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969|评论: 0

《德阳》 作词:李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阳》

作词:李栎

(主歌1)

青铜神树托起古蜀的月

绵远河水绕过石刻长廊的阙

三星堆的谜底沉睡在泥土深处

每一道纹路都是未完的诗篇

(副歌)

旌湖倒映着古今的对话

李调元笔下流淌着川剧的华

袁竹的逍遥皴裂开苍山云雾

大红袍的传奇在宣纸上生长

(主歌2)

白马关的秋风卷起三国烟云

庞统祠的松涛叩问忠魂的痕

绵竹年画里的五谷丰登

是德孝之乡最温暖的年轮

(桥段)

古海底的珊瑚轻吻着时光

李冰陵的碑文刻着治水的禅

从“包产到组”到装备之都

德阳的基因里藏着开拓的勇敢

(副歌)

旌湖倒映着古今的对话

李调元笔下流淌着川剧的华

袁竹的逍遥皴裂开苍山云雾

大红袍的传奇在宣纸上生长

(尾声)

当光影穿透青铜面具的瞳孔

我们听见文明在血脉里奔涌

德阳,你是巴山蜀水间

一卷未卷收的山水长卷

在地域音乐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李栎作词《德阳》

作者:胡欣

歌曲初印象:独特的地域之声

在华语乐坛的广袤星空中,《德阳》宛如一颗独具光芒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与音乐表达,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天地。这首由李栎作词的歌曲,不只是音符的简单组合,更是德阳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与精神的音乐化呈现,为听众搭建起一座通往德阳的音乐桥梁,使人们得以在旋律中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从音乐文化领域的视角审视,《德阳》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传承使命。在全球化音乐潮流不断冲击的当下,许多城市的本土音乐逐渐被淹没在流行音乐的浪潮之中。而《德阳》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泉,为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扎根于德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将当地的历史遗迹、人文故事、自然风光等元素巧妙融入歌词与旋律,不仅是对德阳地域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是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的生动实践。这种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传承方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与传播力,能够跨越年龄、地域的界限,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德阳文化 ,在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歌词中的历史脉络

古蜀遗韵:三星堆与绵远河的诉说

“青铜神树托起古蜀的月 ,绵远河水绕过石刻长廊的阙 ,三星堆的谜底沉睡在泥土深处 ,每一道纹路都是未完的诗篇”,歌词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神秘的古蜀时代。青铜神树,作为三星堆出土的标志性文物,高达 3.96 米 ,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单件青铜文物之一,更承载着古蜀人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日神崇拜及三界、天下之中的时空观,是古蜀文明的精神寄托。当我们凝视着歌词中的青铜神树,仿佛能看到古蜀人在月光下围绕神树举行盛大祭祀仪式的场景,他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清晰可感。

绵远河,这条德阳的母亲河,静静地流淌着,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它绕过石刻长廊的阙,为古老的德阳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而三星堆,这个神秘的文化遗址,犹如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沉睡在泥土深处的文物,每一件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那些青铜器上的纹路,或简洁流畅,或繁复精美,它们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古蜀文明的辉煌与神秘。

三国风云:白马关与庞统祠的回响

“白马关的秋风卷起三国烟云 ,庞统祠的松涛叩问忠魂的痕”,歌词将我们的思绪从古蜀时代拉到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白马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入蜀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秦代以来就存在,在三国时代更是名噪一时。刘备入蜀、诸葛亮北伐、魏国灭蜀,均通过此关进出,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厮杀 。庞统祠,这座位于白马关的祠堂,是为纪念刘备的军师庞统而建。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他智慧超群,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为刘备集团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计策,其中 “三计策蜀” 更是帮助刘备集团尽有荆益之地,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然而,建安十九年(214 年)初夏,庞统随刘备进攻雏城时中流矢阵亡,时年三十六岁 ,他的死让刘备感到非常痛惜,将其厚葬于鹿头山,并在墓前建祠祭祀。

走进庞统祠,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那是历史的回响,在叩问着庞统忠魂的痕迹。祠内的楹联、石碑,无不诉说着庞统的功绩与精神。“两人有一安天下;千古成双伴夕阳”,这副楹联将庞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才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与忠义精神,庞统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

文化符号的交织碰撞

艺术传承:川剧、年画与逍遥皴

“李调元笔下流淌着川剧的华”,李调元,这位清代的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被誉为 “川剧之父” 。他不仅在理论上对川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著有戏曲理论著作《曲话》 ,对川剧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后人研究川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还亲身参与川剧的创作和演出,相传著名川剧剧目《春秋配》《梅降亵》《苦节传》(即《芙奴传》)《花田错》(川剧界共称为 “弹戏四大本”)都曾经过他的加工修订 。李调元对川剧的贡献,不仅丰富了川剧的剧目和表演形式,更推动了川剧在四川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使川剧成为四川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绵竹年画里的五谷丰登 ,是德孝之乡最温暖的年轮”,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起源于北宋时期,盛于清代 ,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 。绵竹年画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 ,其中以表现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主题的作品最为常见 。这些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德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的寄托 。每一幅绵竹年画,都像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讲述着德阳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德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袁竹的逍遥皴裂开苍山云雾”,袁竹,作为 “逍遥画派” 的创始人,以其独特的逍遥皴法在画坛独树一帜 。他独创的 “豹纹斑、牛毛纹” 两大皴法 ,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将山水画成了亘古未见的奇观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既继承了传统,又艺随时代有创新创造 。袁竹的逍遥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德阳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成为德阳文化创新的代表之一 。

