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以色列罕见解密的一段影像,冲突之初,多名摩萨德特工提前潜入德黑兰,通过走私入境的武器,秘密破坏了伊朗的部分防空体系。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直言,战争之初的损失,“主要是内部渗透者,而非外部敌人实施”。
摩萨德作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素来以大胆、激进、诡秘、残酷而知名。伊朗多起暗杀事件矛头均指向摩萨德。伊朗发起反击后,轰炸重点之一就是摩萨德位于特拉维夫的总部。
冲突发生以来,伊朗警方在国内调查、搜捕潜在通敌者。据央视新闻报道,伊朗情报和安全部队已逮捕了“七百多名与该网络相关的人员”,其指控罪名包括“暗杀核科学家以及从事旨在破坏伊朗核计划的活动”。
以色列情报专栏作家约西·梅尔曼(YossiMelman)认为,摩萨德对伊朗的强力渗透,助力以色列占据了本轮冲突主动权。“摩萨德是在向对手传递信息——我们对你了如指掌,我们可以随时闯入,我们无所不能。”
近年来,以色列-伊朗一直通过多种形式暗中较量。一方面,伊朗指责以色列特工开展跨国渗透与暗杀,系国际恐怖主义;另一方面,以色列指责伊朗支持地区武装组织、寻求发展核武器,危害以色列国家安全。两股力量一度形成了军事威慑的平衡。
数十年来,以色列如何经营起一条“谍报”隐蔽战线?又如何在本轮冲突中突破伊朗安全封锁?这场骤然爆发的罕见热战之后,曾经的威慑平衡又会出现哪些倾斜?
暗战,从内部攻击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日,伊朗德黑兰北部,一辆汽车驶过埃文监狱的一栋办公楼,该建筑在以色列的袭击中被摧毁。图/视觉中国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军方代号为“崛起的雄狮”的军事行动正式打响。大多数人的目光集中在以色列的空中战斗机群,而在暗处,一项更为大胆的任务正在秘密展开。
在行动数小时后,以色列方面解密了一段不起眼的录像。
录像为黑白色,长约三十余秒,画面模糊且晃动,关键人物还打了重重的马赛克。以媒援引匿名官员消息称,画中人正是提前渗透进德黑兰的摩萨德特工。
摩萨德是以色列“情报和特别行动研究所”的缩写,有近80年历史。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等,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20世纪80年代,先后担任以色列总理的贝京和沙米尔,均系特工出身。
这名匿名官员透露,摩萨德特工提前抵达德黑兰郊外一处开阔地带,安放车载制导武器以及自杀式无人机。武器系非法走私入境伊朗,事先藏在“基地”,目的是摧毁伊朗的部分防空系统。
约西·梅尔曼认为,摩萨德公布的模糊视频中,那些特工不可能是以色列人,相反很可能是伊朗本国人。“而这些特工必须经过提前的招募、训练、装备和部署。”
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6月16日也指出,敌人的袭击很大一部分并非来自外部的军事行动,而是由伊朗内部的渗透者实施的。而伊朗警方同一日宣布,在该国北部逮捕了两名摩萨德特工,还发现了“爆炸物与无人机等”罪证。
摧毁伊朗防空系统的导弹居然就在伊朗境内。以色列策划的这起“从内部打击”的行动,具备了一部惊悚片的所有要素。
冲突发生后数日,伊朗当局高度戒备。在重要城市的主干道上,安全人员拦截并搜查可疑车辆。据新华社6月15日消息,伊朗警方日前发现了“大量炸药、23架无人机和车辆”等。
据悉,摩萨德多年来一直在向伊朗走私武器,并在伊朗境内组装。伊朗警方甚至在德黑兰郊外发现了一栋三层小楼,正藏着这样的“秘密工作室”。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调查人员展示了这栋三层小楼里隐藏的惊人秘密。“我们发现了几个机翼和GPS盒子,还有200公斤炸药、30架无人机和发射器。”调查人员说。
这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需要极其复杂的后勤保障。“这至少需要筹备数月时间。”约西·梅尔曼介绍,为完成这样的武器走私,需要创建幌子公司,偷偷走私武器进伊朗,找人接收武器。上述环节需有海关官员、仓库管理人、卡车司机等共同参与。
“或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摩萨德耍了。”约西·梅尔曼说。
“谍网”超700人被抓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伊朗德黑兰北部,伊朗与以色列停火后,一名伊朗神职人员走过一处集市。图/视觉中国
本轮伊朗-以色列冲突爆发后,伊朗开展“以色列间谍和通敌者”抓捕行动,先后有数十人落网,其中还包括“一名欧洲国家公民”。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还给通敌者设立赦免期限,“在7月1日前自首的,罪责可获赦免”。
6月22日,伊朗库姆省警方抓捕了22名嫌疑人。该省情报和公共安全部门负责人努尔·阿里透露,有8人因被指控煽动舆论、在网上传播亲以色列的内容被捕,其他人则因在敏感地点拍摄而被捕。
此外,伊朗当局还宣布,已处决多名被控进行间谍活动的人。6月25日是正式停火第二天,伊朗再次处决了三名男子,罪名为涉嫌充当间谍及走私暗杀设备。据称,上述走私物品与一位未公开姓名人士的遇害有关。
据伊朗披露,在12天的时间里,伊朗情报和安全部队逮捕了“七百多名与该网络相关的人员”。媒体还播出了几名被拘留者的认罪书画面,据称他们承认与以色列情报部门合作。
在以色列内部,摩萨德是三大情报机构之一,与负责军事情报的阿曼情报局、负责监管内部安全的“辛贝特”并列,一直保持着神秘感。
在伊朗相关的多起渗透、窃取、暗杀等“大案”中,摩萨德的出镜率颇高。而且,从案件细节可见,摩萨德很早就深入伊朗境内,建立了一套线人、特工和后勤网络。
