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一直都在往轻巧便携的方向进化,除了手机、手表,眼镜也越来越多。一开始,所谓智能眼镜多半就是多带个耳机功能。带拍照的早些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项目几乎都被撤了。后来比较稳定的带摄像头的,国外出了meta,国内有rokid、雷鸟,最近小米也入局。甚至华强北有商场已经开始专设“AI”眼镜区了。
华强北某商场已设产品专区
二手平台,产量超过销售量的杂牌产品,40块钱就带拍照功能……
品牌产品爆发 杂牌产量已经过剩
带摄像功能的智能眼镜能因为能提供运动摄影、在线翻译,智能视图等功能,可能已经处在爆发前夜!目前,在公共场合佩戴具备摄像功能的AI眼镜,还没有专门的规范。戴的人害怕被误会,周围的人害怕被偷拍,都没有安全感。
因此,建议成都可以参照国家出台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研究一下公共场所带摄像功能智能设备的使用场景,适时出台相关规定。
1、绝对禁止空间:在更衣室、厕所、病房等高度隐私场所,相关设备不允许佩戴,明显位置警示。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2、提供临时封签:公交、地铁等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安检处确保关机和提供遮挡摄像头的封签。
AI图像
3、品牌认证限制:像航空公司限制充电宝3C认证一样,要求携带出入公共场合的智能眼镜(带摄像功能)需有正规厂商的有“网络身份证”的产品,拍摄必须有声音或指示灯提示。可以提前设置产品目录,供普通市民选购时参考。
航司认证提醒
科技有趋势,产品不是原罪,正确使用、合理规范才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摩擦。成都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国内外游客常年不断的特大城市,确实需要提前研究一下具有前瞻性的地方性法规,构建更加融洽的社会氛围和科技使用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