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解秘之一
——名字诡秘又神奇
李旭葵
白鹤悠悠千古谜,自古诡秘又神奇。
要知鹤山真面目,穿越时空进历史。
邛崃白鹤山,自从西汉临邛胡安避隐去白鹤山的洞穴聚徒点易,就成为川西名胜而载入青史。在山中自今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解密。不妨再去走一走,又作白鹤山上游,试图去寻觅探密。
白鹤,洁白一身体现白鹅纯真之雅,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象征吉祥长寿,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因此,在全国各地以白鹤命名的山叫“白鹤山”多矣。
在众多以白鹤命名的白鹤山中,有浙江抗州白鹤山、福建平潭白鹤山、广西悟州白鹤山、湖南常德白鹤山,还有雅安名山白鹤山等著名的白鹤山。
在南宋时有文字记载,就连四川的邛州也有两个白鹤山,一在临邛,一在蒲江。是指邛崃市西外五里的白鹤山和邻近的蒲江县城北外三里的白鹤山,而且蒲江县白鹤山上还有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白鹤寺。但是在众多的白鹤山中,邛崃的白鹤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是著名的川西名胜,在那神奇色彩的名胜遗址,还特别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传奇。
邛崃白鹤山,距城西外五里,海拔最高750米。青山绿水环抱之中,山上树木参天,古刹红墙掩映其间。千百年来,文人结庐,道人凿室,佛家修寺,游人如织。山上有西塔、石刻弥勒、四明楼、魏了翁读书台、玉兔石、点易洞、临邛道士墓等景点。其中“书台桂影”、“易洞秋风”还分别被列入古代邛州“临邛八景”。
白鹤山鹤林寺始建于晋隋,唐时为白鹤寺。据宋代魏了翁《邛州白鹤山营造记》:“山故为浮图之宫,自隋朝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内今存大雄宝殿系明代英宗天顺六年(1462)僧心顕重建,其建筑为单檐歇山式,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寺庙占地三十多亩,殿宇及配房共五千多平方米,在文革后是省的最早重点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白鹤山古老神秘,胡安点易而故名。
白鹤山之名,最早见于晋代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益部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
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对八卦加以改革,创造了《周易》。从此,《周易》成了道教的重要理论支柱。利用《周易》玄妙的理论解释大千自然世界,以占卜解卦预测吉凶祸福和炼丹。《周易》,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聪明才智的结晶。
《周易》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是它对中国古代人文社会科学和传统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经典。历代对《周易》的注释,构成了“易学”。易学作为经学的一种,从汉代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五经注释书中,《易经》注释书最多,是其他四经注释书总和的三分之二。
西汉时期,临邛人胡安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博览诸子百家,具备深厚文化素养,知天文历象、阴阳之数,博学多艺。蜀郡守和临邛县令都敬佩、慕名他的才学,多次亲临上门请胡安先生出仕任官。但他不愿入仕做官,多次婉言谢絶。为了逃避官人的打扰,便从临邛城西郊的“点易堂”家中出走,隐居在离县城七八里外的西山(今白鹤山)上,又叫西崖的半山腰山穴里。
这里是古树参天,遮天避日,荒无人烟,山青水秀的世外桃园。在洞穴里,胡安专志点易,潜心修道的同时,聚众徒学生弟子讲经传道,声名在外。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临邛时,曾慕名专程前往拜胡安先生为师,学点《周易》。
后来,人们传说胡安修道成仙,常常是在夜里跨鹤飘然而去,来去无踪。时间长了,有个弟子感到先生行踪诡秘,顿觉疑惑,便偷偷地跟踪,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有一天夜里,“扑”的一声,一只仙鹤从天而降,胡安先生便跨鹤升天腾空而去。这些,被藏在树林里的弟子发觉了,目瞪口呆,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天机不可泄漏。从此,胡安先生跨鹤而去,再也没有回来了。
胡安先生跨鹤升仙的事传开了,弟子们为了纪念胡安先生,将他曾经隐居的西山叫“白鹤山”。曾经聚徒讲经传道的洞穴,叫“点易洞”,并建了“点易堂”。从此,“点易洞”秀丽风光,以“易洞秋风”成为临邛八景之一,也是人们向往的旅游凭吊怀古的胜地。
