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忠 文/ 门门来的医者仁心
2023年深秋,晨曦微透,邛崃市福利医院泌尿外科诊室前已蜿蜒起长龙。78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杖立于队伍前端,晨星未落便从临邛镇启程。“邱医生的号得抢,但他从不限号,看到最后一个才走。”老人摩挲着泛黄病历本,上面密密麻麻二十载光阴的笔迹,无声诉说着信赖的重量。
诊室内,64岁的邱贵良正为一位前列腺患者检查。白大褂袖口磨出毛边,听诊器金属部分被手掌焐得温热。此刻他手指轻探,带着邛崃乡音的安抚如溪流:“放松,深呼吸。”紧绷的肌肉在这份熟稔的温和里渐次松弛。这里是他四十余年不变的战场,也是无数生命重获尊严的起点。
一、南河坎:“门门来”的星火
1959年8月,邱贵良生于邛崃南河公社大东街。身为长子,他稚嫩的肩膀早早承起八口之家的重担。南河坎人多地少,“春分一过,米缸就见底了”是他刻骨的记忆。父亲邱廷福以篾匠手艺艰难维系全家温饱与孩子们微渺的读书希望。二弟邱贵海至今难忘:“大哥总把稠粥让给我们,自己灌米汤。有一天深夜我饿醒,见他在月光下编竹筐,篾片割得满手血口子。”
生活的淬炼让“邱家老大”十岁学篾匠,十三岁驯耕牛,十五岁成庄稼好手。邻居们惊叹他“门门来”(样样精通),这朴拙的赞誉成了伴随他一生的烙印。1974年小学毕业,成绩全优,班主任独具慧眼于评语中写道:“该生天资聪颖,尤善观察,曾用蓖麻叶捣汁为同学止住蜂毒”——命运于此悄然埋下了一颗关乎生命奥妙的种子。
然而1976年母亲病倒,少年邱贵良被迫辍学。他将课本用油纸仔细包好藏于床底,背起背篓走向河边割猪草,芦苇丛中偷偷抹去的泪水,是现实对梦想无情的围困。
二、微光不灭:华老师的三次叩门
命运的转机,叩响于班主任华成全老师执着的脚步。这位语文老师三次踏入邱家低矮的门槛。“廷福兄弟,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不念书可惜了!”华老师恳切之言,终使父亲松口应允,条件是他须包揽所有家务。
重返校园的邱贵良如渴求雨露的禾苗。凌晨五点灶前炊烟起,安顿好全家后奔向学堂;午休躲进后山咀嚼知识;暮色里自留地挥汗,深夜煤油灯下笔耕不辍——困苦磨砺出钢铁意志,只为学成医术,抚平母亲病痛。1976年,他以全优成绩升入邛崃二中高中。
弟妹们眼中,每周日大哥离家的背影已成永恒画面:书包里装着换洗衣裳、一罐豆瓣酱与皱巴巴的一元钱。四妹邱贵芳多年后含泪道破真相:“偷看他记账,连买铅笔都记着……常饿着肚子省下菜钱给我们买作业本。”
1977年高考恢复,高二的邱贵良毅然选择理科班。为争朝夕,他午饭后常泡在新华书店翻阅资料;晚自习后堵住老师追问疑难;熄灯后煤油灯下继续鏖战。凭着这份苦行僧般的执着,成绩惊人攀升。
1978年7月,他走进高考考场,最终以全县第七名的荣光,叩开了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大门。通知书抵达那晚,父亲邱廷福破例打了半斤散装白酒,就着炒花生米对儿子吐露深沉的期许:“到了城里,别忘本。”这简单七字,自此沉甸甸地烙在他心上,成为贯穿一生的精神原点。
三、匠心独运:篾匠手与柳叶刀
1982年,邱贵良学成归来,扎根邛崃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面对简陋条件,童年随父苦学的篾匠手艺竟在无影灯下意外焕发光彩。“做手术如编精细竹器,手法要稳、下刀须准、心必静。”他如是领悟。
他主动赴省城进修,为观摩一台肾移植手术,硬是咬牙站了九小时。1985年在华西医院进修期间,“铁人邱”创下连续跟台36小时的纪录。导师林教授由衷赞叹:“这双手有灵性,缝合输尿管比绣花还精细!”
