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是什么文化
李旭葵
人过花甲,眨眼就到了古稀暮年。多少往事涌进午夜的梦里,常常泛起一些莫名的惆怅。对一些似乎简单的问题,却又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地含糊不清。
人活几十年,到底什么是文化?至今仍困惑着我,没有弄清础到底什么叫文化。
什么叫文化?小时候在我的感觉,文化这东西朦朦胧胧,似隐时现,好像是雾里看花,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虛无而神奇。认为琴棋书画就是文化。读书人,有知识会写文章的和会说会唱会画的人也也叫文化人。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读过书有知识的叫文化人,又被称为知识分子,列入小资产阶级范畴,属于应该脱胎换骨被改造的对象。到了文革期间,文化跌落,人妖颠倒,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知识分子被划为臭老九,属于被监督改造和批判斗争的对象。因此,人们对于“文化”都深有忌讳,惊恐被沾了边,都怕被人说是文化人。当时的教授、专家、画家、作家、术家的头衔职称的人,根本不敢乱说乱动,诚惶诚恐地夹着尾巴做人。那时社会上如作家协会之类的学会协会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人们根本没有那个雅兴也不敢去沾边挂角,惊恐被沾边,那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都知道那是对文化人监督管理的机构。后来,社会变了,文化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后来社会上,随着经济发展的利益需求与文化沾了边,用文化来抬高提升扩大企业名称和产品影响知名度。“文化”价值地位提高了,文化浮躁,乱象丛生。文化开始泛滥,就有了饮食文化、旅游文化、乡土文化、诗歌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佛文化、道文化、陶瓷文化、教育文化、旗袍文化、民俗文化等五花八门多如牛毛的文化繁殖,真让人眼花缭乱。各行各业时兴都想方设法喜欢和文化沾边,认为只要沾上了“文化”两字,似乎就显得企业和产品是属风雅而高大尚,就有了文化光彩外衣,爆眼球,吸引人去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连一些目不识丁一夜爆富的企业老板,买了连自己都没有看懂的名人字画挂起,凑热闹,自认为是就挤进了文化圈子。这些,的确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明白,弄不清楚所以。文化失去了含金量,被贬值了。到底什么叫文化?难道“文化”就这么不值钱?文化就这么犯贱?
什么叫文化人?至今也未有确切的定论。特别是在今夭浮燥的社会,为了追逐名利荣誉而发烧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出卖人性,为了贪图荣华富贵金钱而被铜臭腐蚀了灵魂。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写了一幅小学生发蒙难看的丑书,就自鸣得意成了著名书法家。 谁都知道,有韵为诗,无韵是文。有的人胡扯地吟出几句让人看不懂,说起来别扭的所谓诗,就成了诗人。写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就成了作家。唱一首歌,就成了明星。临摩抄袭画了一幅画,就成了画家。拍了一张照片,就成了摄影师……。什么是灵感激情,什么是创作源泉,什么叫章法结构,什么叫东方传统文化,什么叫西方文化,什么叫文学艺术都沒有搞明白。
哎,简直是滑稽荒唐,成了啼笑皆非的闹剧。各种大师,画家,诗人,歌唱家、书法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教授头衔遍布于大街小巷,各种名片满天飞。只要舍得出钱,就可以买到让人眼花缭乱隨心所欲的光环奖牌,就会得到所要的头衍职称。各种各样的学会协会就像自由市场,如雨后春笋而出,层出不穷,完全变了味,来者不拒,使人目不转睛。令人苦笑不得的互相贴金,你捧我,我吹你,脸不发烧,乌烟瘴气,鱼龙混杂,真假难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国际、世界、神州、中华牌子的什么书画展览,什么摄影展览,什么诗歌散文评奖,牌子越打越大,规模越来越大,就是来参观看展览的人沒有参加展览作品的作者多,寥寥无几,冷冷清清,是虎头蛇尾,完全是喧嚣一时的自娱自乐,纯碎是为了烧钱图私欲。书画摄影作品展览,是按官本位的潜规则,不论作品良劣,好像是来参加开会,作品是依照作者原来曾担任过的职务高低大小来按座位排名顺序排列。难怪不少的官员退休了,再也沒有人打招呼理他,没有了前呼后拥的官威官气,被失落了,以书画作品来寻展示炫耀,想找回存在感。利用退休下台前残存的权力余威,削尖脑袋恬不知耻地钻进各种学会协会,再想过一盘官瘾。哎,这就是当今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前进的步伐,文化失去了含金量,贬值了。这些眼花缭乱的光环头衔,五花八门的协会学会,污染了美丽洁净的环境,就像杂技魔术被揭穿了,又像皇帝的新衣被人看透了,遭到了人们的厌恶,成了社会的一大公害。