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02|评论: 1

清道光十年庚寅,芦山县长令段荣恩《重修姜城楼碑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ackcolor=var(--chat-bg-color,transparent)][color=var(--s-color-text-primary)][color=var(--color-text-primary)][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司,番董卜诸番出入。清雍正时,并天全六番与董卜、韩胡两土司地为天全州,灵关始改隶天全。巡检司,明代即废,清未再设。附志于此以备考云。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始阳县 在龙门水东,金凤山之阳。西魏建。今废。
大渡废县 在清源河之西下原坝,灵山之麓。一名严道县。宋建,今废。
姜城楼 在县城南。清康熙五年丙午,邑令张启鼎建。道光十年庚寅,邑令段荣思重修,邑教谕杨际华纪段公重修姜城楼。均有碑记。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清道光十年庚寅,芦山县长令段荣思《重修姜城楼碑记》:今上御极之九年冬,十二月既望,余捧檄来守是邦,视其政简民朴,山灵川秀,怡怡然想见我国家政成化洽,无远弗届。而官斯土者,宜如何抚柔此民也。越日,循例谒庙阅城,视其奎阁颇倾,工半坏,踌躇者久之。越明年,省乃稽事,藩乃桑阴,漕乃讼源,董乃庠序,修废举坠,靡得其状。侵越者割之,沃若者登之,险而徒者逋之,才而茂者奖之,德之幽者阐而发之,工之亟者筇而葺之。窃叹夫吾人果有心于其事,抑何障土之瘠而弊之深也。治之南,有楼曰姜城,即奎阁也。泮水,为文章。志载:创于康熙五年,历久就圮,阅百六十余载矣。乃议创修,并葺簷宇。有广文杨晓亭先生为文记之,且有与诸子唱和诗,余弗赘焉。乃庀城工,规垣廡,扁折埤堄,尺丈寻常,周袤二千余步有奇,爰诹吉而经营焉。乃慎董事,得何生廷献;张生思经,监督其间;而少尹汪君,亦劳指挥。若石、若瓦、若灰、若木、若土,担者、辇者、辇者、舂而负者、植而芟者、架梯而钩连者,榱则篘之,桷则之、之、之、之、之,丁丁登登,削木之声与杵声相应,间聚饬,南北绳如,东西累如,墙隅鳞如,围则带如,外则廓如,登高视下,比屋参差,炊烟袅袅,回拱捍卫,肃清之气达于。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老为余言:曩修于乾隆之庚寅春,会擢巍科者二人,周甲之爽乎;余曰:噫嘻!青鸟之术,儒者不道。惟其然,则补之来都人士之立志,尤有不得不亟者。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十二月。佥曰:是足以壮观瞻矣;而余特嘉其从善如登,风之淳,士气之盛,相与吾者老子弟,击壤和乐,太平之象,百姓,得钱若干,于工费之数,偿诸库闲。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邑教谕杨际华纪令尹段荣恩公《重修姜城楼碑记》:邑治之前,特然特出者,姜城楼也。楼何以名,志云:昔汉将军姜伯约屯兵名。位属南,卦为离,有文明之象。中因塟望文昌帝君暨圣神,文教焉。旁设司马相如、黄蘗坚先儒木主,各有遗迹,不忍湮没。登斯楼也,罗城则睹朝旭,奎阁则吊忠魂,瞻鹫岭而仰视神灯,关而缅怀往绪。又如:词源涌万斛之泉,文笔挺中峰之秀,以助献瑞,龙虎呈奇。山川之胜概,宛在目前。其一骚人墨客,共制,建自康熙五年,在任张公启鼎,迄今一百六十余载。风飘,久就倾圮。庚寅岁,明府段补菴先生,以古滇名进士筮仕本学术为经猷,教振文翁,治追叔度,氛祲胥靖,雀角无争。士简刑清之暇,倡捐重修。鸠工庀材,不数月而告蒇。栋宇庄严,焕然一新,诚盛举也。余适司铎芦阳,窃幸聿观,实大有裨益。与同学诸生登楼赋诗,并为作记,所以纪实,亦以也。而都人士,咸乐续赓,咏颂先生之功不衰。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竹密建,有碑记。清同治末,张轩嗣、维杰、维林、俞志远重修。
明崇祯六年癸酉,朝列大夫邑人竹密《金井阁碑记》:按芦山县来龙起自七里山,舞楼下殿,分枝劈脉,两水分界。傍自宝子山,结云锦之帐,抟换水星。一里许,号曰龙尾山,成县治焉。东峙贪狼,西照太阴,火炎于南,土居其中,巍然成五星聚讲之局,亦云伟矣。自建邑以来,历唐、宋至我明,称繁兴起不常者,何哉?佥曰:“为学宜南向”。学后金井岗,虽蜿蜒而欠特达;出脉处,虽成水星而少波浪。宜建楼阁以耸主星。余于万历丁巳解绶归,捐金百余,率众改波流。大文笔在南方火星也。以地之灵,值午之盛,故一时济美。人才称盛,非天时与地利所致耶!是岁春正,偕博学黄君銮,临邛人,陟巅而眺望焉,遂有建阁之谋。即命舆择向定基,坐甲向庚。崇祯五年壬申七月平基,至十月初十日,竖楼阁一座,乡官竹可梁、廪生应官所建也。楼之下魁神,其像善士张进所塑也。正庭三间神像,龙门隐士杨万文所塑也。前营门五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后有空塚,志书载:汉将军墓。相传,姜公讳维,曾筑城于县,遂以此为公之塚。及查《三国志》,公为邓艾所制,亡于成都,剖之胆大如斗,此塚未必是公也。亦以汉将遗迹,石坊表而留之。土地堂并像,善士董学所修也。厥功所费,余与男梁、柱、楹、高共捐金百两首倡,采木鸠工,不辞劳苦,不避风雪。至于分日供匠,柱、高与万文任其费,或士民商贾捐助之。若白衣庵,则乡官竹可柱、王家桢折嗣捐修者也。余捐资买戴姓沙地一块,在宅后;舒姓沙地二块,亦在茔后;又水东骆继重水田一斗,系杨万文所遗也。每年租二石,一石以完钱粮,一石纳阁,以充香客醮礼常住。未及一年,而厥功告成。庶几,主星屹立。登高四顾,指北为大邑,望西蜀如衣带。万星来龙,夹生头坪,山灵川秀,较昔为佳。
