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宋词爱好者,多认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只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却忽略了世人称之为“北宋太平宰相词人”晏殊,在宋词中理应占据的重要地位。
百度图片:北宋词人宰相晏殊
笔者曾经写过一些对于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词作品的品读文章,在近16年间分别发表在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人民日报强国论坛、新浪博客、知乎论坛、博客中国和麻辣杂谈等平台上,今天写作《北宋宰相晏殊人如其词之品读》一文,旨在拾遗补阙。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薄雾笼照着菊花,露珠悬垂于兰草,燕子翩翩双飞,残月仍挂在天边。在相思无眠的女主人眼中,那柔美的花草仿佛含愁滴泪,而成对的燕子也仿佛受不了清秋的寒气而纷纷离去,明月也似乎不懂离人的心情,只把光辉洒向门户......
晏殊笔下的这个柔美而满含愁怨的拂晓秋景,展示出了宋词中的经典一幕。它将人类难以言说、细腻善感的心绪,比拟成孤守深院、心念远方的绵绵思念。那或许是悲秋、怀远、思乡,抑或是内心深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可以说得上是一阕情思深婉而境界开阔的宋词力作。
从赏析的角度评说,这应是一首以思妇口吻创作的婉约词,它抒发了古诗词中常见的伤离怀远之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保持在柔婉派词的含蓄之美的基础上,展现了高远苍茫、几近悲壮的风格。也正是因具有这一特点,才使得它在一众婉约词中脱颖而出,成为词坛名作之一。
该词表述道,在秋日的清晨,思妇走出闺房,她先是看到了庭院中惹人愁绪的景色,继而又感到早秋的清寒之气。
百度图片: 明-唐寅绘《嫦娥执桂图》
首句“ 槛菊愁烟兰泣露 ”,开篇就创设了这样一个优美而又蕴含深情的环境:庭院深深,晨雾袅袅,花圃中兰菊绽放,妆点着庭院的色彩和生机。然而这片美景是清冷、伤感的,菊花在如烟的薄雾衬托下,似乎脉脉含愁;兰花沾着昨夜的露水,又似乎在凄美地落泪。菊与兰的情态,实则融情于景,同时也承载着赏景之人的真实情感。
词人晏殊在意象的选择上,也是别有意味的。菊和兰形象清雅,凌寒而开,自古就有“花中君子”之美称,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坚韧品格。还以菊和兰为载体,写出了相思怀远之苦,也含蓄地反映了人物高雅脱俗的格调,以及对情感忠贞不渝的信念与个性。
在秋日的清晨中,思妇走出闺房,她先是看到了庭院中那般惹人生发愁绪的景色,继而又感到早秋的清寒之气:“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是用以形容丝罗质地的帐幔轻薄飘渺,透着室外的寒意;房檐上的燕子仿佛也承受不住这凛寒秋气,双双飞向了天际。
显而易见,华丽的帐幔,成双的燕子,都是美好而柔弱的事物,却在初秋时节黯然而消逝,从而便营造出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冷清的景色,更是思妇内心世界的写照。这罗幕之寒,不正是思妇独居深闺之凄寒吗?燕燕于飞,则更加重了她形单影只、孤苦无依的伤感情绪。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终于点明了题旨,抒发出离别的苦情,但却偏用明月意象来作委婉表达。再从字面上来考究,或应为思妇在埋怨明月不懂人间的离愁别恨,从夜晚到拂晓总是把光辉照进门户。整夜的月光照进闺房,直到天明还未消散,这不正是说明了闺中女子一整夜的相思无眠吗?
明月遍照大地,仿佛也照见她思念远人的心事;她对明月的责备看似无理,实则表现她在月色中彻夜未眠的幽怨、煎熬之状,便更加突显思妇对远人的痴心一片、用情至深。
应当说词的上阕,情感深挚,意象绵密,皆是婉约词的笔法。下阕以“昨夜西风凋碧树”始,境界转入宏阔深远,便承接了上阕明月整夜光照朱户的词意,并继续回溯昨夜的情景:夜深人静,西风飒飒,叶落似雨,碧树凋残,描绘出一幅天地失色的萧条秋景,也激发了悲慨之情。树犹如此而思妇不也像那碧树一般,因无尽的相思而玉颜憔悴吗?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碧树叶落,视野空阔,故思妇于今晨登上高楼,眺望远方。下阕的前三句是用千古流传佳句,共同构成一个至高至远的辽阔意境。秋高气爽,草木凋零,离人登高,极目远眺,将所有思念遥寄千里之外,体现了一种上穷碧落、坚韧无悔的坚守信念。因而《人间词话》把这三句比作成就事业、学问的第一重境界,也就是高远坚定的志向,孜孜不倦的求索!
然而,思妇登高而望,不见所思之人,又萌生书信传情的想法:“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既然不知人在何处,思妇即使用最精美的信笺写下最深情的话语,又能把这满载思念的纸张寄往何方呢?用“山长水阔”照应“望尽天涯路”,再用空阔无垠的空间感,渲染其沉郁慷慨之情。
若问何为词言情,那么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已超越了世俗的儿女情长。因为词人以天涯之远的开阔视野,将个人的悲情愁怨置于天地宇宙间,那么他就不再是为一人而思,而是思天地、思宇宙、思众生,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深沉悲壮的忧生情怀。
晏殊简介
晏殊是十四岁入仕的神童,用才华和品德获得皇帝的青睐;他是身历两朝风云的宰相,从容度过五十载宦海浮沉;他也是善写富贵气象的词人,用如珠似玉的篇章开启了宋词婉约派先声。
史载,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等一众名臣名士,都或多或少得到过晏殊的举荐或栽培,从而在仁宗一朝便形成了人才济济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景象。由此可见,晏殊的确是北宋的盛世太平名相。
百度图片:南宋-刘松年绘《宋山亭高会图》
观其生平,晏殊少年得志,位极人臣;看其时代,他生活在北宋最富庶、强盛的宋仁宗朝。晏殊大概是宋朝最受命运眷顾的文人。身在富贵乡,他依然保持着文人的行止和风度:虽有高官厚禄,却用度清俭如寒士;虽喜宴饮雅集,却以最普通的糕点待客,更把倚声填词作为筵席之重头戏。
似乎晏殊是简单而顺遂地走过一生,留下一部婉丽温润、闲雅雍容的《珠玉词》,跻身词坛大家行列。但实际上晏殊本人经历过三次贬谪,在近五十载的仕宦生涯中,约有十年未受重用,二十年处于贬谪期,仕途不可谓不坎坷。
世人评说他是“太平宰相不太平,太平宰相定太平”,其由来在于晏殊的“人如其词”,即指他在表面的富贵优游生活中完成了定国安邦的大事。啊,笔者猛然醒悟:“原来在他词作中的那些闲情与感伤,非是强说,更非矫情,而是他在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之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