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歌说事
恶有恶报,重庆市公安局原一级巡视员何内平终于落马。
腐败官员何内平落马的消息,本是反腐清单上寻常一笔,他什么也不是,但却因该案主人公与全国著名律师李庄律师那条带着黑色幽默的微博,就成了一场剖开权力荒诞的行为艺术展。
关于李庄,微博上他自称“前非著名律师李庄”,关注多年,却没想到他还有这样一段经历。当年,那个在重庆冬夜的审讯室里,披深色呢子大衣、双肩一抖便有民警“眼疾手快”接衣,然后,用一连串意味深长的“啊”将审讯变成舞台剧的何局长,如今却正托人预约当年被他“调戏”过的李庄律师的助理律师马晓军为自己辩护。
看看,这画面的讽刺感,是不是比任何剧本都辛辣,比任何警句都直白?这个不讲法治的何内平,如今也成为了法治最精准的狩猎对象,哪怕他曾是手握执法权的猎人。
遥想何内平当年的“灵魂四连问”,哪里是什么审讯艺术,不过是他权力裸奔时的嚣张把戏。他曾经对著名刑辩律师李庄这样说:
“李庄,啊?馒头管饱吧,啊?吃得习惯不,啊?想家啦,啊……”
何内平对李庄律师每个拖长的“啊”,都不是疑问句,而是权力对法治的轻蔑宣告。何内平恶毒意思很明显:在这里,我不是执法者,我是规则本身;你不是辩护律师,是任我拿捏的囚徒。何内平让民警配合演“接衣戏”,把对律师助理的讯问变成脱口秀,本质上是把法律程序当成了个人秀场,把人权保障踩成了权力垫脚石。彼时的他大概以为,身穿警服、身居高位,就可以把法治揉成面团?需要时用来装点门面,不需要时就扔在地上踩两脚。但他却忘了,面团终会变硬,踩过的脚印,迟早也会成为自己的陷阱。
李庄微博里那句“祝何局如愿以偿,马律师的业务范围果然……越拓越宽了”,堪称神来之笔。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想不到,当年被何内平“调戏”的马晓军律师,如今却成了他急于想抓住的救命稻草。当年他把李庄律师的权利当儿戏,如今却要跪求李庄用法律赋予他的辩护权。
这哪里是“业务范围拓宽”,明明就是何内平自导自演的因果闭环。他当年在审讯室里有多轻佻,现在的求告就有多狼狈。当年他对法治有多漠视,现在就对律师有多依赖。但他大概从未想过,自己当年嗤之以鼻的那些律师权利和程序正义,竟是今日唯一能保护他的东西,那些被他视为表演道具的法律条文,终会变成丈量他罪责的尺子?
有人说这是天道好轮回,但其实,比轮回更本质的是法治的不可违逆性。何内平的悲剧,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他从一开始就搞错了自己与法治的关系。他把执法权当成了凌驾法治的特权,却忘了执法者本应是守护法治的卫士。审讯室里,他对李庄律师肆意践踏程序、戏谑权利,他破坏的就不是某个人的权益,而是自己脚下的法治地基了。当他把权力当成个人威风的工具时,他埋下的也不是别人的厄运,而是他自己的定时炸弹。今日他身陷囹圄求告李庄律师,不是法治的“突然发力”,而是他当年亲手拆毁的法治屏障,终于,在他失去权力庇护时,将他挡在了安全之外。
李庄最后那个收尾的“啊!”,与何内平当年的“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当年的“啊”,是权力的傲慢;今日的“啊”,是现实的耳光。这记耳光,抽在何内平脸上,更抽在所有把法治当工具的执法者心上。你可以一时把法律程序玩成舞台剧,但不能永远把法治当成橡皮泥,你可以在某个冬夜对别人的困境嗤之以鼻,但终有一天,你会亲身体验“馒头管饱吗”“想家吗”的滋味。因为法治不是少数人的保护伞,更不是执法者的私产,而是所有人的底线,包括那些曾经试图突破底线的人。
何内平的结局,与其说是反腐成果,不如说是一堂法治公开课。它用最荒诞的对比告诉我们,执法者的权力,从来不是用来“调戏”法治的,而是用来敬畏法治的。你今天如何对待法治,明天法治就会如何对待你,这不是讽刺,是规则,不是偶然,是必然。
当何内这位“审讯艺术家”沦为今日的阶下求告者,那些他当年对李庄律师回荡在旧审讯室里的“啊”,终于有了最终答案。这个答案是,法治对权力的反问,是漠视规则者,终被规则反噬的回响。
从审讯艺术家到阶下求告者,何内平的“啊”,终成法治耳光,啪啪啪!
关注“谢歌说事”,看热点新闻事件,给你不一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