翻译为白话文[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这里曾是)管理番地董卜等各番出入的地方。清朝雍正年间,将天全六番与董卜、韩胡两土司的辖地合并为天全州,灵关开始改归天全管辖。巡检司在明代就已废除,清朝没有再设置。把这些附记在此,以便查考。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始阳县 在龙门水东边,金凤山的南面。由西魏时期建立,如今已废置。
大渡废县 在清源河以西的下原坝,灵山的山脚下。又名严道县。由宋代建立,如今已废置。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姜城楼 在县城的南边。清康熙五年(丙午年),县令张启鼎修建。道光十年(庚寅年),县令段荣思重新修缮,县教谕杨际华记录段公重修姜城楼之事,都有碑记留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清道光十年(庚寅年),县令段荣恩所作《重修姜城楼碑记》:当今皇上登基的第九年冬天,道光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我奉命来治理芦山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政事简明,百姓淳朴,山川灵秀,让人愉悦地感受到国家政治昌明、教化融洽,恩泽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而在此地为官的人,应该好好安抚这里的百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过了几天,我依照惯例拜谒文庙和关帝庙庙宇、巡视姜城城池,看到奎阁已经很倾斜,工程有一半损坏,我为此犹豫了很久。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到了第二年,省里开始核查事务,藩司关注农事,漕司处理诉讼源头,学官管理学校,各种废弃的要修复,坠落的要兴起,都要处理妥当。侵占越界的要割除,肥沃的要登记,险阻而难行的要疏通,有才华且优秀的要奖励,德行幽隐的要阐扬,急需修缮的要赶快修葺。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暗自感叹,我们这些人如果真心做事,就能改变这土地的贫瘠和弊病的深重。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在姜城治所的南边,有座楼叫姜城楼,也就是奎阁。泮水,象征着文章教化。据记载,此姜城楼创于康熙五年,历经岁月已经快要坍塌,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于是商议重新修建,并修缮楼的檐宇。有广文杨晓亭先生为此写了文章记录,并且还有和诸子的唱和诗,我就不再赘述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于是筹备城工,规划围墙廊屋,修整矮墙,测量尺寸,周长两千多步还多,选择吉日开始营建。谨慎地监督事务,有何生廷献负责;张生思经在其间监督;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少尹汪君也辛劳指挥。像石头、瓦片、石灰、木材、泥土等,挑担的、拉车的、舂捣背负的、栽种割除的、架梯连接的,椽子要加工,枋子要处理,各种劳作声音丁丁登登,削木声和杵声相互应和,大家聚集整理,南北整齐如绳,东西累积有序,墙隅像鱼鳞一样整齐,围墙如带子环绕,外面开阔。登上高处往下看,房屋参差不齐,炊烟袅袅,环绕拱卫,肃静清新的气息弥漫开来。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有老人对我说:以前在乾隆庚寅年春天准备金川战争时候修缮此楼时,恰巧有两人科举高中,过了六十年的好时光;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rgba(0, 0, 0, 0.85)][backcolor=var(--chat-bg-color,transparent)]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rgba(0, 0, 0, 0.85)][backcolor=var(--chat-bg-color,transparent)]乾隆庚寅年是公元 1770 年 ,这一年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在传统干支纪年法中,庚寅年每 60 年一循环,清朝共经历 5 个庚寅年,分别为 1660 年、1710 年、1770 年、1830 年、1890 年 ,其中 1770 年处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所以被称为乾隆庚寅年。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说:哎呀!风水之术,儒者是不谈论的。但即便如此,那么我们这里读书人的志向,更有急切需要确立的必要。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这次工程,从道光十年秋七月开始筹备,到道光十年十二月完工。大家都说:这足够让景观变得壮观了;而我特别赞许大家从善如流,风气淳朴,士气旺盛,和我一起的老老少少,都能安居乐业,呈现出太平的景象。