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安徽、浙江、湖南、河北、江苏、河南、广东等地部分高中开始陆续实施新的作息安排:周末双休,并取消早读和晚自习👇
四川家长群炸锅了——我们的孩子还要在教室里熬到十点吗?
1、成都高中是“双休”还是“单休”?
早在去年,江苏省教育厅对2024年寒假安排的决策,其中提到高中毕业班也将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不再进行寒假补课,以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
就在本月,隔壁重庆已经传来各中学接到通知,非高三组和初三组的年级,禁止周末上课,晚自习也要求不得超过9点,以渝中区为代表的主城各区,将开始执行。
昨天,成都郫都区、龙泉驿区等郊县的高中老师透露,他们陆续接到了通知:
从本周开始双休。
(欢迎各区的老师分享最新信息,如有错漏请指正)
据悉,成都5+2区的部分高中一直都是“双休”,也有高中是“单休”,总体来看,主城区公立高中大部分能做到周末“双休”,民办校和郊县的高中同学周末上课的占多数。
双休党:
成都公立重高高二,早7:45,晚10,周六上到12,周天18返校
坐标成都主城区,高三单休/两周一休
主城区某省二高一早7点30走读生晚7点30放学,周五7点30放,周天18点返校
我们的高三是上到周六下午五点半放,返校时间一样
成都市区内高一高二都是双休
单休党:
我这个区和我旁边两个区我知道的学校全是高一高二单休,高三周天休半天
早七晚十,一周只放6小时,黄金6小时哦
高一开始就是早上7:25晚上10:00,周六5:45放周天6:15回,还是成都市比较靠前的高中。
高一高二半天,高三一晚上,求超越
成都某私立高中,早上7:10到校晚上10:00放,高一周六中午12:10放,高二周六下午5:30放,高一高二周天晚上6:30回,高三周六下午5:30放,周天上午9:00回,我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决定就是没有参加中考,直升了高中
关于成都高中生们的周末“作息”,有没有家长和同学出来核实一下,你们学校实行双休、取消晚自习了吗?
一位四川绵阳的家长在四川“麻辣社区”上反映,其孩子的在校时间太长了。收到反馈信息后,绵阳市教体局回应称:
学校的作息时间从早上6点30起床开始到晚上10点20晚自习结束,其中安排了大课间(时长40分钟),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等非高考科目课以调节学生身心;午休时间为12点50到14点,晚休时间为22点50到6点30,能够保证满足学生每天8小时睡眠时间;周六托管服务为学生自愿参加,而且周六多为学科清理或者练习。为了保证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学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每期开展一次学校性运动会,每学年开展“五大校园节日”等特色活动。
大概意思就是,周末单休是自愿参加。未来是否会强制取消,未表。
2、谁不想周末放假?
那么,关于高中“双休”这件事,四川是否能全域执行呢?究竟又是谁最不希望高中双休呢?高中“双休”背后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结合最近网友们热议的几大话题,小编整理了多方的看法。
首先,有网友发起投票,结果显示最不希望“双休”的人中,苗头直接指向了学校领导和家长。
“都想要成绩!”
在前者看来,只有这样抢时间才能保证升学率;在后者看来,孩子不投入时间,就一定考不好。
基层老师们更多是“周末不想上班”。但是学校高层为了拿“成绩”,又是万万不敢轻易“取消周末双休”的。
“我们高中一周放不到24小时都有同学去补课,要是双休的话有钱的孩子完全可以去辅导班。”这样会导致有些家长没什么文化也请不起家教或者让孩子上辅导班的,孩子的成绩会和别人越拉越大。
在当前高考制度和社会观念下,四川要全面推行周末双休制,下面这三大难点就不得不面对:
1、升学压力全国TOP5
成都七中家长自发组织周末补习班,绵阳超级中学模式已形成产业闭环。要打破已有的平衡,让所有家长和学校转变教育模式,执行难度比较大。
2、家长态度冰火两重天
「孩子回家就刷短视频更可怕」VS「我女儿已经两年没见过周末的太阳」。就拿成都一个典型的事例来看,“寒假放假时间提前”了,都要被小学家长举报!无独有偶,江苏在课改之后,家长联名要求恢复晚自习。要满足所有家长的意愿,实在众口难调。
3、城乡教育裂变加剧
成都重点校有实力搞素质拓展,偏远县城高中却靠时间堆成绩。即便成都能率先做到高中周末双休,但是成都之外的四川其他城市想要跟进,阻力也会非常大。
因此,四川全面推行高中“双休”制,是大势,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3、教育的风向转到了哪儿?
事实上比“双休”政策更值得关注的是信号:如今教育的风向真的变了吗?
比如,北京已试点「周三无作业日」,浙江明确「周末禁集体补课」,山东部分高中食堂周末直接熄火……这些碎片拼出一张教改路线图:高中双休+高考变难=选拔人才(非投机取巧的做题高手)。
有家长提出如下观点:
补课解决不了创新题(教思维不是机构的事情,机构是刷题为主,卷题目),补课没有用(基础学校搞,学校教不会,其他更不会),家长必须被迫躺平,社会舆论引导大多数孩子躺平。
言简意赅,“刷题式”选人的传统模式,急需改变!
如今,青少年身心健康亮起红灯。调查显示高中生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运动社交全面匮乏,近五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增长37%。当某重点中学试点双休后,学生近视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佐证了这一举措的减负实效。
其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历通胀使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模式日渐失效。中国教育学会调研显示,52.3%家长支持双休改革,这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突破18%形成呼应,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
加之人工智能革命倒逼人才培养转向。GPT-4在高考模拟中已能取得前10%成绩,传统刷题模式培养的"记忆型人才"面临淘汰危机。北京某示范高中开展双休实验班后,学生科创竞赛获奖数提升3倍,印证了自主学习对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2025年教育风向的“大反转”,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的重新定义”的深刻变革。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培养“答题者”,而是塑造“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这一转型既需要政策刚性约束,更依赖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共识重建。
正如海淀家长在论坛的留言:"当孩子开始追问'为什么'而非'怎么做',我才真正看到教育的曙光。"
成都升学宝综合整理自西南中学生、巴渝家长圈、数学王、城南旧事、小红书@Mr.Wang、BK。文章内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有一定局限性,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