其占据中国GDP的60%以上,贡献了超五成税收、七成技术成果与八成城镇就业。比亚迪年销超400万辆新能源车、宇树科技占据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七成份额等案例,更彰显民营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然而,近年来“民营经济离场论”等杂音一度甚嚣尘上,部分网络意见领袖以偏激言论煽动对立,甚至将民营企业污名化为“资本原罪”,严重损害企业家信心与社会共识。
杂音背后的认知偏差是利益博弈。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的错误认识,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司马南、吴小平等人鼓吹的这个言论,既没有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没有认识到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经济形式,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都是国家发展的社会基础。
马云回归与民营经济新局,唯有破除杂音,方能行稳致远。司马南、吴小平等人鼓吹的“离场论”,本质是对改革开放历史逻辑的背离。他们以片面案例放大民企发展中的问题,却无视民营经济在稳就业、促创新中的基石作用。例如,司马南曾借联想事件持续炒作,刻意忽略国企改革中的同类问题,甚至将马云与乌克兰局势强行关联,制造舆论撕裂。这种“流量至上”的叙事,既不符合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也与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背道而驰——如海南提出对涉案民营企业家“慎捕慎诉”,多地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均旨在为民营企业松绑。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言论往往裹挟“为民请命”的外衣,实则利用部分群体的焦虑情绪收割流量。正如学者马光远所言,其本质是“歪曲党的政策,攻击民营企业”。若放任这类杂音蔓延,不仅会动摇市场信心,更可能干扰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实施。
国家近年来对营商网络环境的整治,已为民营经济扫除障碍。2023年网信办启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剑指造谣抹黑企业行为;2025年座谈会上企业家代表畅所欲言,政策制定者现场回应诉求,凸显政企互动机制的完善。这种“政策+法治”的双重护航,正是破除杂音的关键。
这个关于民营企业家最高规格的座谈会,最顶级的民营企业家都参加了会议。风向变了,再没有司马南的戏了。在网络舆论的江湖中,司马南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只不过如今“司马夹头”的戏称更为大众所熟知。他的倒掉,并非偶然,而是种种言行矛盾、商业合作失败以及时代思潮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
有网友发了个评论,论司马南的倒掉,大意是这样的:司马南早期凭借抨击联想、怒怼柳传志,高举“爱国反美”大旗,在短时间内迅速涨粉,成为网络超级大V。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虚伪面具逐渐被撕下。他一边在国内煽动爱国情绪,收割流量,一边却把妻子和孩子送往美国,自己也在美国购置房产,每年按时缴纳房产税。这种言行不一的行径,让公众对他的信任瞬间崩塌。在如今信息相对透明的时代,公众不再盲目,对于这种“赚爱国钱,给美国纳税”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与不齿。
司马南不断被舆论塑造成了“攻击民营经济的旗手”和“极左民粹思潮”的代言人。这些年民营企业家脑壳都遭弄神了。风向一年一个变化,时左时右。企业家们担心的是,害怕隔三差五又把司马南们放出来咬两口,谁受得了?还不被弄成神经病啊?这帮反改革开放,开历史倒车的左棍不倒,开再多的会议,出再多的政策,发再多的文件又有何用?好在,最高法已经开始拿仇视民营企业的司马南们祭旗,出台了针对企业创始人发布贬损性言论可认定侵犯企业名誉权。剑指哪些人,已不言自明。一贯阴阳怪气的司马南们不是常常叫嚣那啥“起风了”吗?我看如今正是在起风了,是针对司马夹头们起风了。清朗环境与制度护航,才是民企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家们希望的是,一个司马南倒下了,别有其他司马南再出来。
在当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倡导理性与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像司马南、吴小平、李光满等这种形象已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如今,“司马夹头”被各大平台禁言,他的倒掉已成定局。还有,更深层而言,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超越“站队式”争论,回归理性共识。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筑牢竞争力,如华为突破芯片封锁、韦尔股份成为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龙头;政府则需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例如长顺、独山等县市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将企业家建议转化为具体政策。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人”的定位从口号落地为获得感。
未来,我们的时代必将会在历史的浪潮中锚定方向。马云等民营企业家们的回归不是终点,而是民营经济新篇章的起点。当司马南、吴小平们“离场论”的杂音逐渐消散,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民营经济的价值不在于其所有制标签,而在于能否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任正非从2.1万元起步缔造华为帝国、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登顶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史,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注脚。面对百年变局,唯有坚守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才能让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让我们一起,向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营企业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