唐代西川节度使高骈治邛州时,敬佩胡安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渊博的才学,便仿效潜心学道好仙术,并以歌唱节奏用《易经》的八卦九宫方式的阴阳回复韵律为体,写出了道教演唱歌颂胡安先生的道教歌《步虚词》,歌词是:
清溪道士人不识, 上天下地鹤一只。
洞口深锁碧窗寒, 滴露研珠点周易。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来临邛游白鹤山,专程上白鹤山点易洞,写下载在《剑南诗稿》卷八中《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并自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崖,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
千年历史的古寺,始建于晋代南齐。
位于离邛崃城西外仅5华里白鹤山上的鹤林寺,原名白鹤寺,是建于隋代前的古老禅院。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蜀中西川宗教古刹风景旅游名胜之地。
据201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都通史》卷三第八章“佛道二教的兴盛”第二节载:“南齐时,恭王延兴元年(494年),高、何二僧自明州象山入蜀,止于临邛四明山,建鹤林寺。”据此可以说明,鹤林寺建于南齐恭王延兴元年(494年),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也是川西地区历史上最早建的寺庙。
由于邛州临邛白鹤山的鹤林寺名声在外,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京城长安章敬寺著名高僧懿德大师僧采奉旨南下,宏扬佛法,千里迢迢,穿越秦关蜀道来到邛州,主持凿刻花置寺石刻佛像,并在白鹤寺大德沙门设坛讲经论佛。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邛州人郭正孙中进士后,将被朝廷放官调去兴元府(今汉中)担任利州路安抚,临行前曾同邛州守虞方简一起游白鹤山。见白鹤山寺庙年久失修,两人便慷慨捐薪资,并倡议维修。邛州守虞方简亲自规划,主持对白鹤山寺庙进行扩建维修。落成时,将鹤林寺更名为“鹤林禅寺”。
邛州守虞方简是眉州仁寿人,其祖父虞允文是南宋官至丞相的抗金名将。虞方简的儿子娶魏了翁的女儿为妻,正好要去湖南靖州接亲回川。虞方简与魏了翁有亲姻这层特殊关系,他便给被贬在湖南靖州的魏了翁写信,请他为维修邛州临邛白鹤山写一篇纪念文章。魏了翁欣然同意,便根据虞方简来信中对白鹤山现状的介绍,执笔写了《邛州白鹤山营造记》。信写好后,交给女婿虞方简的儿子与女儿,从湖南靖州回川时带回邛州。
魏了翁他在《邛州白鹤山营造记》中写道:“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有山曰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纾,蔚为是州之望。山故为浮屠之宫,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泉有滴珠,树有木莲。白鹤有台,玉免有踪。中峰、信美、平云之观,西岩、翠屏、万竹之境,皆山中胜处。”
在宋代宋仁宗时期,邛州太守祠部员外郎李侯在大邑凤凰山,见寺里无主僧,便奏告京城太师端明殿大学士宋公祁,想请邛州白鹤山著名高僧淳用禅师前去住持。
为了弘扬佛法,太师端明殿大学士宋公祁便专程从京城长安,千里迢迢来到邛州白鹤山,亲自去请邛州白鹤山著名高僧淳用禅师去大邑凤凰山。
据史料记载,白鹤山上点易洞一侧有西岩寺,相邻是风景之最的翠屏阁、信美亭、松风亭、万竹亭,还有胡安乘鹤仙去的白鹤台。白鹤山上,唐时还建有山上唯一的道观卢舍那院和唐临邛道士墓。山下左边,是唐张远霄道人垂钓的西湖。
前人多年的苦心经营,鹤林寺历代修葺扩建,史有所录。今存之大雄宝殿,为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僧心显重修。山上不仅有西汉胡安聚徒点易被称誉为“易洞秋风”的点易洞、还有北宋魏了翁“书台桂影”的读书台和西汉胡安跨鹤升仙的遗迹。
在鹤林寺的山上,古松夹道,历经千年岁月风尘,鹤林寺至今香火旺盛,游客不断。身临其境,松涛飒飒,晨钟暮鼓梵音,有仙风道骨之感,是离人间污垢,息红尘俗缘,入仙境闲游,其乐融触。
白鹤山上有西汉胡安点易洞,唐代临邛道士墓和宋代的道观卢舍那院等道家遗址,有建于南齐恭王延兴元年(494年)鹤林寺佛家的寺庙,还有南宋魏了翁理学儒家的读书台,真是名不虛传是:
佛寺道观读书台,三教合一称奇特。
邛崃白鹤山与其他白鹤山虽然基本上山上都有庙宇,古寺里都供奉着吸引着信男信女去烧香拜佛大同小异的菩萨。但是在邛崃的白鹤山不同的是,山上到底还隐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我们不妨偷闲“携妇将雏”,或邀三朋四友去白鹤山,游览寻幽去解密。拂去千年岁月的尘埃,探索神奇的遗址遗迹,去解开千古之谜,才会读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邛崃白鹤山,你才会感到不虛此行。
自古以来,佛教有严格的规定,寺庙里为男僧,庵堂里是女尼。在邛崃白鹤山的鹤林寺里,为什么多年来却全是二十多位女尼?这是什么原因?下一篇,就为你解开这其中隐藏多年的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