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9|评论: 2

[转帖] 今日聚焦:巨星陨落!杨振宁在人类科学史上,刻下深深“中国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聚焦:巨星陨落!杨振宁在人类科学史上,刻下深深“中国印记”!                                                原创                                                                                                                                          冯站长之家                                                                                                                                                                                                [url=]冯站长之家[/url]                           
                                                  2025年10月19日 04:50              湖北                                                                                                        
                                                                                                                                                                                                                                                                                                                                                                                                                                       640

文|丰 詹


他从清华园走向世界,从战乱中国走向诺贝尔领奖台

用科学成就重新定义了华人在现代物理学史上的地位


巨星陨落


20251018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

他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20世纪物理学大师的离去,标志着科学界一颗璀璨巨星的陨落。

640

杨振宁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从清华园的童年到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从诺贝尔奖的荣耀到落叶归根的坚守

他用百年人生在人类科学史上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童年壮志


192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随父母来到清华园。

在清华园那个学术氛围单纯而热烈的环境里,他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34年,年仅12岁的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

他被书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研究成果吸引,回家对父母说出了这句惊人的话。

这句童真的“狂言”22年后成为现实


在父亲杨武之的悉心培养下,杨振宁不仅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还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一、二年级的暑假,杨武之都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丁则良给杨振宁讲授《孟子》。


联大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随全家辗转来到昆明。

1938年,年仅16岁的他以同等学力考取西南联大,最初报考化学系,后转入物理系。


战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学术风气却非常好。

杨振宁被誉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英文考试得第一,物理考100分,微积分能得99分。


在吴大猷、王竹溪等教授引导下,他进入了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

这成为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


学术辉煌


1945年,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在芝加哥大学,他发现自己迅速成为物理系知识最丰富的研究生

这一切都归功于在西南联大七年的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


1949年,他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


1957年,这一猜想被吴健雄实验验证,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

同年12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


在获奖致辞中,杨振宁动情地说: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然而,诺奖成果并非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在物理学界,这一理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文告中指出: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

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家国情怀


“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始终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的情况下,杨振宁毅然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

成为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他曾数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1973年,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

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中,从哲学到物理学,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


杨振宁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大陆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归根清华


1997年,杨振宁接受清华大学邀请,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1999年,他正式回国定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将住宅命名为“归根居”,并写下诗句: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他东驰西骋、多方游说,以基金会的形式为高等研究中心募集资金,并带头捐出自己的全部工资。

在他的力邀下,林家翘、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等一位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高等研究院。


据统计,多年来杨振宁和夫人翁帆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他没有向清华索取什么,但几乎是倾其所有地奉献给了清华。


精神传承


杨振宁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杨振宁关于童年老家的记忆中,正厅门口贴着的“忠厚传家”对联深深烙印在他的心灵。

这种忠厚传家、矢志报国的精神,贯穿了他的百年人生。


杨振宁的一生恰如一部微缩的中国现代科学史。

他用一生在两个文明间架桥,在两种文化间对话。


当国人讨论20世纪的科学史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起,中国也有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等西方人比肩的科学家!

他的名字就是:杨振宁!


闪耀的巨星,只是从人间陨落。

此后,他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10-1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发表于 2025-10-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