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2026年度“国考”报名于10月15日至24日进行,11月30日举行公共科目笔试,共计划招录3.81万人。
招录规模方面,今年国考出现近八年来的首次“缩招”。此前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录人数一直呈现扩大趋势,从2019年的1.45万人,逐年增长到2025年的3.97万人,本次招录规模才出现小幅度缩减。
颇让外界关注的是,今年的国考打破了35岁门槛,将报考年龄放宽到38周岁,其中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
这一政策放开引起网民热议。“政策破冰!”“体制内也开始欢迎‘老新人’了,要珍惜国家给的机会。”“好消息:又能多备考三年。坏消息:竞争对手,更多了。”“国考和省考都已经率先打破就业年龄门槛了,其他社会招聘是不是也该跟上了?”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有所放宽。今年8月,上海市发布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已经将年龄放宽到38周岁以下。而四川等地下半年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考公告中,年龄也放宽至38周岁。
业内人士认为,旨在打破年龄壁垒,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报考机会,使具备丰富社会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硕博生能够加入公务员队伍,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更多元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视角。
《南方日报》解读,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其放宽年龄限制是党政机关带头落实中央政策的明确信号。长期以来,“35岁被优化”的职场怪圈,本质是评价体系不当的产物。当国考撕开这道裂缝,其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从政府到市场的观念传导,正在破解“中年焦虑”的社会根源,有望引导企业招聘理念的转变,推动构建更加包容的就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