2018年4月,摩萨德特工从德黑兰窃取了数万份文件,当中详细记录了伊朗的秘密核武器计划。媒体披露的细节显示,在警卫清晨抵达之前,摩萨德特工闯入德黑兰一处秘密核设施。他们“关闭警报,打开保险箱,取出秘密文件,然后悄悄离开”。这批文件后来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披露,而伊朗坚称所有这些文件系伪造。
2024年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德黑兰一处宾馆遇袭。这家宾馆由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负责运营和保卫,哈尼亚曾多次入住。最初披露的新闻消息中,其死因为“无人机发起的空袭”。
后有消息人士证实,是摩萨德在其位于德黑兰的住所卧室中安放了爆炸装置,而所用炸弹“大约两个月前就被偷运入德黑兰”。哈尼亚遇刺后,二十多名相关人士被捕,其中包括德黑兰的高级情报人员、军事官员和宾馆工作人员。
也有媒体报道称,以色列情报部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海量数据,比如对领导层、军用、民用和基础设施等按优先级分类,“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目标”获得优先关注。此外,摩萨德还会编制伊朗将军名册,详细列出他们的工作和休闲活动。通过特工精确定位关键人物,然后采取定点清除行动。
就在伊朗采取新行动的10个月前,摩萨德曾成功破坏黎巴嫩真主党分子使用的数千台寻呼机和对讲机,造成37人死亡,约3000人受伤,同时重创该组织。
“相爱相杀”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以色列巴特亚姆,伊朗与以色列冲突期间,弹道导弹袭击该市,一栋公寓楼被毁。图/视觉中国
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和以色列关系密切。以色列为伊朗提供了诸多技术援助,甚至帮助巴列维国王建立和发展了伊朗的情报组织——萨瓦克。
1978-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伊朗的外交政策也发生180度大转弯。霍梅尼政权支持巴勒斯坦,并把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主要根源归咎于以色列。双方就此陷入持续对抗,其中也包括激烈的谍报之战。
“有价值的情报一直是削弱对手、增强打击效果的关键因素。”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1979年以来,以色列和伊朗一直互相敌视。内塔尼亚胡总理为代表的以色列政要精英,坚信伊朗要消灭以色列,把伊朗视为以色列的头号敌人,因此,以色列对伊朗开展谍战也最上心。
范鸿达认为,过去伊朗-以色列在构建情报体系方面确实有过合作,但这只是有利于以色列开展对伊朗谍战的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伊朗一直遭到严厉的国际制裁,很多老百姓生活不理想,对政权反感日益强烈,这也给以色列招募伊朗间谍提供了机会。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在乘车时遇袭,随后送医不治身亡。伊朗指责以色列是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但以色列未对这一指控作出回应。之后,伊朗当局陆续对多名嫌疑人提起刑事指控。
四年后,伊朗司法部门发言人贾汉吉尔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西阿塞拜疆省的一次抓捕活动中,伊朗安全部门发现有3人涉嫌以“走私酒精饮料”的名义,向伊朗运送暗杀法赫里扎德的装备。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认为,相较于伊朗,以色列明显有军事科技优势。在本轮冲突中,以色列充分把信息科技、情报实力、空中打击能力相结合,这才让以色列实现了比出动地面部队还有效的结果。
据以色列国防部事后公布的评估报告,本轮冲突中,以军除了高效拦截伊朗导弹与无人机外,还对伊朗境内完成了超500次打击任务。此外,以色列卫星系统捕捉伊朗境内超过12000张高清图像。这些都成为以色列在冲突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
6月13日发起的对伊军事行动中,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航空航天部队司令阿米尔-阿里·哈吉扎德等高级军事人员遭暗杀。此外,两家情报机构的部长级高级官员、多位顶级核科学家、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前秘书等都遇害。
一名以色列国防官员对媒体称,以色列首轮打击的重点是伊朗防空系统、地对地导弹设施以及伊朗高级官员。此外还有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和其境内的核科学家。而这与伊朗一方证实的初期战损数据基本吻合。
以色列倚重暗杀、渗透等谍战手段,也招来不少批评。
范鸿达认为,对于打击对手而言,有价值的谍报永远不会过时。然而,以色列只是在怀疑伊朗在发展核武器的情况下,就直接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并且把枪口直接对准主权国家的官员和科学家,这显然违背国际法,也不符合国际道义。“比如,国际社会中,批评以色列谍战为‘国际恐怖主义’早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