一些失去人性良知的所谓“专家、学者”,败坏了文化的名声,像过街的老鼠,已成了骗子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司马相如、王羲之、李白、杜甫、吴道子、苏东坡、陆游、李清照、汤显祖,罗贯中,蒲松龄,直到近现代的齐百石,徐悲鸿等文化巨匠,文艺泰斗,不知他们当年有沒有博士研究生的文凭?有没有亮眼书法家、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光环头衔职称?如果他们在今天,见到这些叫人啼笑皆非的文化乱象,看到这些乌烟瘴气的文化百出丑态,不知有何感想?肯定会气得来吐血。这些就是今天文化的现状,文化在坠落,这是文化的悲哀。难怪有人说几十年来出不了大师,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这里,我不由得联想起了上个世纪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记忆,亲身体验了牛皮吹破天的年代。十五年超英赶美,卫星满天飞,县县办大学,村村建中学,处处炼钢铁,社社建起了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人是诗人,个个是画家,过上了人民公社是天堂的生活。好景不长,梦中醒来,靠米糠挖野菜摘野果填肚,却跌到了“瓜菜代,半年粮”饥寒交迫的深渊,在路有冻死骨的生死灾难中挣扎。后来醒来才知道,吹牛皮,是要付出代价的。
什么叫文化?说文解词,就词的基本释意来说,“文”应该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的含义。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欢念等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我的家乡邛崍,古称临邛,人杰地灵,是一个生僻而难认的地名,而且还有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在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为什么会发生许多神奇而古怪的事,多年来一直苦苦地困惑着我,文化是什么?家乡邛崃应该属于什么文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扩大,书也读多了,对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文化才渐渐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灭了蜀国和巴国。为了巩固政权,沒有建过都也未称过帝的家乡临邛,为什么会和蜀国之都成都、巴国之都重庆,古蜀国都邑郫城一起同时建城而成为巴蜀四大古城?
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称临邛的邛崃,特殊的山水地理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奇迹,众多的古迹文物,犹如散珠碎玉撒遍在邛崃的山川田野,是凝重的历史文明印痕,显露出它自身的历史文化宝贵价值,还发生有许多罕见而且神奇的事。中国历史上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地,人类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彩绘瓷,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齐名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邛窑,北宋年间中国历史上最早绘制太极图的临邛人张行成,清末清军起义打响第一枪,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大陆最后一场大兵团作战成都战役主战场就在邛崃……。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是临邛灿烂文化闪光的亮点。这些,丝毫沒有一点夸张,完全是有史籍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址考证的史实。
因此,我认为,不愧是“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不仅是具有两千三百年悠久历史的巴蜀古城,而且具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承文化基因,接续邛崃文脉,是每一个邛崃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按照“文化”的含义内容,把多年来的读书笔记,对家乡古城神奇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学习研究,按照唯一性、首创性、影响大、地方特色,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遗存,用史实向世人展示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曾写出不少关于家乡临邛文化的文章,汇聚成书,书名叫《临邛历史文化》,也是对已写出并出版《邛崃通史》内容的补充完善,反哺家乡,报效桑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