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抗日战争,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不需要问deepseek
作者:谁家水调唱歌头
感受历史人物并不容易,比如胡适和蔡元培。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加高官,1927年他和吴稚晖等人率先提出“清党”,之后就是“四·一二”。当然后来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蔡元培很是反对杀人,这也有记载。
如今引用蔡元培的教育名言,谁会有疑义吗?可是湖南师范大学引用胡适的话,就遭到群殴。
湖南师范大学的行动,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操作。删掉“胡适”二字,关掉评论区,再不置一词。
试想,他们的微博能说什么呢?面对一加一等于三,作为当事方他们什么都不用说,庄子不是说了嘛,“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湖南师大用不着下场,网络自然会发挥净化功能。
胡锡进赞同湖南师大,结果也被骂了一顿,说他有意回避胡适在抗日战争中的言行,老胡专门问了一下deepseek。这事何必问机器,机器的回答肯定不如我详尽。
爱国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
胡适在抗战中的言行,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扮演什么角色;第二,他的判断是否准确,行为是否有贡献。
胡适的厉害之处在于:九一八之后,当一片喊打喊杀的时候,他主张和日本接触,正面谈;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当国内主张和日本谈的时候,他力主决不能谈,一定要坚决打下去!打到底。直到把美国拉进太平洋战争。
1、从中东路冲突到九一八。
九一八丢失东北的是张学良,不是胡适、傅斯年、蒋廷黻这些大学教授。
张学良是爱国的,但是他爱国能力不行。张作霖死后,东北改旗易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张学良有贡献。
可是接下来他的行为很不成熟,七荤八素。他要收回俄国占领的东中铁路,把老毛子赶出去,因为苏联刚成立,无暇东顾。
张学良问外交家顾维钧,顾维钧说,你的意图是什么?你这是玩纸牌,玩牌你是高手,但是如果敌人手里有好牌,你怎么办?张学良说我自有办法。
结果冲突一开,东北军迅速战败。顾维钧回忆说,很显然张学良只想到了一个方案,那就是我们获胜,没有想到失败了怎么办!
东北军惨败,这时候张学良的自有办法成了毫无办法,东北军高级将领开会,会议室鸦雀无声!
客观上,1929年7月历经半年的中东路冲突事件,让日军摸清了东北军的实力,加快了日本染指全东北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又变成了不抵抗将军,你说此人前后的行为,差距咋这么大呢!
2、胡适,从主张公开交涉,到“绝没有和日本交涉的可能”。
日军迅速占领了锦州以北地区,当时顾维钧、胡适等人的主张是立即电告国联,向国际社会要公理;立即与日本公开交涉,正面接触。前一条都同意,第二条张学良不干,而且蒋介石也不干。
为什么呢,因为国内抗战情绪激昂,这时候谁和日本正面接触,谁就会被视为软弱,甚至被骂汉奸。地质学家丁文江说:“国民党首领就是赞成谈判,也不敢做”。
请愿的学生把蔡元培从汽车里拽出来一顿打,顾维钧的老乡威胁他胆敢跟日本谈,就挖了他的祖坟。蒋介石政府一不谈,二不抵抗,三在围剿红军,让胡适极其愤怒:
中国的政客,不明世界的形势,又没有肯负外交责任的决心。名为信赖国联,实则躲避责任,贻误国家。(注释1)
此后的发展是伪满洲国成立,日军占领热河,日军出入察北、冀东,然后是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国联不承认伪满洲国,日本退出国联,国际社会没办法。此时胡适不主张公开交涉了,“决不承认侵略者在中国领土内用暴力造成的任何局面,条约,或约定”,“现在全世界的正谊的赞助是在我们的方面,全世界的道德的贬义是在我们敌人的头上,我们的最后胜利是丝毫无可疑的!”(注释2,3)
3、我不能昧着良心出来主张作战。
1933年3月13日,胡适与丁文江、翁文灏到保定见蒋介石。胡适问,可以同日本开战吗?蒋介石说,须有三个月的预备。
三个月后能打吗?
蒋介石说:“近代式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几处地方用精兵死守,不许一个人生存而退却。这样子也许可以叫世界人知道我们是不怕死的(注释4)。”
《大公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主张提起“铁匠铺里的大刀”,依靠“大车骆驼和人的运输”,与日本一战。文中说:“我们的老百姓到了草根树皮都没有,他们不吃也成,到饿死也不会骚动,更不会同士兵争粮饷”,“到必要时,我们正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一使军阀惯用的手段,去榨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反正我们的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拿去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这是要杜甫的《石壕吏》在1200年以后再次上演,这是哪门子爱国?
胡适立即撰文反驳:
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董先生(指作者)说的“我们”究竟是谁?董先生是不是“我们”的一个?“他们”又是谁?董先生又是不是“他们”的一个?