开拓精神:从治水到工业崛起

“李冰陵的碑文刻着治水的禅”,李冰,这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率领民众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300 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 “天府之国” 。李冰治水的成功,不仅在于他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更在于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治水理念 。他采用 “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湾截角” 等方法 ,巧妙地解决了江水的分流、排沙、灌溉等问题 。他的治水精神,成为德阳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创新 。

“从‘包产到组’到装备之都”,德阳在全国率先推行包产到组、撤社建乡等改革 ,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之一 。1977 年春,广汉县金鱼公社实行 “包产到组” 联产计酬责任制 ,当年全公社粮食总产量猛增 250 万公斤 ,比 1977 年增产 22.5% ,“金鱼经验” 随即在全省推广 。1980 年初,广汉县农村生产队全部实行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 。与此同时,广汉县委又对农村开始出现的包产到人(户)的做法加以肯定和推广 。1982 年 1 月,广汉县正式公布《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试行条例》,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德阳的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德阳是一座因 “三线建设” 立市兴市的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德阳拥有东方电气、中国二重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在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 。从 “包产到组” 到装备之都的转变,展现了德阳人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开拓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德阳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

情感的深度挖掘

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德阳》的歌词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家乡德阳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从对德阳自然景观的描绘,如 “绵远河水绕过石刻长廊的阙”“旌湖倒映着古今的对话 ”,到对人文景观的展现,像 “青铜神树托起古蜀的月 ”“庞统祠的松涛叩问忠魂的痕 ”,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深情 。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让德阳的美景与历史文化跃然纸上,更唤起了德阳人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无论是身在德阳的居民,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这些歌词,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文明传承的使命感

“当光影穿透青铜面具的瞳孔 ,我们听见文明在血脉里奔涌”,这句歌词深刻地表达了文明传承的使命感 。青铜面具作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古蜀文明的辉煌 。当光影穿透它的瞳孔,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古蜀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让我们意识到,作为后人,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家乡文明的重任 。德阳的文明,从古蜀时代一路走来,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有责任将这份文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德阳,了解古蜀文明 ,让文明的血脉在我们的身体里奔腾不息 。

歌曲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音乐创作的独特性

在音乐创作方面,《德阳》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其旋律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与四川民间音乐的特色。四川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旋律资源,如川江号子的高亢激昂、四川民歌的婉转悠扬等 ,这些元素都为《德阳》的旋律创作提供了灵感。歌曲中,时而运用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德阳的自然风光,如绵远河的潺潺流水;时而采用激昂的节奏,展现出德阳的历史风云,如白马关的战争场景 。这种旋律的变化,不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德阳的独特魅力 。

歌曲的节奏把握精准,与歌词的韵律相得益彰。在描述古蜀文化时,节奏较为舒缓,仿佛带领听众穿越时空,去探寻古蜀文明的奥秘;而在展现现代德阳的活力时,节奏则变得明快有力,体现出德阳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种节奏的变化,使歌曲富有层次感,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德阳历史文化的奇妙之旅 。

和声的运用也为歌曲增色不少。和声的编排巧妙地烘托出歌曲的氛围,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在表现三星堆的神秘时,和声采用了较为空灵的效果,让人感受到古蜀文明的神秘莫测;而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时,和声则变得温暖而饱满,让听众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那份浓浓的情感 。

文化传播的力量

《德阳》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传播德阳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德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那些未曾到过德阳的人,也能对这座城市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歌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德阳》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的播放量不断攀升,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关注 。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德阳文化的喜爱和对这座城市的向往 。一些旅游博主还将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制作德阳的旅游攻略视频,进一步提升了德阳的知名度 。在社交媒体上,《德阳》也成为了热门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和分享 ,许多人通过歌曲了解到德阳的文化特色,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德阳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

歌曲还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频繁亮相,成为展示德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德阳本地的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中,《德阳》常常作为开场或闭幕曲目,向游客和市民展示德阳的独特魅力 。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德阳》也代表德阳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到中国德阳的文化 。例如,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德阳》的精彩演唱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阵阵掌声,他们对德阳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

总结:《德阳》的永恒魅力

《德阳》这首歌曲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创作,为我们呈现了德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德阳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是德阳人民情感与精神的寄托 。

歌曲通过对德阳历史遗迹、文化名人、艺术形式等元素的巧妙融合,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德阳文化画卷。从古老的三星堆到三国时期的白马关,从川剧的华丽唱腔到绵竹年画的质朴风情,从李冰治水的智慧到现代工业的崛起,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德阳的历史记忆,展示着德阳的文化底蕴 。这些元素的交织碰撞,不仅体现了德阳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更彰显了德阳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

在情感表达方面,歌曲蕴含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对文明传承的使命感。它唤起了德阳人民内心深处的乡愁,让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也激励着人们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德阳文明的重任,让德阳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德阳》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巧妙融合现代与民间音乐元素,精准把握节奏韵律,精心编排和声效果,使歌曲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给听众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 。

《德阳》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德阳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德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提升了德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希望能有更多像《德阳》这样的优秀作品涌现,以音乐为媒介,让德阳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德阳的独特魅力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