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周瑶慧 文/图
7月5日,资中县罗汉洞智慧健身中心足球场,一场特殊的比赛正在进行。场上奔跑交锋的,一边是身着“资中背篼女足”字样球衣、平均年龄逾半百的初代队员,一边是朝气蓬勃的新生代资中女足姑娘们。39年时光相隔,同一精神血脉在此刻奔涌交汇——“背篼精神”的传承,在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绿茵对话中,变得清晰而滚烫。
背篼里的荣光: 泥泞中走出的冠军之路
球场的喧嚣似乎将91岁的前资中女足主帅付有刚带回了过去。身旁,昔日的弟子贺群挽着他的手臂,望着现代化球场感叹:“付老把子,你看现在的场地好巴适,放在我们那时,简直叫奢华。”付有刚爽朗一笑:“那是哦。”队员们戏称他为“付老把子”,他欣然接受,这份如父女般的情谊,历经岁月淬炼愈加深厚。
时间回溯至1986年12月,在时任资中县体委主任肖和联的推动下,四川省第一支女子足球队——资中女足宣告成立。那时,田径教练付有刚临危受命改任主教练,张琦任助理教练。建队之初,一穷二白,无经费、无基础、无场地。
“穷则思变,必须出成绩。”付有刚的话掷地有声。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训练从未间断。泥沙灌进鞋子磨破了脚,汗水混着鲜血,姑娘们咬牙坚持。外出比赛,经费捉襟见肘,背篼成了标志性装备——“背篼能装行李,上火车能当板凳,困了就在车站席地而眠。”正是这艰苦卓绝的环境,锤炼出队员们钢铁般的意志。
1987年,这支“三无”队伍在四川省“萌芽杯”青少年足球赛上,以6∶0的绝对优势击败劲旅成都队,初尝冠军滋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987至1996年间,她们连续十年蝉联四川省冠军,更在第九届全运会上勇夺季军,将“背篼女足”的威名传遍全国。
“正因为不懂足球,所以才会出这样的成绩。”付有刚道出成功背后的力量。正因从零开始,她们刻苦钻研,虚心求教,赢得了省级专业教练的技术支援。在血汗交织的磨砺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背篼精神”破土而出,成为这支队伍最耀眼的勋章。
精神的接力:
新老对话,薪火相传
辉煌之后,资中女足也曾因教练更迭、新老交替陷入十年蛰伏。然而,“背篼精神”如同深埋地下的火种,从未熄灭。7月5日,在资中县教育体育局会议室里,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有了更深的交融。
屏幕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闪过,定格了初代“背篼女足”在简陋场地上挥洒汗水的青春。当画面切换至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万金山体育公园和资中县女足训练基地效果图时,在场的老教练、老队员们难掩激动——当年遥不可及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背篼精神’的感召下,新一代女足已然接过了接力棒。相信在优越的条件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必将创造更辉煌的成绩。不仅要为资中、为内江争光,更要为国家争光。”原四川省足协秘书长张大成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交流会后,新老队员的联谊赛在资中县体育场展开。赛前,初代女足一曲激昂的《铿锵玫瑰》点燃全场。哨声响起,新生代小将开场不到5分钟便凌空抽射,首开记录。老队员们虽体力、速度不及当年,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拼劲和精准的战术意识,让年轻一代肃然起敬。
“她们的身体机能下降了,但整体意识、球感和拼搏精神,依然是最初资中女足的模样。”新生代队员王露涵深受触动,“我们会向前辈学习,努力靠近甚至超越她们的辉煌,让‘背篼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初代队员向莉敏倍感欣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今天的比赛,更多的是精神的传承。小女足队员们初生牛犊,前途无量。”曾指导资中女足的原四川女足教练谢忠伟动情寄语:“资中女足的成长史,也是我的成长史。她们为四川足球书写了光辉篇章,希望新一代女足姑娘们以‘背篼精神’为新起点,在新时代续写更大辉煌。”
新篇再启:
扎根沃土,志在远方
“背篼精神”的火炬,已在新一代资中女足手中熊熊燃烧。自2007年以来,她们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冠军34次、亚军6次、季军3次,向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39名。2024年,资中体校荣膺全国仅有的两个在县级挂牌的“中国足协女足青训中心”之一。总教练廖峻锋荣获2023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目前,资中女足组建了覆盖2009至2016年龄段的5支精英梯队,在训运动员达142名。
从背篼装行李、车站当床铺的筚路蓝缕,到现代化训练基地的拔地而起;从付有刚教练沙地里的声声呐喊,到如今科学系统的青训体系——39载风雨兼程,资中女足用艰苦奋斗铸就辉煌,更以历久弥新的“背篼精神”为魂,锚定了未来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