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起,上海市在武康路、豫园商城、外滩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员密集的“网红”地标启动室外“游烟”治理试点,旨在减少二手烟暴露,提升公共空间健康环境,引发广泛关注。
所谓“游烟”指的是吸烟者在行走过程中吸烟,产生的烟雾影响周围人群。此前,上海一份社会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九成受访者对此反感,认为其危害健康、存安全隐患并影响市容与游玩体验。
据报道,上海8处网红场所结合各自特点,通过设立控烟宣传标识、志愿者巡查劝阻、规范设置室外吸烟点等方式,引导市民文明吸烟。例如,徐汇区在武康大楼及周边区域通过电子屏宣传、特色控烟文创、现场巡查等方式营造无烟环境;黄浦区在豫园商城、外滩等地加强控烟宣传,并利用智能语音提示设备提升劝阻效果。
不少网友点赞并呼吁推广,“这个举措特别好,经常有人吸烟边走边抽,特别呛。”“管得好,都是出来放松的,你凭什么放毒!”“既体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又提升游客体验。”“必须全国推广!公共场所吸烟的行为有损全民身体健康!”“不但景点要治理,马路上也要治理!”也有网友认为管理存在难点,“室外空间开放性强,‘游烟’随机发生、流动性大,这边刚刚灭了,那边又点起了!”
在留言中,较多网友还提到“仅靠劝导难以根治乱象,还是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强化执法震慑力,而非仅停留于宣传层面。”“为什么香港能禁烟?因为处罚重,执行力度强。”
事实上,国内多地对公共场所的室外控烟进行探索。例如,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规定,排队等候区域禁止吸烟,违者最高可罚200元。此外,香港和澳门也采取了严格的室外控烟措施,如公交车站、公共海滨浴场等区域全面禁烟,违者最高罚款1500元港币。舆论认为,上海“游烟”治理试点已获舆论肯定,也具有示范意义,但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控烟管理制度,将控烟要求纳入员工工作规范和游客引导系统,并通过智能监控技术提升监管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