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志愿者:访屯垦戍边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闫兴秋同志
———一座城,串联两代人的深厚祖孙情
一、信封上的乡愁,跨越数千里的老乡情缘2024年的夏天,我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铿锵誓言,来到了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这座年仅10岁的新城,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竟有着不输江南的诗情画意。然而,真正叩击我心灵深处的是同年的11月,在师市民族团结模范事迹报告会上我第一次见到闫欣秋爷爷。
这位95岁的老人挺着硬朗的身躯,胸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当同事告诉我,他是山西霍州人时,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涌上心头——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真正让我走近爷爷,是今年的3月,在一次工作的途中,到闫老家中取一份报纸。泛黄的牛皮纸的信封背面,老人用颤抖的笔迹写着:“我爱我的家乡霍州——霍州鼓楼、霍山、汾河,我也爱我奋斗了70多年的新疆伊犁。游子虽远,乡愁不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至今仍背着相机穿梭在团场连队——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执着。
记得第一次登门拜访,爷爷早早地就在家等候了,手里攥着刚刚打印的微信聊天记录——那是我们老乡间的“家书”。他带我走进客厅,墙上挂着1957年他与妻子在土坯房前的结婚照,褪色的照片里,年轻的军垦战士笑得灿烂。“
那时住的地窝子不足5平方米,现在可克达拉的新房有落地窗,能看见伊犁河呢!”
爷爷指着相册里的新旧对比照,眼里闪着光。
二、镜头里的传承,从马背上的宣传员到网络时代的记录者一到周末,爷爷总是叫我去家中做客。
我们在电脑旁一同谈论他整理的数万张照片。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52年的一个老故事:年轻的闫欣秋骑在马背上,手指霍城县牧区的土地改革现场,身后一位哈萨克族青年正笑着递给他一碗甜美的马奶酒。
“看,这就是救过我命的小伙子!”爷爷对我说,当年马匹受惊奔向悬崖,处境及其危险,正是这位哈萨克族青年奋不顾身地拉住了缰绳。
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做一颗扎根边疆的‘石榴籽’!”
离休35年,爷爷的相机换了11台,从胶片到数码,变的是设备,不变的是镜头里的主题——民族团结。
2018年,他辗转找到维吾尔族老友库尔班江的家人,看到其妻子阿米来生活困难,便每年送去米面油;他与时任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校哈萨克族讲师努尔古力结为“父女”,约定“比赛谁为民族团结事业做的实事多”,十年间两人走遍团场、连队、地方乡镇、学校,宣讲几百场。
三、十年蝶变,一座城与一个人的精神年轮今年5月,我陪爷爷站在望河亭。
他指着横跨伊犁河的新疆首座混凝土双塔斜拉索大桥可克达拉大桥说:“十年前,这里还是片沼泽地,现在成了候鸟栖息地。”
是啊,可克达拉从荒原到绿洲的十年,恰是闫爷爷屯垦戍边七十五年的缩影——师市生产总值从139亿跃升至251亿,绿化覆盖率达48%,29个主题公园,伊力特白酒享誉全国...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有像爷爷这样的兵团人埋首耕耘的身影。
四、薪火相传:新时代的“石榴籽”誓言朋友们,当我们在朱雀湖畔散步,在伊帕尔汗的薰衣草田拍照时,可曾想过,这座年轻城市的年轮里,镌刻着多少像闫欣秋这样的故事?
他用七十多年时光证明:所谓忠诚,是汾河到伊犁河的距离,是马背上的相机到电脑前的键盘,是“我要当一颗石榴籽”的誓言到“架起民族团结之桥”的行动。
作为新时代的西部志愿者,作为闫爷爷的山西老乡,我接过了他送给我的“传家宝”——一本笔记本里面记着他宣讲的日记。
最后一页,老人用钢笔写着:“老乡,替我看看更美的可克达拉!”
此刻,我想对爷爷说:您看,可克达拉的薰衣草又开了,大桥上的车灯连成星河,您镜头里的孩子们正在长大。
而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石榴籽”,将带着您的故事,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时代答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
可克达拉市党委宣传部
西部计划志愿者牛静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