1987年上海进修时一例险情,更锤炼了他的医道。一位会阴部被钢筋贯穿的工人命悬一线,邱贵良凭借基层积累的复合伤处理经验,力主先行膀胱造瘘再处理尿道断裂,方案果断有效。术后主任拍着他肩膀道:“基层经验加规范训练,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返邛后五年间他主刀逾千例,尤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为精,创下连续50例零尿失禁的纪录。患者们口口相传的信任胜过金杯:“找邱医生开刀,比大医院还稳妥。”那双曾被篾片割伤的手,在更精微的生命疆域里,淬炼出了令人惊叹的仁慈与力量。
四、仁心为炉:福利医院的温度
1996年深冬雨夜,一位来自大同乡的肾结石患者刺痛了邱贵良的心。老人卖掉仅有的两只山羊才凑齐住院押金,颤巍巍递上的钞票犹带泥土与牲口的气息。这一夜,邱贵良与五位同仁做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自筹资金,创办一所真正属于百姓的福利医院。
“建一所有温度的医院”,是他们朴素的初心。在租来的三层小楼里,挂号费被取消,手术费主动降低30%。开张首月接诊量便冲破两千,走廊长椅上,常可见邱贵良怀抱搪瓷缸啃冷馒头的身影。护士长忆起艰辛岁月:“有次他连续完成7台手术,下台时腿肿得连雨靴都脱不下来。”
2003年非典肆虐,福利医院成为邛崃防线之一,收治多位返乡发热患者。邱贵良带头住进隔离病区,运用自修传染病知识制定防护流程。最危急时三天未合眼,却在疲惫的日记里记下暖意:“今日为12床老伯通了尿管,他塞给我两个煮鸡蛋……像极了父亲当年。”
这份温度,流淌于无数细微时刻。2018年5月深夜,邛崃二中退休教师韦淑安术后独居家中突感不适,一个电话拨去,邱贵良不久便驱车而至。他细心检查,发现是术后焦虑所致,便坐在床前轻言抚慰,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其后连续三日电话关切。几十年行医生涯,无论恩师还是陌生病患,他以一视同仁的暖意,将“放心”与“暖洋洋”的感受,深植于每个与他生命交错的患者心中。
五、巴地草:四十年不渝的深根
2019年退休仪式上,邱贵良婉拒了闪亮的铜制奖杯,唯独收下一本厚重的相册。里面是穿越四十载光阴的治愈印记:1985年首例肾结石手术的茶农,如今笑抱孙儿;1998年接受尿道下裂矫正的男孩,已成干练程序员;2010年前列腺癌术后的退休教师,年年寄来的手写春联墨香依旧……每一张笑脸,都是对他誓言无声而磅礴的回响。
如今返聘的他,白大褂口袋依旧只装两样旧物:老花镜和手写处方笺。当年轻医生好奇为何不与时俱进用电脑开方,他笑着举起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几十年了,药方都在这里、在心里,手写更得心应手。”这双手,从编竹筐的篾片伤痕,到手术刀的精微掌控,最终落笔于处方的承诺,始终紧握生命与乡土的重量。
2023年重阳节,邱贵良携弟子们回到已成景区的南河坎老宅前义诊。他指着老宅前一株虬枝盘曲的枣树,对后辈笑谈童年:“这是小时候饿极了带弟弟们偷枣被罚站的地方。”当日为两百余乡亲免费检查后离去时,一位老人追出百米,硬将两把自己腌制的盐菜塞进他怀里。
夕阳熔金,将他的身影在故乡路上拉得很长。从南河坎贫瘠土壤里挣扎而出的少年,以四十年光阴默默履行着那个浸透血泪与稻香的誓言:做一株巴地草,生在贫瘠处,根脉深扎,只为治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邱贵良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门门来”的韧性在岁月中生长为一种最坚实的仁心。他如巴地草般平凡,却以根须紧握泥土的深情,在每一次问诊的轻语、每一台手术的专注、每一张处方的笔迹里,默默疗愈着家乡的身与心。他让世人看见:所谓医者仁心,正是以生命贴近生命,在贫瘠处生出最坚韧的繁茂。
邛崃市宝林中学退休老师 高彩忠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