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5|评论: 0

[原创] 匿名的狂欢与失序的正义:网络喷子何以野蛮生长?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5-2-20 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匿名的狂欢与失序的正义:网络喷子何以野蛮生长?


                    谢歌说事

       当一条评论从“观点交锋”沦为“人身攻击”,当“理性讨论”被“无脑谩骂”淹没,网络喷子早已不再是零星现象,而是演化成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究竟是什么让这肆无忌惮的恶意倾泻于陌生人?答案或许藏匿于人性之暗的交织中。

       匿名性与道德失范,加上虚拟面具下的无罪狂欢。网络喷子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匿名性赋予的“免责幻觉”。在现实社会中,个体行为受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而网络的虚拟身份却让喷子们披上了一层隐形斗篷。他们无需为言论负责,甚至将攻击他人视为一种解压游戏。正如心理学研究指出,匿名状态下(他们一般都非实名认证账号)的人更易释放攻击性本能,将现实中的压抑,比如过的不如人意等情绪转化为虚拟空间的暴力输出。江苏警方通报的“盐城戴某侮辱奥运健儿案”便是一例:戴某为发泄情绪,在匿名掩护下煽动“饭圈”对立,最终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拘。这种“面具效应”让喷子们误以为屏幕后的自己是无敌的,就算乱喷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实则不过是道德溃败的狂欢场。

       喷子之所以爱喷人,是现实挫败的转移,是无能者的精神胜利法。许多喷子的恶意根源,实则是现实生活的挫败感。当个体在职场、家庭或社会中遭遇困境,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网络便成了廉价的情绪垃圾桶。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更易成为喷子,他们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虚幻的优越感,以掩盖自身的无力感。例如,某教培机构从业者肖某某为博取关注,编造“学生跳楼换教育改革”的谣言,本质是对行业困境的扭曲宣泄。这种无能狂怒的本质,是喷子们将自我价值的缺失,转化为对他人的践踏,以此维系脆弱的心理平衡。

        再一个就是,认知局限与群体极化,信息茧房中的暴民逻辑。喷子群体的壮大,亦与认知偏差和群体极化密不可分。有一个残酷现实是:知识越贫乏的人,越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泥潭。当喷子们固守狭隘的思维框架,针对论坛上的任何异见和观点都可能触发其攻击本能,他们往往不会根据帖文内容展开理性辩论,而是直接攻击发帖人本身。比如针对任何事物,各有各的看法,是很正常的思考。你不认同,可有理有据辩论。但不,而是对发帖者进行攻击谩骂。反观喷子,叫他发几个帖子出来,立马就哑了,因为实在发不出来真正有见地的东西来。对于有些实在没法喷的,也好办,刷新页面后,寻找新的喷源继续喷,且语言不文明,一出口就像泼妇骂街,给人没文化无素质的表现。时间一长,大家也都熟悉了。比如,江苏南通杨某伪造聊天记录煽动车友对立,正是利用群体情绪煽动对立,将理性讨论异化为站队互撕”。更可怕的是,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加剧了这一趋势,使喷子们沉浸在同类观点的回音壁中,逐渐丧失辩证思考能力,最终沦为网络暴民。

        喷子的泛滥。部分人并非出于情绪发泄,而是将“喷”视为工具,以恶意为饵、以恶意为刀。当恶意成为习惯,喷子便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系统性社会毒瘤。

        由此及理,论坛要重建秩序,需要一场去匿名化的革命。网络喷子的野蛮生长,是技术、人性与规则的共谋之果。要遏制这一现象,仅靠道德呼吁远远不够。法律层面需强化实名制与追责机制,如江苏2024年侦办6200余起案件所展示的雷霆手段;平台应优化算法,避免煽动性内容泛滥;而每个网民更需清醒:匿名不是暴力的护身符,屏幕后的每一次攻击,都在折射现实中的灵魂底色。唯有让喷子们意识到键盘非刀却有刃,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回归理性与文明的底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