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屈脊梁铸就精神长城! 原创 冯站长之家 [url=]冯站长之家[/url]
2025年07月07日 04:51 湖北
文|丰 詹
血色宛平: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畔,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遭拒后,枪炮声撕裂了华北的宁静。
蓄谋已久的侵略者终于撕下面具,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
二十九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率部浴血抵抗,用生命诠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
但刺刀难敌重炮,宛平城头弹痕累累,华北大地血流成河。
短短数周内,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哭嚎,至今仍在民族记忆中回荡。
张自忠战死南瓜店,杨靖宇胃中仅存草根棉絮,林心平遭受酷刑仍高呼“共产党万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
八年间3500万军民伤亡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与永不熄灭的英雄魂。
烽火同心:不屈脊梁铸就精神长城
事变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这声呐喊如惊雷唤醒沉睡的国土。
国共两党放下十年恩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结成钢铁阵线。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血火中诞生。
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主席挥毫写就《论持久战》: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这一战略如灯塔穿透硝烟,指引着全民抗战的方向。
当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抵抗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民族血脉在危难中沸腾交融:
满族飞行员阎海文战机被毁后举枪自戕,21岁的生命化作“中国无被俘空军”的绝响。
回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俘后绝食殉国,断然拒写劝降信。
海南黎族猎手用毒箭狙杀日寇,藏族同胞赶制万斤羊毛支援前线。
远在马来西亚的女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参战!
“汉、满、蒙、回、藏、苗、彝,亲密团结在一起……”
延安民族学院的校歌声中,贾力更烈士的货郎担挑着蒙汉青年穿越封锁线。
这副承载革命火种的扁担,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仍在诉说各民族团结御侮的壮歌。
血火涅槃:从苦难辉煌走向民族复兴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朝卿在涡阳纪念活动现场颤巍巍抬手敬礼:
“我们当时的同志牺牲才换来现在的幸福……不要忘记战场上牺牲的鲜活生命。”
少年们献上的鲜花与红领巾的飘扬间,历史的接力棒完成交接。
卢沟桥畔的抗战纪念馆内。
罗存康馆长凝视着粟裕将军的侗族身份档案与台湾义勇队战旗,道出历史的真谛:
“中华民族真正形成自觉的民族实体,就是在抗战时期。”
这座纪念馆承载的不仅是记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
2024年初,它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国字号”纪念馆。
宛平城墙的弹痕犹在,但城楼下已建起休闲广场。
曾饱受战火的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摩天大楼勾勒出崭新天际线。
军事史专家徐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
“一切取决于力量对比,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改变国际地位,永远摆脱落后挨打的唯一办法。”
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任人宰割到国产航母劈波斩浪——
中华民族用奋斗,写下对历史最有力的回应!
卢沟桥上501只石狮静默如碑,它们见证过1937年的腥风血雨,也凝视着今日广场上放风筝的孩童。
90多岁高龄的郑福来老人,曾多年在桥头讲述往事。
他七岁时亲历的枪声,已化作警示后人的永恒钟鸣。
当抗战胜利80周年的荣光与“七七”88周年祭相遇,我们读懂的不只是“勿忘国耻”的训诫,更是“吾辈自强”的时代使命。
正如那盏照亮毛主席撰写《论持久战》的窑洞油灯,终成照耀民族复兴征程的熊熊火炬!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