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28|评论: 2

[转帖] 小米SU7成都事故惨烈 "打不开的门"问题在哪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顺利打开的车门,才是通往未来的正确入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隐藏式门把手即将被消灭

  早在事故发生前20天,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

  小米SU7事故最后救援通道被堵雷军吹嘘的隐藏式门把手是凶手小米SU7事故最后救援通道被堵雷军吹嘘的隐藏式门把手是凶手

  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从2024年7月标准起草组成立以来,截止到2025年9月4日共召开7次会议,已经充分收集了各行业和主机厂意见,形成行业共识,明确了车门把手在任意位置均应具有手部操作空间以及车门把手应具备机械冗余设计的标准内容。

  关于汽车车门把手的征求意见稿推出,意味着引导企业规范车门把手的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的安全性能,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征求意见稿明确,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当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且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同时新标准明确表示,碰撞后需在70毫秒内解锁车辆。目前行业现状是碰撞后140毫秒内解锁车门,1.04秒内弹出把手。

  征求意见稿也进行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空间不小于60mmx20mmx25mm。

  征求意见稿特别说明,文件针对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相关要求,以提升救援便利性,这也意味着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被明确禁止。

  关于车门内把手,征求意见稿提出,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该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需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该征求意见稿征求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22日,拟于2027年1月1日生效。

  这意味着,小米SU7的设计车外并没有机械释放功能,不符合未来新国标,却完全合规于当前法规。

  也就是说,法规的滞后让车企陷入“合规即安全”的误区,实则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困境,电子智能化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标准制定进程。

  目前现行的GB15086《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制定于2013年,当时并没有涉及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应急机制。而且目前也没有针对碰撞后隐藏式门把手断电的测试,安全冗余设计纯靠车企的自觉性。我们呼吁车企尽快改善现有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增加安全备份冗余,并且将有问题的产品进行召回处理。同时新政策也尽快落实。消费者在此段时间购车也尽量避免有安全缺陷的隐藏式门把手车型。

  总结

  小米SU7事件并非个例,而是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在智能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车企不能盲目陷入“唯科技感”“唯风阻数据”“唯成本控制”的误区,而应将安全冗余设计与极端工况测试置于研发体系的核心位置。对于隐藏式门把手这类改变传统操作逻辑的新技术,必须坚守“电子功能便捷化+机械结构保底化”的双重保障体系,确保无论电子系统是否失效,都能为车内人员保留可靠的逃生路径。同时,车企还应加强用户安全教育,通过车辆启动时的弹窗提示、车内醒目贴纸、短视频教程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真正掌握应急操作方法,避免“用户手册里的安全”与“实际应用中的风险”脱节。此外,行业内还应建立“安全隐患共享机制”,车企之间就新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开展良性沟通,共同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而非相互隐瞒、各自为战。
dxp

发表于 2025-10-19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就是脑残设计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