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长歌
作词:袁竹
[主歌1]
赣水汤汤,滕阁揽月听风霜
千载烟波载不动,王勃诗里的斜阳
落霞孤鹜化墨色,八大山人笔锋藏
一纸哭笑皆天地,孤鸟栖残荷,独钓寒江
[主歌2]
西山叠翠,梅岭云深锁苍茫
徐孺下陈蕃之榻,正气书就豫章魂
铁柱万寿宫香火,照见江右旧时光
英雄城头旌旗舞,铁血铸就,星火燎原的狂
[副歌]
谁在洪都唱山河?刀郎声起,雪落赣江
十送红军的泪,映山红的焰,今夜重燃章贡旁
八大山人的墨色未干,音符穿越千年长
一城山水半城诗,且听这盛世,山歌寥哉的回响
[桥段]
青云谱外,朱耷的鹤唳成绝响
泼墨写尽人间恨,留白处是涅槃的凤凰
刀锋如雪割裂沉默,琴弦拨动江湖浪
古琴台下,今人古人共醉,一阙轮回的江南腔
[主歌3]鄱湖浩渺,候鸟衔来春秋信
渔舟唱晚归何处?落星墩上数流萤
赣抚平原稻浪涌,英雄埋骨青山青
一江两岸灯火稠,铁轨载着游子,归乡的足音
[副歌]
谁在洪都唱山河?刀郎声起,雪落赣江
十送红军的泪,映山红的焰,今夜重燃章贡旁
八大山人的墨色未干,音符穿越千年长
一城山水半城诗,且听这盛世,山歌寥哉的回响
[尾声]
当鼓点敲碎时空,古琴台与新馆对望
八大山人的孤傲,化作刀郎喉中的苍凉
滕王阁上,有人轻叹——
这江右的魂啊,从未离场,只是换了副皮囊
奏响赣鄱大地的千年回响
―――评袁竹作词《江右长歌》
作者:李栎
刀郎南昌演唱会即将举行,袁竹作《江右长歌》初起
在四川著名歌手刀郎南昌演唱会即将举行之时,刀郎的老乡、著名画家、词作家袁竹专门为南昌创作了一首新歌《江右长歌》。
当这首歌曲发布后,迅速在各大音乐平台引发广泛讨论,其独特的旋律与饱含深情的歌词,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赣鄱大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大门。歌曲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听众深入探寻江右地区的过去与现在,在时代的喧嚣中,奏响了一曲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
词里山河:历史与人文交织
(一)古迹寻踪,岁月留痕
歌词开篇,“赣水汤汤,滕阁揽月听风霜”,滕王阁这一千年古迹,在袁竹的笔下,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歌词中 “千载烟波载不动,王勃诗里的斜阳”,巧妙地将滕王阁与王勃的诗作相联系,让那跨越千年的时光在词句间流淌。落霞孤鹜,本是王勃笔下的绝美景色,如今在歌词中 “落霞孤鹜化墨色,八大山人笔锋藏”,又自然地过渡到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滕王阁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豪情与感慨,它承载着江西的历史记忆,成为江右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梅岭,“西山叠翠,梅岭云深锁苍茫”,其幽深的景色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故事。这些古迹,在歌词中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江右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名人逸事,风骨传承
八大山人,这位明代遗民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时代的思考。歌词中 “一纸哭笑皆天地,孤鸟栖残荷,独钓寒江”,生动地描绘出八大山人画作中的孤寂与超脱。他以笔为剑,在宣纸之上书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成为江右文化中独特的精神符号。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在歌词中 “徐孺下陈蕃之榻,正气书就豫章魂”,展现了江右地区自古以来对贤才的尊重与敬仰,以及传承下来的浩然正气。这些名人的逸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右文化的皇冠之上,传承着江右人民的风骨与精神。
(三)红色记忆,热血铸就
“十送红军的泪,映山红的焰,今夜重燃章贡旁”,这句歌词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江西,作为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红军长征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与牺牲,十送红军时百姓们的不舍与牵挂,都在这句歌词中得以体现。映山红,作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其鲜艳的色彩如同革命的火焰,在章贡大地燃烧。红色记忆,成为江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右人民,为了理想与信念,奋勇前行。
旋律之魂:传统与现代交融
(一)地域特色,乡音乡情
《江右长歌》的旋律中,巧妙地融入了江西民间音乐的特色元素。那悠扬的腔调,仿佛是赣鄱大地的乡音,在耳边轻轻诉说着家乡的故事。或许是赣南采茶戏的灵动旋律,或许是鄱阳湖渔歌的质朴音调,这些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让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听众在聆听歌曲时,仿佛置身于江西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情。这种地域特色的融入,不仅让歌曲更具辨识度,更唤起了江右人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现代演绎,创新表达
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歌曲也运用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激昂的鼓点,清脆的弦乐,与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相互交织,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刀郎独特的嗓音,在现代音乐的衬托下,更显沧桑与深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创新表达。它既满足了当代听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又让古老的江右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江右长歌》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江右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共鸣,时代强音
歌曲的旋律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在《江右长歌》中,旋律随着歌词的情感起伏而变化。当唱到古迹与名人逸事时,旋律舒缓而悠扬,仿佛在讲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当提及红色记忆时,旋律变得激昂澎湃,激发起人们内心的热血与豪情。这种旋律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让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当今时代,这首歌曲成为了江右文化的时代强音,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文化溯源:江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江右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江右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多样。“文章节义” 可以说是江右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从古代众多江西籍文人的文学成就,到历代仁人志士坚守的道义与气节,都体现了这一特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右地区孕育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更是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时,江右人民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始终坚守正义,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 “文章节义” 的文化特质,深深地烙印在江右人民的心中,成为江右文化的灵魂所在。
(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江右长歌》的出现,对于江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面临失传的危险。而这首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江右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江右文化。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古老的江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歌曲的传播也能够激发江右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事业中来。
长歌回响:歌曲的时代价值与影响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江右长歌》在增强人们对江右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当江右人民听到这首歌曲时,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会被强烈激发。他们会为自己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这种文化认同,不仅仅局限于江右地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江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能够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对江右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凝聚起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艺术创新与启示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江右长歌》为其他音乐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它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将古老的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这种创新精神,在当今音乐创作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更多的音乐人去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同时,歌曲在歌词创作上,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巧妙表达,也为其他创作者提供了创作思路,让他们明白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融入文化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余音绕梁,江右长歌的永恒魅力
《江右长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通过词里山河、旋律之魂,展现了江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在文化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江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以及这首歌曲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在时代价值与影响方面,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更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启示。这首歌曲就像一首永恒的乐章,余音绕梁,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感受到江右文化的魅力。它将继续激励着江右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江右文化的世界,探寻其无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