在这几年中,主战的人并不需要什么勇气。只有不肯跟着群众乱喊作战的人,或者还需要一点道德上的勇气。时髦话谁不会说?说逆耳之言,说群众不爱听的话,说负责任的话,那才需要道德上的勇气(注释5)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胡适的目的是争取时间,获得喘息机会,让国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战争。这是对的。如果没有6年准备时间,哪来的后来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持久抗战?
感情上他是这样说的:
我不能昧着我的良心出来主张作战。我极端敬仰那些曾为祖国冒死拼命作战的英雄,但我的良心不许我用我的笔锋来责备人人都得用他的血和肉去和那最残酷残忍的现代武器拼命(注释6)。
1935年6月5日,胡适在傅作义陪同下到了35军,去大青山看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碑文是胡适用白话文、新式标点撰写的,钱玄同书碑。碑铭写道:
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
他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注释7)
《何梅协定》之后,此碑被遮掩,因为不许刺激日本人,胡适写了一首诗:
雾散云开自有时,
暂时埋没不须悲。
青山待我重来日,
大写青山第二碑。
胡适手稿:何应钦将军有命令,要一切抗日纪念物都应隐藏。于是傅作义将军在碑上加一层遮盖,上面另刻“精灵在兹”四大字
不须悲,重来日,再写青山第二碑,胡适是个乐观主义者,对抗日也从未悲观。
4、苦撑待变,决不和谈,和比战难。
有人说,胡适参加低调俱乐部,这是不抵抗的证据。其实低调俱乐部里有汪精卫周佛海等汉奸,也有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还有张君劢,甚至有顾祝同,这可是1945年接受日本投降的将领。
这些人的主张并不相同,不要以为“俱乐部”就是一致的。
1937年10月,胡适去了美国,第二年正式出任驻美大使,他的任务是争取美国的实质援助。蒋介石选择他,是因为他在1935年就提出,美日在太平洋上必有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
但是中国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1931年以来,那些不经思考就高喊开战的很多人,现在就跟当年的张学良一样,没了办法,于是主张媾和的声音迅速膨胀。这不是汪精卫的声音,而是来自重庆政府里的声音。
胡适这时候说,我六载主和,但今天“相信和比战难百倍”,我国只有“咬牙苦撑”。
为什么?既然全面开打,这时候媾和,作为弱国的我们,一定会吃大亏!而且美国此时对中国是同情的,给予暗中援助的,如果单方面媾和,中国会失去国际支持。
世间最可笑的,是战前一致要求开打,打起来之后束手无策,然后或者彻底失败,或者签订城下之盟,明朝末年面对李自成、清朝末年慈禧宣战八国,都是混招例子。
最终的历史走向,是美国正式出场。
当时日本和美国是有可能达成和议的,这是中国外交最紧张的时刻,美国报纸比较中日大使面见罗斯福的表情,认为“胡适稳操胜券”。
日本人甚至认为,是胡适忽悠了罗斯福,导致美日决裂,40年代甚至传说胡适和罗斯福是大学同学,其实他们大学没有交集,但这传言今天仍然在流传。
1946年,胡适回国,他说自己任大使没有做什么,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他的谦虚,他给国民政府的主张是“苦撑待变”,其实他很大程度上是“促变”。
5、胡适是爱国者,他在文化上打败了日本。
胡适在国内,文化上、政治上经常提出批评意见,什么裹脚、太监、酷刑、二十四孝,旧文化被他一顿批判,更有独自一人大战国民党,批判国民党漠视人权,独裁专制,导致他丢了中国公学校长。
但是到了国外,他从来没有说一句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一面,他总是介绍中国文化中接近现代理念的东西,老子的革命,孟子的民主,孔子的仁爱,小政府大社会的“无为而治”,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国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中国古代先进的书院教育,这是他在国外演讲的主流。
另一方面,他说日本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日本不是个现代国家,因为军国主义奴役民众,这个国家是在自杀;中国呢,虽然穷,但是中国是个现代国家。
这让日本媒体大怒,抗议胡适是在挑拨美日关系,甚至在挑起战争。可见说胡适“促变”,并不夸张。
胡适不需要什么“洗白”,人家没黑过。没有一寸国土是他卖的,更不是什么文化汉奸,他是把外国文化的好东西拿进来,把中国文化的好东西送出去。
以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来看待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荒唐的,相当于抗日神剧在现实中的上演,他们哪里知道抗日战争14年,有多少风云变幻?!
[1]胡适《论对日外交方针》,1932年6月19日发表于《独立评论》,《胡适全集》第二十一卷,472页。
[2]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1933年2月26日,《胡适全集》第二十一卷,609页。
[3]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1933年2月26日,《胡适全集》第二十一卷,609页。
[4]胡适日记,1933年3月13日,《胡适全集》第三十二卷,190页。
[5]致吴世昌信,《胡适全集》第二十四卷,241页。
[6]胡适《我的意见不过如此》,《胡适全集》第二十一卷,618页。
[7]胡适《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胡适全集》第二十二卷,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