百姓们筹集了一些钱,用来支付工程费用,从府库的闲余款项中偿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芦山县教谕杨际华记录县令段公《重修姜城楼碑记》:芦山县城治所前面,特别突出的建筑是姜城楼。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这座楼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志书记载:从前汉代将军姜伯约在此屯兵,所以得名。它的方位在南方,卦象为离,有文明的象征。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楼中因为供奉了文昌帝君及神圣,所以有了文教的意义。旁边设有司马相如、黄庭坚等先儒的牌位,各有遗迹,不忍心让其埋没。登上这座姜城楼,可以看到罗城的朝阳,凭吊奎阁中的忠魂,瞻仰灵鹫岭并仰望佛图神灯,眺望边关缅怀往昔。又好像能看到词源如万斛泉水奔涌,文笔如中峰一样秀丽,以此助力吉祥瑞兆,龙虎呈现奇异景象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山川的壮美景色,仿佛就在眼前。这里是文人墨客聚集创作的地方,此楼由康熙五年在任的张启鼎修建,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历经风雨飘摇,早就快要倒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道光庚寅年,县令段补菴先生,以古滇有名的进士身份来此为官,把学术作为治国谋略,教化如同文翁一样振兴,治理能追及叔度,邪气都被肃清,民间纠纷平息。在政务清闲的时候,倡导捐资重修此楼。召集工匠、筹备材料,不到几个月就完工。楼阁庄严,焕然一新,实在是盛大的举措。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当时恰好担任芦阳的学官,有幸看到这一切,确实很有好处。我和同学们登上楼赋诗,并且为此作记,既是为了记录事实,也是为了……。而当地的读书人,都乐于继续唱和,不断歌颂先生的功绩。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竹密建有相关建筑,并有碑记。清同治末年,张轩嗣、维杰、维林、俞志远重新修缮。
明崇祯六年(癸酉年),朝列大夫、本县人竹密所作《金井阁碑记》:按照芦山县的地势来看,山脉起源于七里山,山势起伏,分支劈脉,两条水划分界限。从宝子山旁边开始,形成云锦般的山帐,山势转变为水星形态。一里左右的地方,叫做龙尾山,形成了县治所在地。东边屹立着贪狼星(山势),西边照着太阴星(山势),南方火焰升腾(山势),土位居中,巍然形成五星汇聚讲学的格局,实在是很雄伟。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自从建县以来,历经唐、宋到明朝,繁荣兴衰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说:“做学问适宜朝向南方”。学校后面的金井岗,虽然蜿蜒但不够突出;山脉出脉的地方,虽然形成水星形态但缺少起伏。应该建造楼阁来凸显主星。我在万历丁巳年解职回乡,捐出一百多两金子,带领众人改变水流。大文笔在南方火星的位置。凭借此地的灵气,正值午时的旺盛,所以一时人才济济。人才兴盛,难道不是天时和地利的作用吗!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这年正月,我和博学的黄君銮(临邛人),登上山顶眺望,于是有了建造楼阁的谋划。随即命人选择朝向、确定地基,坐甲向庚。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崇祯五年(壬申年)七月平整地基,到十月初十日,竖起一座楼阁,是由乡官竹可梁、廪生应官修建的。楼阁下面的魁神,其像由善士张进塑造。正庭三间的神像,由龙门隐士杨万文塑造。前面有营门五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后面有座空坟,志书记载是汉将军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相传,姜公名维,曾在本县筑城,于是把这里当作姜公的坟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等到查阅《三国志》,姜公被邓艾所制,死于成都,被剖开后胆大如斗,这座坟墓未必是姜公的。但也是因为汉代将军的遗迹,所以用石坊来表彰留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土地堂和神像,是善士董学所修缮的。建造此阁的费用,我和儿子竹梁、竹柱、竹楹、竹高首先捐出百两金子倡导,采集木材、召集工匠,不怕劳苦,不避风雪。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至于按天供给工匠费用,竹可柱、竹高和杨万文承担了这些花费,也有士民商贾进行捐助。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像白衣庵,是由乡官竹可柱、王家桢因折嗣而捐资修建的。我捐资购买了戴姓的一块沙地,在住宅后面;舒姓的两块沙地,也在墓地后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又有水东骆继重的一斗水田,是杨万文遗留的。每年收租二石,一石用来缴纳钱粮,一石交给楼阁,用来充当香客的醮礼费用。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不到一年,工程就大功告成。希望主星能屹立。登上高处环顾四周,北边是大邑,西边看西蜀如同衣带。众多山脉如龙而来,夹着生头坪,山川灵秀,比以前更好。




