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3|评论: 0

四十年前的温江地区概况 搜集整理:古代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52725603453.jpg
四十年前的温江地区概况
搜集整理:古代美

2023年是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地市合并”四十周年,那你知道之前的温江地区概况吗?

概况


温江地区位于四川省中部,东北与绵阳地区接壤,西南与雅安地区相连,西北与阿坝藏族自治州连界,东南与成都市和乐山地区为邻:介于北30°06'--31°37',东经102°55'--104°29'。面积10154.81 平方公里。一九八一年有人口1254735户,5246129人(男2650556人,女2595573人)其中农业人口达4650999人占总人口数的88.66%,汉族为主,还有藏、回、满、蒙、苗等民族。辖12县,36个镇299个 乡(公社),3645个村(大队)。地区行政公署驻温江县柳城镇,东距省会成都22公里。



历史沿革


本区为古蜀国立国腹心之地。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后,行郡县制。本区隶蜀郡。今境内置有郫县、维县(今广汉)、新都、汁邡(即什邡)、繁县(今彭县)、临邛(今邛崃)等县,西汉初于岷江西文井江流域置江原县(今崇庆)。蜀汉昭烈初年(222年)分郫西北置都安县(今灌县)。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郭南境、江原县东置温江县。北周闵帝时(557年)分武阳地置新津县。唐高宗 咸亨二年(671年)析晋原县西置大邑县。当盛唐时本区州县建置最繁,共有1府5州21县。至明、清时代, 已省并为14州县,民国初废州制。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划分2市18个行政督察区。本区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温江,辖温江、郫县、新郸、新繁、彭县、崇宁、灌县、崇庆、新津以及成都、华阳、 双流12县;邛崃、大邑、蒲江与广汉、什邡属第四和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设川西行署,以第一行政督察区更名温江专区。有大邑划入;新津改隶眉山专区。一九五一年撤成都县其地入成都市。一九五三年徽川西行署后,有广汉、什邡、金堂、邛崃、蒲江、新津、名山入属,全区共辖18县。一九五五年名山划归雅安专区。一九五八年新津并入大邑,蒲江并入邛崃,双流并入温江,崇宁并入郫县、新繁并入彭县;一九六○年什邡并入广汉。一九六二年对一九五八年来省并各县除崇宁外均又复置。一九六五年新繁并入新都,华阳并入双流。一九六九年成立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一九七六年划双流、金堂入成都市。一九七九年更名温江地区行政公署,现辖温江、郫县、新都、广汉、什邡、彭县、灌县、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12县。

历史上,本区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多次举行起义。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青城县(今灌县岷江西)人王小波、李顺领导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席排两川,建立大蜀国。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第一次提 出“均贫富”的政治纲领并付诸实行,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5-1932年间,各县        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积极展开革命活动,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国民党残酷镇压和白色恐怖下,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同志,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一九二七年中共郫县临时县委领导上千农民进行抗捐斗争。同年中共蒲江地下党组织发动和领导高桥农民暴动,后组成游击队,坚持斗争数月之久。一九三○ 年在中共川西前委广汉行动委员会领导下,举行“汉州起义”,占领广汉县城,成立苏维埃政府,起义军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军,声振全川。一九三二年在中共邛崃县委领导下,发动和组成抗款军, 后编为川康工农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一年半之久。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途经邛崃、大邑等山区,并在高何、夹关等乡成立苏维埃政府。一九四八年,在中共雅乐工委领导下于大邑唐场发动武装暴动。一九四九年, 在川康边临时工委领导下,于大邑王泗、三岔、元兴、唐场等地发动群众进行“二五减租”斗争,接着成立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以大邑为中心,活跃于邛峡、新津、崇庆、温江、郫县、灌县等地。在这些革命斗争中,先后有杨石琴、黎冠英、张继良、孟光远、吕英、肖汝霖、朱英汉等数以千计的我党优秀党员和革命同志为了人民的解放,英勇牺牲。



自然条件


本区地处成都平原及西北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组合。海拔最低(岷江出口处)445米;西部苗基岭、北部九顶山海拔5364米和4988米,为区内最高峰。山地斜贯于西北,岷江以东为龙门山,以西为邛崃山,地质构造为强烈隆升龙门山构造带。面积389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约 38.33%。台地与丘陵环峙于平原与山区之间,地质地貌上均有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性质,面积1763.4平方公 里,占17.36%。平原面积4499平方公里,占44.3%。   

  
本区河流,西南部属岷江水系;西北部属沱江水系。著名的都江堰即建于岷江出山口间,分渠灌溉农田, 对本区农耕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本区气候湿和湿润,属季风亚热带。平原区年平均气温15.2-16.5C。无霜期277-300天。降雨量 1100毫米左右。日照1042-1307小时,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偏少。

本区森林面积约2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4.2%,矿产有煤、磷矿、钙芒硝等30余种。土壤类型多样,主要为冲洪水稻土,土质肥沃,适种性宽广,生产力较高。

  

