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40|评论: 7

[生活资讯] 拿起一本书,用手指捻开书页,让思绪在字里行间慢慢地游走,仿佛一朵自由行走的花...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3-3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拿起一本书,用手指捻开书页,让思绪在字里行间慢慢地游走,仿佛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儿一般,嗅着那淡淡纸香、油墨的芳香,我彷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我彷佛听到了古先贤的呼吸和心跳。纸如船,文字如船桨,载着我徜徉在历史与时光的长河之中,每一次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泛舟,我都仿佛感觉到前方闪耀着无限的光。


                                                     舀 纸



                                                                        邓四平/文


   今天,我要写的《舀纸》,其实是流行于故乡永兴、济渡、兴旺、罗家一带的舀火纸。火纸,又叫草纸,但并不是用草制作而成的纸,而是将竹子碾成竹浆制作而成的纸。人们在祭祀先人上坟的时候,常将这种纸点燃,一张一张的火纸化成阵阵烈焰,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缅怀。

    舀纸其实就是一种造纸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据说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从而开启了纸张的广泛使用和传播。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新发现,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和质疑。在中国的多个省份,考古学家们先后出土了一些比蔡伦时代更早的纸张,证明了造纸术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小时候,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名叫幺幺河,在河对岸,长着很多的竹子,这些竹子青翠挺拔、连绵起伏,沿着河岸疯狂地蔓延,一眼望去,彷佛一道绿色的长城,只看见绿油油的一片,却又望不到竹林的尽头。

   永兴竹山观村、三青沟村、济渡土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竹子做原料在生产这种火纸。

   当地的农民农忙的时候犁田耙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到农闲的时候,就开始舀纸。他们从田间地头、河边、或者山坡上将竹子砍回家,用一个大石滚子将竹子全部碾破,接着,在屋旁挖一个大坑,将竹子码进坑里,码一层竹子,就洒上一层石灰,码满了竹子,再往坑里灌水。等这些竹子在灌满石灰水的大坑里泡上几个月时间,就将这些被泡软的竹子取出来,继续用一个大石滚子反复碾压,全部碾压成烂泥一般,再用箩斗将竹泥挑到河边,倒进一个用石板镶成的长方形的水槽里。接着,舀纸的人往水槽里放进一种名叫“滑”的东西,这种名叫“滑”的东西其实是一种绿色植物,其汁液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凤石那边的大山里就长有这种名叫“滑”的绿色植物,永兴、济渡等地舀纸的人就常常跑到凤石的山里去采这种植物。如果少了这种植物,就舀不出纸来。

    接着,舀纸的人就用一根长木棍在水缸里面使劲地搅拌,不断地搅,不断地搅,竹泥和水充分融合,整个水槽里的水便成了淡黄色的竹浆。舀纸的人双手拿起“帘子”沉进水槽,先往前面一荡,又往面前一拉,然后在水中向左向右一阵摇晃,接着将帘子端出水面,只见薄如蝉翼黑色透明的帘子上布满了一层极其细密均匀的竹浆,舀纸的人将帘子上这一层细密的竹浆倒在旁边的石板上,倒一次便宣告了一张火纸的诞生。火纸一张一张的舀出来,又一张一张地码在一起,但这些湿漉漉的一张张火纸却并不互相粘连,层层堆叠码在一起,码到一两尺左右,成为一个“垛子”。舀纸的人便用一个木榨压在垛子的最上面,使劲地榨,使劲地榨,直到将垛子里面的水分榨得精光,舀纸的人才会开始下一个垛子的生产,一个垛子大约有几千张火纸,舀纸的人如果手快,一天可以舀四五个垛子出来,手慢的,一天也许只能够舀一两个垛子出来。最后,舀纸的人将垛子扛回家,放在自家屋檐下的板凳上,用自然风吹上四五天。接着便是扯火纸,屋里的大人小娃儿都会来帮忙,将垛子放在一根长板凳上,人就坐在长板凳后面,用大拇指和食指将垛子上的火纸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捻开,又小心翼翼地掀起来,掀开一张,便拉向旁边折叠起来,一张一张折叠,折叠到几十张火纸之后,就将这一小叠火纸从垛子上撕下,拿到晒坝里的竹篙上晾晒。扯火纸是一种极需要耐烦心的工作,性子急不得,一急,就会将润湿的火纸给撕烂了,撕烂了的火纸就没有多大的卖相了。