编辑
分享





[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8))][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7))]将这段文字翻译成英文
[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8))][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7))]翻译一下“邑令段荣思《重修姜城楼碑记》”这句话。
[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8))][color=var(--s-color-text-secondary,rgba(0,0,0,0.7))]用白话文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番董卜诸番出入。清雍正时,并天全六番与董卜、韩胡两土司地为天全州,灵关始改隶天全。灵关巡检司,明代即废,清未再设。附志于此以备考云。

始阳县 在龙门水东,金凤山之阳。西魏建。今废。
大渡废县 在清源河之西下原坝,灵山之麓。一名严道县。宋建,今废。
姜城楼 在县城南。清康熙五年丙午,邑令张启鼎建。道光十年庚寅,邑令段荣思重修,邑教谕杨际华纪段公重修姜城楼。均有碑记。


清道光十年庚寅,芦山县长令段荣恩《重修姜城楼碑记》:今上御极之九年冬,十二月既望,余捧檄来守是邦,视其政简民朴,山灵川秀,怡怡然想见我国家政成化洽,无远弗届。而官斯土者,宜如何抚柔此民也。越日,循例谒庙阅城,视其奎阁颇倾,工半坏,踌躇者久之。越明年,省乃稽事,藩乃桑阴,漕乃讼源,董乃庠序,修废举坠,靡得其状。侵越者割之,沃若者登之,险而徒者逋之,才而茂者奖之,德之幽者阐而发之,工之亟者筇而葺之。窃叹夫吾人果有心于其事,抑何障土之瘠而弊之深也。治之南,有楼曰姜城,即奎阁也。泮水,为文章。志载:创于康熙五年,历久就圮,阅百六十余载矣。乃议创修,并葺簷宇。有广文杨晓亭先生为文记之,且有与诸子唱和诗,余弗赘焉。乃庀城工,规垣廡,扁折埤堄,尺丈寻常,周袤二千余步有奇,爰诹吉而经营焉。乃慎董事,得何生廷献;张生思经,监督其间;而少尹汪君,亦劳指挥。若石、若瓦、若灰、若木、若土,担者、辇者、辇者、舂而负者、植而芟者、架梯而钩连者,榱则篘之,桷则之、之、之、之、之,丁丁登登,削木之声与杵声相应,间聚饬,南北绳如,东西累如,墙隅鳞如,围则带如,外则廓如,登高视下,比屋参差,炊烟袅袅,回拱捍卫,肃清之气达于。

