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与鹤林寺,充满神秘感的成都名山宝刹》之一)
成都临邛古城白鹤山风景区,位于成都辖下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市城西3.5公里处,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山中始建于隋代的千年古刹鹤林寺气势恢宏,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和读书台、了翁祠、四明楼等殿堂楼阁,外有点易洞、弥勒大佛石雕、西塔、漏米洞、玉兔石、仙人洞、游山石道等胜景和西岩寺、幽居寺遗址。景区山高林密,景色宜人;庙宇殿堂,比比皆是;遗址古迹,历史悠久;香客盈门,游人如织。散发着悠悠遗韵的文物古迹和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回味名山古刹的兴衰发展史,破解山与寺颇多的神秘难解之谜,给今人了解临邛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启迪。
占地上千亩的白鹤山,在巴蜀历史上早有名声。据《邛崃县志》记载,曹学佺在所著《蜀中名胜记·邛州》中,就引用了晋代史学家陈寿的《益都耆旧传》中的一句话:“胡安,临邛人,聚徒于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经”。这是最早记录白鹤山名的史料书籍。
明万历五(1577年)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载:“点易洞,州治西七里白鹤山,汉胡安先生授徒讲学点易于此。”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儒行》也载:“汉胡安,临邛人,聚徒授教白鹤山,有点易洞,先生明天文历象,阴阳之数,司马相如从学焉,后乘鹤仙去。”
史料记载,临邛人胡安是西汉早期研究周《易》的学者和“教授”。从胡安学习的代表人物有卓文君的夫君,汉代著名辞赋家,出使西南夷的司馬相如和西汉著名学者楊雄。
至于山为何用“白鹤“取名,南宋陆游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中有一段记载:“仙人胡安学道西岸,跨鹤升天山以此得名”。这段话点明了山名来历,也给白鹤山罩上了神奇、美妙的光环,增添了耐人寻味的神秘感,为鹤山传名巴蜀以神助,让人产生出无限的遐想。
也有人说,白鹤山是因山形酷似白鹤和山中多鹤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出临邛城西门朝奉鹤林寺,从白鹤场西望,就可看见一座酷似白鹤形状的大山横在眼前,展翅欲飞西天。细细品味,高矗的塔子山像高昂的鹤头,引吭高歌;左右两个山包恰如两翼,翼上林木宛如羽毛,随风摇曳,跃跃欲飞。如果真有胡安在此“跨鹤升天”,恐怕亦非难事。不过今天时过境迁,山上山下的变化让人看不出如此这般的景象了。
究竟白鹤山是何种原因得名,也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和人文建设,土地整改,广植草木,修复殿宇,保护古迹,前山后山数公里内植被恢复,山林郁郁葱葱,引来了无数白鹤。前些年,白鹤山到竹溪湖间山林里,曾经聚集了上万只白鹤,引来数万人朝贺。现在,白鹤虽少了一些,但崇山密林间,时有白鹤掠过,鹤声阵阵,白影点点,还了白鹤山不少原始面貌。
白鹤山的得名,不管是来自仙人的传说,还是因为彰显龙门山脉生物多样性的青山绿水中的数千类乌儿中的可爱白鹤,越来越引起成都人和四川省内外人的关注。鹤林寺方丈告诉笔者,周日和节假日,来此的游客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成都人,时不时还有外国人光顾,他们除了爬山游玩,烧香拜佛,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探寻名山古刹隐藏着的秘密。
注:本篇图片除署名图片外来自网络
图四:许龙摄影;图五:高祥君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