农业


本区是省内商品粮主产地之一。现有耕地面积554.28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1.2亩),其中田460.4万亩。被平原、丘陵和山区划分,平原耕地427万亩,占76.5%;大部为自流灌溉,土质肥沃,宜种性广,耕作条件甚好。丘陵耕地78万亩,占13.9%,较平原条件为次。山区耕地53万亩,占9.6%;分 布在西北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耕作条件较差。解放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一九四九年全区粮食总产值仅 19.7亿斤,耕地亩产426斤。解放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古老的都江堰,又先后修建了人民渠、三合堰、前进渠和玉溪河引水工程等,以及70多座中、小型水 库,四千多口塘堰和七万五千马力的机电提灌,使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从解放初的34万亩扩大到476.87万 亩,占耕地面积的86.03%。同时还改造了大量低产田、下湿田、冬水田和山丘坡地,实行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农业机械,提高施肥水平,耕地亩平施用化肥(折纯)40.7斤。近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农业生产更出现全面发展的好形势,一九八一年,粮食总产量达49.07亿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48.83%,平均年递增2.89%。耕地平均亩产达1191斤。水稻亩产761斤,小麦亩产479斤,玉米亩产458斤。在粮食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和 林牧付渔也有较大发展。一九八一年主要经济作物油菜总产315.05万担,亩产258斤。烟叶、川芎、大蒜、 茶叶、花生等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一九八一年末生猪圈存数达397.86万头,当年出槽肥猪275.8万头,生 产肉类(猪、牛、羊肉)28986万斤,人平55.3斤。近年来,丘陵区以柑桔为主的果树栽培较多,水果产量逐年上升,达29.82万担。一九八一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95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1518万元,林业产 值443万元,牧业产值31371万元,付业产值20176万元,渔业产值242万元,社队企业总产值47513万 元,一九八一年完成国家征购粮食102535万斤。社员人平分粮588斤,人平收入136.98元。

  

工业交通


本区工业解放前十分落后,仅有小煤窑、火柴、铁锅、土碗、挑烟等小手工业。解放后,大力发展工业,除对旧有企业改造扩建外,新发展了电力、机械、水泥、化肥、农药、制糖、机制纸、化工等多种工业。一九八一年共有厂矿企业3558个。其中中央属7个、省属60个、地属27个,拥有职工125405人,其中全民所制企业职工8377人,工业总产值达140089万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近三十倍。五小工业、 社队企业星罗棋布,传统的小手工业、手工艺品和著名的副食品加工产品,也有显著增长。

交通方面,解放后兴建的宝成、成昆、成灌、广(汉)三(什邡三河)等铁路,组成本区交通主干,公路交通除改进扩建旧有公路外,新建467条,通车里程达3490余公里,比解放初增加十三倍。全区乡镇和80% 以上村可通汽车,基本上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邮电服务普及全区,电报、电话通到乡,报刊发行到村。

城镇改造建设近年发展较快,每年建住房十万平方米以上,职工居住条件和城镇面貌已有一定改善。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加,市场日趋繁荣。一九八一年商业购进总额97301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23372万元。



科学、文教、卫生

科学技术方面,解放前基本上是个空白。解放后,重视发展科技事业,现有地区级科研机构四所。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事科技人员23171人。由于科技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文化医疗等事业。特别在农业生产上,对稻、麦、油菜、玉米等良种选育和推广,以及杂交优 势的利用,是使农作物产量得到以较大幅度提高的因素之一。

教育方面,解放初(一九五○年)全区只有中学30所,学生7000余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1.9%, 文言占80%以上。现全区已发展有大专院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7千余人。普通中学398 所,小学附设初中班634所,在校学生23.9万余人。小学3462所,在校学生76.7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达95.8%。基本上达到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

文化方面,解放前只有几个私管戏班和一家电影院。解放后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一九八一年地县共有专业剧团13个,演职员1005人。各类电影放影单位467个,使电影普及全区。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站 211个,新华书店门市及售书点360余个,初步形成图书发行网。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广泛开展。

卫生方面,解放前地、县仅有医院、卫生院十余所,设备简陋,医疗卫生条件甚差,多种疾病流行,人民健康水平低,死亡率甚高。解放后,大办卫生事业,提倡讲卫生,除疾病。现在地、县、乡镇有设备较齐 全的医院、卫生院共358所,病床1.1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农村医疗机构3379个,不脱产卫 生人员7千余人。还有地、县卫生防疫站、血吸虫防治站和妇幼保健站,防止了大的流行性疾病的流行。

  

文物古迹


本区历史文化开发较早,文物古迹较多。现保存较好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的有灌县的都江堰(包括二王庙、伏龙观、东汉石刻李冰像及索桥)和青城山,新都的宝光寺、桂湖、千佛碑,广汉的龙居寺中殿及壁画,彭县的镇国寺塔和正觉寺塔,大邑的地主庄园陈列馆,邛崃的文君井、镇江塔、石塔寺、 花置寺摩岩造像,蒲江的飞仙阁及二郎滩摩岩造像。新津的观音寺壁画及塑像共14处,此外还有温江的鱼壳王都遗址,郫县的杜鹃城遗址、望丛祠和子云亭,广汉的房湖、张献忠大西农民政权圣谕碑、连山涌泉,什邡的华山、龙居寺,彭县的龙兴残塔、葛仙山、白鹿顶、阳平山,灌县的奎光塔、灵岩寺,崇庆的罨画池、大明寺,大邑的子龙庙、雾中山、鹤鸣山,邛崃的鹤林寺,蒲江的大清观,新津的天社山老子庙等。各有其特色,或以其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或以其高超的艺术流传至今,或以其幽雅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

  

土特产


本区灌县川芎,温江、崇庆、郫县的大麻,新都、什邡的烟叶,灌县、邛崃的茶叶,新都的大红海椒,温江的大蒜,郫县的豆瓣,蒲江豆腐乳,温江的窝油,彭县香花圃,新都桂花糕,邛崃文君酒等。 均已品质优良,独具特色,远近闻名。郫县的刺绣,新都的棕丝制品,邛崃的美陶、邛杖、竹画帘,崇庆的藤器,灌县的玉雕,蒲江的石砚。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技艺高超,素享盛名。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美好的一天从评论开始,希望网友用评论传递温暖,用文字书写美好,评论区期待您的宏论和高见。



参考图片: 1752725603412.jpg 175272560337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