老为余言:曩修于乾隆之庚寅春,会擢巍科者二人,周甲之爽乎;余曰:噫嘻!青鸟之术,儒者不道。惟其然,则补之来都人士之立志,尤有不得不亟者。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十二月。佥曰:是足以壮观瞻矣;而余特嘉其从善如登,风之淳,士气之盛,相与吾者老子弟,击壤和乐,太平之象,百姓,得钱若干,于工费之数,偿诸库闲。

邑教谕杨际华纪令尹段荣恩公《重修姜城楼碑记》:邑治之前,特然特出者,姜城楼也。楼何以名,志云:昔汉将军姜伯约屯兵名。位属南,卦为离,有文明之象。中因塟望文昌帝君暨圣神,文教焉。旁设司马相如、黄蘗坚先儒木主,各有遗迹,不忍湮没。登斯楼也,罗城则睹朝旭,奎阁则吊忠魂,瞻鹫岭而仰视神灯,关而缅怀往绪。又如:词源涌万斛之泉,文笔挺中峰之秀,以助献瑞,龙虎呈奇。山川之胜概,宛在目前。其一骚人墨客,共制,建自康熙五年,在任张公启鼎,迄今一百六十余载。风飘,久就倾圮。庚寅岁,明府段补菴先生,以古滇名进士筮仕本学术为经猷,教振文翁,治追叔度,氛祲胥靖,雀角无争。士简刑清之暇,倡捐重修。鸠工庀材,不数月而告蒇。栋宇庄严,焕然一新,诚盛举也。余适司铎芦阳,窃幸聿观,实大有裨益。与同学诸生登楼赋诗,并为作记,所以纪实,亦以也。而都人士,咸乐续赓,咏颂先生之功不衰。

竹密建,有碑记。清同治末,张轩嗣、维杰、维林、俞志远重修。
明崇祯六年癸酉,朝列大夫邑人竹密《金井阁碑记》:按芦山县来龙起自七里山,舞楼下殿,分枝劈脉,两水分界。傍自宝子山,结云锦之帐,抟换水星。一里许,号曰龙尾山,成县治焉。东峙贪狼,西照太阴,火炎于南,土居其中,巍然成五星聚讲之局,亦云伟矣。自建邑以来,历唐、宋至我明,称繁兴起不常者,何哉?佥曰:“为学宜南向”。学后金井岗,虽蜿蜒而欠特达;出脉处,虽成水星而少波浪。宜建楼阁以耸主星。余于万历丁巳解绶归,捐金百余,率众改波流。大文笔在南方火星也。以地之灵,值午之盛,故一时济美。人才称盛,非天时与地利所致耶!是岁春正,偕博学黄君銮,临邛人,陟巅而眺望焉,遂有建阁之谋。即命舆择向定基,坐甲向庚。崇祯五年壬申七月平基,至十月初十日,竖楼阁一座,乡官竹可梁、廪生应官所建也。楼之下魁神,其像善士张进所塑也。正庭三间神像,龙门隐士杨万文所塑也。前营门五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后有空塚,志书载:汉将军墓。相传,姜公讳维,曾筑城于县,遂以此为公之塚。及查《三国志》,公为邓艾所制,亡于成都,剖之胆大如斗,此塚未必是公也。亦以汉将遗迹,石坊表而留之。土地堂并像,善士董学所修也。厥功所费,余与男梁、柱、楹、高共捐金百两首倡,采木鸠工,不辞劳苦,不避风雪。至于分日供匠,柱、高与万文任其费,或士民商贾捐助之。若白衣庵,则乡官竹可柱、王家桢折嗣捐修者也。余捐资买戴姓沙地一块,在宅后;舒姓沙地二块,亦在茔后;又水东骆继重水田一斗,系杨万文所遗也。每年租二石,一石以完钱粮,一石纳阁,以充香客醮礼常住。未及一年,而厥功告成。庶几,主星屹立。登高四顾,指北为大邑,望西蜀如衣带。万星来龙,夹生头坪,山灵川秀,较昔为佳。