    火纸晾晒得焦干之后,舀纸的人就将火纸从竹篙上取下来,一叠一叠的火纸码在一起,码到一尺高左右,便做成了一个火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火纸可以卖到十几块钱,现在一个火纸已经涨到三四十块钱一个了。原来的永兴场、济渡小深沟、兴旺镇、罗家镇等地,都有专门的火纸市场,每到逢场天,买卖火纸的人络绎不绝,火纸市场里面人声鼎沸,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比猪儿市场还闹热得多。

    舀火纸,卖火纸,是永兴、济渡、兴旺、罗家等地农民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副业,农民家里娃儿读书交学费,买种子,买化肥,买油盐酱醋等等,还有婚丧嫁娶礼尚往来送礼等等,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卖火纸的收入,卖火纸的收入贴补了很多农家人的家计。

    前几年开始,电视里报纸上网络上几乎都在宣传文明祭祀,喊大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烧纸,不要放鞭炮,最好是向先人敬献鲜花等等,但是,大家好像都不怎么买账,很多人在祭祀先人的时候,还是继续在烧纸,还是继续在放鞭炮。好像不烧纸,就没有向先人表示孝心一样。烧纸祭祀先人,这种风俗估计大约已是上千年的传承了,现在突然喊大家立马纠正过来,估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移风易俗,这并没有错,但对于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我认为,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水到渠成之时,人们就慢慢地改变过来了。

    舀纸这个活路,其实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营生,手每天都在水里泡着,常常被石灰水泡烂。挣的都是两个辛苦钱,挣的也都是两个血汗钱。现在乡下已经很少有人舀纸了。据说,现在已经有机器专门生产火纸了,但机器生产的火纸莫得手工舀出的火纸质量好。

    众所周知,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其中纸在文房四宝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安徽泾县的宣纸,举世闻名。用宣纸写的字,画的画,即使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也依旧能够保存完好。西晋大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距今一千七百多年过去,至今保存完好。书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等书法大家的很多墨宝,至今也依旧保存完好。如果纸不好的话,很难想象这些国宝能够保存至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约是在1994年,我曾经去过四川夹江县,夹江的竹纸也十分出名,在抗战时期,由于打仗,安徽的宣纸运不进四川,当时后撤到重庆的很多书画家写字作画便没有了宣纸,大画家张大千便亲自到夹江县去考察,对夹江的竹纸予以改良,夹江的竹纸声名鹊起,和安徽泾县的宣纸一起被誉为“国之二宝”。

    唐朝的时候,四川成都有一个很著名的才女,名叫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熟谙音律,精通诗词,韦皋镇蜀,召其侍酒赋诗,时称女校书。薛涛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称“薛涛笺”。制作这种小笺的纸不知是什么纸。薛涛死后,其墓在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公园里好像有一口古井,人称薛涛井,据说薛涛就是取这口井里的水造的纸制作的“薛涛笺”。我虽去过成都多次,但却一直没有去过望江楼公园,因此也不敢确认薛涛是否真的取的这井水造的纸。当然,这些陈年往事都已不重要了,但薛涛用一种纸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的这个雅好,却一直留存在了我的脑海里。

   时光如梭。随着电脑的兴起,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浏览和获取各种资讯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依旧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书,喜欢购买各种纸质的书,不断地买,不断地读。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一本书,用手指捻开书页,让思绪在字里行间慢慢地游走,仿佛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儿一般,嗅着那淡淡纸香、油墨的芳香,我彷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我彷佛听到了古先贤的呼吸和心跳。纸如船,文字如船桨,载着我徜徉在历史与时光的长河之中,每一次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泛舟,我都仿佛感觉到前方闪耀着无限的光。

    因为有了纸,所以才有了纸质的书,由是观之,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延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永远都无可替代的,纸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永远都是不可磨灭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5年3月30日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4-2 12: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 12: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 13: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 13:2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屑鱼网化云烟,浣得霜绡万卷传。  
莫道洛阳贵竹简,一池春水抵千钱。  

发表于 2025-4-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