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张进春 杜佳佳
霓虹灯映照在红砖厂房和高耸的烟囱上,晚上8点,东郊记忆的灯光次第亮起,乐队演出声穿透夏夜;巨大的“成都”打卡墙下,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排队等待拍照;蜀宴赋内,衣袂飘飘的宫娥们穿梭于仿古回廊,为食客送上千年宫廷夜宴,仿佛穿越回汉唐盛世。
两位来自东南亚的游客穿梭于东郊记忆,美景与美食让他们应接不暇:“从未有过如此精彩的体验。”
种种迹象显示:东郊记忆的夏夜又来了。
数据透视:青年消费力点燃夏夜经济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园区接待游客超1700万,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超3小时,夜间吸引消费人群总人流量超350万人次,游客贡献率超过20%,消费贡献率超过30%,园区夜间经济也带动周边消费额实现较好增长。
这一现象与成都整体旅游趋势深度契合。2025年暑期,亲子家庭和学生群体构成两大主力客群,亲子消费预计占市场份额超60%。
蜀宴赋是一家将中国传统历史宴礼文化和城市基因与东郊记忆工业遗产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夜间文化消费新场景。在蜀宴赋品牌出品人杨孜看来,今年暑期消费远超预期:“每天三场表演,中午一场,晚上两场,特别是晚上的席位开抢即空,一票难求。开业两年蜀宴赋已接待约30万人次,其中差不多20%境外游客、40%省外游客。”
工业遗存×新潮体验:制造夜间流量密码
东郊记忆的夜经济版图,是历史与潮流碰撞的化学反应:火车头市集夜间开放,非遗手作与赛博灯光交织。“成都墙作为24小时开放的公共点位,成为“永不落幕”的拍照地标。
“终于见到这面心心念念的打卡墙。”从杭州来蓉的郑女士为成都这趟旅行计划了半年,“成都的夜太美了。”
“三个月一大变,一月一小变”的场景迭代策略持续制造新鲜感。沉浸式剧场LIONWALK狮子漫步将营业时间延至凌晨2点,主理人何媛媛直言:“工业红砖墙与霓虹灯牌的碰撞,让店铺自带‘出片基因’,店里的酒水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年轻人愿为设计感和文化符号买单。”
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内核激活消费新动能
东郊记忆的夜经济繁荣,恰是四川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历史场景再造,老厂房化身全景沉浸式的宴饮文化体验空间。蜀宴赋将先秦礼乐、汉唐诗赋、雅宋美学以舞乐光影艺术植入工业遗产空间,食客身着汉服品宴观演。“这不是简单吃饭,而是穿越千年的文化体验。”带孙女体验的北京游客杨阿姨感慨。
精神消费升级,“文旅消费本质是精神消费。”杨孜道出蜀宴赋热潮的本质。人均消费500-800元的蜀宴赋,一舞一味,通过每道菜搭配专属演出节目,将用餐体验升华为文化仪式。这种模式引发全国跟风,小红书话题已超3万篇。
产业生态聚合,东郊记忆园区聚集近300家文创商铺,包含86家区域首店。几度三酉和黔三酉主理人Teddy指出:“工业遗址的粗犷感与微醺社交场景天然契合,很多外地游客很愿意晚上来东郊记忆喝一杯。”
区域协同:成华区点亮“夜间经济”版图
东郊记忆的辐射效应已带动区域夜间经济升级。腾讯大数据显示,成华区夜间消费占比早在2019年便超过白天,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郊记忆商圈与建设路、北湖等共筑“夜经济热力带”。成华区这种区域协同进一步放大了市场规模优势,推动夜间经济从单点突破向区域网络化发展升级。
“夜间经济不仅是消费增长的新亮点,更是城市活力的新引擎。我们坚持‘不叫不到、应到则到、服务周到’理念,支持大小企业共享夜间红利。”成华区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通过放宽外摆限制、优化交通接驳等举措,构建“夜有美景、夜有美食、夜有美艺”的消费生态。
当老厂房遇见Z世代,东郊记忆以“工业遗存+原创力+年轻力+国潮力”重塑夜间经济逻辑。
蜀宴赋店内,灯光渐暗,一曲《霓裳羽衣》翩然起舞。来自美国的玛丽亚轻抚汉服衣袖:“这比历史书生动百倍。”窗外,路边小舞台歌曲“成都”的悠扬隐约传来——两种时空在此奇妙共生。
随着四川启动100个“不夜天府”集聚区建设,这片曾制造电子管的老厂区,正批量生产更具含金量的“夜色生产力”。正如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李后强的研判:夜间经济正从“灯光秀+小吃街”向多元价值深耕跃迁,成为城市文明进步与美好生活的交汇点。
显然,夜色下的东郊记忆正在诠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