(这里曾是)管理番地董卜等各番出入的地方。清朝雍正年间,将天全六番与董卜、韩胡两土司的辖地合并为天全州,灵关开始改归天全管辖。巡检司在明代就已废除,清朝没有再设置。把这些附记在此,以便查考。

始阳县 在龙门水东边,金凤山的南面。由西魏时期建立,如今已废置。
大渡废县 在清源河以西的下原坝,灵山的山脚下。又名严道县。由宋代建立,如今已废置。

姜城楼 在县城的南边。清康熙五年(丙午年),县令张启鼎修建。道光十年(庚寅年),县令段荣思重新修缮,县教谕杨际华记录段公重修姜城楼之事,都有碑记留存。

清道光十年(庚寅年),县令段荣恩所作《重修姜城楼碑记》:当今皇上登基的第九年冬天,道光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我奉命来治理芦山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政事简明,百姓淳朴,山川灵秀,让人愉悦地感受到国家政治昌明、教化融洽,恩泽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而在此地为官的人,应该好好安抚这里的百姓。

过了几天,我依照惯例拜谒文庙和关帝庙庙宇、巡视姜城城池,看到奎阁已经很倾斜,工程有一半损坏,我为此犹豫了很久。

到了第二年,省里开始核查事务,藩司关注农事,漕司处理诉讼源头,学官管理学校,各种废弃的要修复,坠落的要兴起,都要处理妥当。侵占越界的要割除,肥沃的要登记,险阻而难行的要疏通,有才华且优秀的要奖励,德行幽隐的要阐扬,急需修缮的要赶快修葺。

我暗自感叹,我们这些人如果真心做事,就能改变这土地的贫瘠和弊病的深重。

在姜城治所的南边,有座楼叫姜城楼,也就是奎阁。泮水,象征着文章教化。据记载,此姜城楼创于康熙五年,历经岁月已经快要坍塌,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

于是商议重新修建,并修缮楼的檐宇。有广文杨晓亭先生为此写了文章记录,并且还有和诸子的唱和诗,我就不再赘述了。

于是筹备城工,规划围墙廊屋,修整矮墙,测量尺寸,周长两千多步还多,选择吉日开始营建。谨慎地监督事务,有何生廷献负责;张生思经在其间监督;

少尹汪君也辛劳指挥。像石头、瓦片、石灰、木材、泥土等,挑担的、拉车的、舂捣背负的、栽种割除的、架梯连接的,椽子要加工,枋子要处理,各种劳作声音丁丁登登,削木声和杵声相互应和,大家聚集整理,南北整齐如绳,东西累积有序,墙隅像鱼鳞一样整齐,围墙如带子环绕,外面开阔。登上高处往下看,房屋参差不齐,炊烟袅袅,环绕拱卫,肃静清新的气息弥漫开来。

]有老人对我说:以前在乾隆庚寅年春天准备金川战争时候修缮此楼时,恰巧有两人科举高中,过了六十年的好时光;


乾隆庚寅年是公元 1770 年 ,这一年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在传统干支纪年法中,庚寅年每 60 年一循环,清朝共经历 5 个庚寅年,分别为 1660 年、1710 年、1770 年、1830 年、1890 年 ,其中 1770 年处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所以被称为乾隆庚寅年。

我说:哎呀!风水之术,儒者是不谈论的。但即便如此,那么我们这里读书人的志向,更有急切需要确立的必要。

这次工程,从道光十年秋七月开始筹备,到道光十年十二月完工。大家都说:这足够让景观变得壮观了;而我特别赞许大家从善如流,风气淳朴,士气旺盛,和我一起的老老少少,都能安居乐业,呈现出太平的景象。百姓们筹集了一些钱,用来支付工程费用,从府库的闲余款项中偿还。

芦山县教谕杨际华记录县令段公《重修姜城楼碑记》:芦山县城治所前面,特别突出的建筑是姜城楼。

这座楼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志书记载:从前汉代将军姜伯约在此屯兵,所以得名。它的方位在南方,卦象为离,有文明的象征。

楼中因为供奉了文昌帝君及神圣,所以有了文教的意义。旁边设有司马相如、黄庭坚等先儒的牌位,各有遗迹,不忍心让其埋没。登上这座姜城楼,可以看到罗城的朝阳,凭吊奎阁中的忠魂,瞻仰灵鹫岭并仰望佛图神灯,眺望边关缅怀往昔。又好像能看到词源如万斛泉水奔涌,文笔如中峰一样秀丽,以此助力吉祥瑞兆,龙虎呈现奇异景象

山川的壮美景色,仿佛就在眼前。这里是文人墨客聚集创作的地方,此楼由康熙五年在任的张启鼎修建,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历经风雨飘摇,早就快要倒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道光庚寅年,县令段补菴先生,以古滇有名的进士身份来此为官,把学术作为治国谋略,教化如同文翁一样振兴,治理能追及叔度,邪气都被肃清,民间纠纷平息。在政务清闲的时候,倡导捐资重修此楼。召集工匠、筹备材料,不到几个月就完工。楼阁庄严,焕然一新,实在是盛大的举措。

我当时恰好担任芦阳的学官,有幸看到这一切,确实很有好处。我和同学们登上楼赋诗,并且为此作记,既是为了记录事实,也是为了……。而当地的读书人,都乐于继续唱和,不断歌颂先生的功绩。

竹密建有相关建筑,并有碑记。清同治末年,张轩嗣、维杰、维林、俞志远重新修缮。
明崇祯六年(癸酉年),朝列大夫、本县人竹密所作《金井阁碑记》:按照芦山县的地势来看,山脉起源于七里山,山势起伏,分支劈脉,两条水划分界限。从宝子山旁边开始,形成云锦般的山帐,山势转变为水星形态。一里左右的地方,叫做龙尾山,形成了县治所在地。东边屹立着贪狼星(山势),西边照着太阴星(山势),南方火焰升腾(山势),土位居中,巍然形成五星汇聚讲学的格局,实在是很雄伟。

自从建县以来,历经唐、宋到明朝,繁荣兴衰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说:“做学问适宜朝向南方”。学校后面的金井岗,虽然蜿蜒但不够突出;山脉出脉的地方,虽然形成水星形态但缺少起伏。应该建造楼阁来凸显主星。我在万历丁巳年解职回乡,捐出一百多两金子,带领众人改变水流。大文笔在南方火星的位置。凭借此地的灵气,正值午时的旺盛,所以一时人才济济。人才兴盛,难道不是天时和地利的作用吗!

这年正月,我和博学的黄君銮(临邛人),登上山顶眺望,于是有了建造楼阁的谋划。随即命人选择朝向、确定地基,坐甲向庚。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崇祯五年(壬申年)七月平整地基,到十月初十日,竖起一座楼阁,是由乡官竹可梁、廪生应官修建的。楼阁下面的魁神,其像由善士张进塑造。正庭三间的神像,由龙门隐士杨万文塑造。前面有营门五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后面有座空坟,志书记载是汉将军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相传,姜公名维,曾在本县筑城,于是把这里当作姜公的坟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等到查阅《三国志》,姜公被邓艾所制,死于成都,被剖开后胆大如斗,这座坟墓未必是姜公的。但也是因为汉代将军的遗迹,所以用石坊来表彰留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土地堂和神像,是善士董学所修缮的。建造此阁的费用,我和儿子竹梁、竹柱、竹楹、竹高首先捐出百两金子倡导,采集木材、召集工匠,不怕劳苦,不避风雪。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至于按天供给工匠费用,竹可柱、竹高和杨万文承担了这些花费,也有士民商贾进行捐助。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像白衣庵,是由乡官竹可柱、王家桢因折嗣而捐资修建的。我捐资购买了戴姓的一块沙地,在住宅后面;舒姓的两块沙地,也在墓地后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又有水东骆继重的一斗水田,是杨万文遗留的。每年收租二石,一石用来缴纳钱粮,一石交给楼阁,用来充当香客的醮礼费用。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不到一年,工程就大功告成。希望主星能屹立。登上高处环顾四周,北边是大邑,西边看西蜀如同衣带。众多山脉如龙而来,夹着生头坪,山川灵秀,比以前更好。




编辑
分享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