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40|评论: 0

[四川教育] 涪昭两地共研历史教学 AI技术让千年历史“活”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6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序流转,教育初心不改;数智融合,课堂焕发新生。” 2025年10月22日,一场主题为“根植传统 融汇古今 数智赋能 智启未来”的历史灵动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绵阳市实验中学(绵阳七中)拉开帷幕。这不仅是涪昭教育帮扶共同体的一次深度联动,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千年历史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f8478d8d204249799ae583ea8c952ed3~tplv-tt-origin-web:gif.jpeg

AI赋能,让抽象历史“可感可知”
     “何以立中国?”——课堂伊始,绵阳市实验中学陈娟老师抛出的核心问题,伴随着一幅汉代织锦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数字高清影像,瞬间将学生们带入了那个恢弘的大一统时代。
6e6880d7e16c4d5c9891c1bc0b787c8a~tplv-tt-origin-web:gif.jpeg

       然而,接下来的教学场景却出乎意料。在讲解“政治集权固中国”时,陈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创新性地引入了“汉庭朋友圈”AI互动情境。学生们模拟汉武帝、主父偃等历史人物,在虚拟的“朋友圈”中发布状态、评论互动,在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中,深刻理解了“推恩令”这一政策的智慧与妙处。原本抽象难懂的政治制度,顿时变得鲜活而有趣。
c12bf8a415324de0adaf5ef415f9c1e0~tplv-tt-origin-web:gif.jpeg

       在“经济集权实中国”环节,学生们则通过教室里的触控屏,动手完成“问题—对策”数字连线活动,直观感受五铢钱统一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整堂课下来,AI工具与数字技术的应用恰到好处,严格服务于教学目标,成为启迪学生历史思维的“助推器”,而非炫技的“主角”。
ff5eaeb6a01d45cfa5112e51d8fb941e~tplv-tt-origin-web:gif.jpeg

跨域对话,在共鸣与解惑中同行
       示范课后,来自四川绵阳与凉山州昭觉县的两地教师,开启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教学对话。
       执教者陈娟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设计初衷:“数智工具是课堂的‘助推器’而非‘主角’。我们每一项技术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逻辑、传承文化基因。”
9a957a7419de4ddc84d4a7b07c109de3~tplv-tt-origin-web:gif.jpeg

       这番话引起了昭觉县新城镇南坪中学老师的强烈共鸣:“这堂课让我们看到,传统历史教学与数字技术并非对立关系。文物的数字化呈现,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让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新意。” 赞叹之余,两地教师也坦诚地围绕“偏远地区学校AI工具实操门槛”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面对伙伴的困惑,涪城区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当场给出了定心丸:未来将通过 “线上专题培训+线下送教指导” 的组合拳方式,持续助力昭觉县教师提升数字教学能力,让帮扶落到实处。
3d96a0a21f234b9ea290cb4a79c29a05~tplv-tt-origin-web:gif.jpeg

守正创新,勾勒未来课堂新图景
       在随后的专题发言环节,思想的火花继续碰撞。绵阳市实验中学城北校区的钟澜老师以“守正与创新的有机融合”为题,阐释了她的理解:历史教学的“守正”在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而“创新”则是要借助数智工具打破时空限制,让沉睡的史料“活”起来。
      来自绵阳市第二中学的马琬晶老师则带来了满满的“干货”,她分享了“稞麦”、“格式工厂”、“畅言智慧课堂”等实用数字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但她同时强调:“工具是辅助,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创造力。” 这句话,道破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角色的真谛。
197d68294a2444ffa1770060c6200906~tplv-tt-origin-web:gif.jpeg

       活动最后,涪城区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周树余老师为本次研讨会画上了点睛之笔。她总结道,本次活动为“传统”与“数智”的融合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径样本。她展望,未来涪昭教育帮扶共同体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推动“历史灵动课堂”模式在两地学校的常态化应用。
       此次研讨会,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它标志着历史教学在“数智赋能”背景下的一次成功探索。随着 “根植传统、融汇古今、数智赋能、智启未来” 理念的持续深入,川蜀大地的历史教育正稳步构建起一种 “文化传承+技术创新” 的新生态,为培养兼具历史思维、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25200059_966_10.jpg
        绵阳实验中学总校校长肖义辉说,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是涪昭两地教育帮扶的一次深度联动,更标志着历史教学在“数智赋能” 背景下的新探索。未来,随着 “根植传统、融汇古今、数智赋能、智启未来” 理念的持续落地,川蜀地区的历史教育将逐步构建起 “文化传承+ 技术创新” 的新生态,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朱林翠 冯明波)
       网评 | 数智赋能历史课堂,关键在“融”而非“替”
       当AI技术让学生通过“汉庭朋友圈”与汉武帝隔空对话,当千年文物以数字影像清晰呈现于课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炫目,更是历史教育在“数智时代”的深刻转型。近日涪昭教育帮扶共同体的历史灵动课堂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教育未来的鲜活样本。
       技术的本质是赋能,而非替代。陈娟老师的示范课之所以成功,在于她精准把握了“助推器”与“主角”的界限——AI互动、触屏操作所有技术手段都紧密围绕“理解历史逻辑”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这提醒我们,教育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地将黑板内容搬上屏幕,而是要通过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历史的脉络更清晰、文化的触感更真实。
       昭觉县教师的反馈尤其值得深思。在教育资源尚不均衡的地区,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拓宽教育视野的桥梁。它既带来了“如何上手”的现实挑战,也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涪城区承诺的帮扶措施,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等待条件完备,而是创造性地为不同起点的师生搭建共同的成长平台。
       马琬晶老师“工具是辅助,创造力是核心”的观点,道破了数智时代教师角色的真谛。再智能的工具也无法替代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独特价值。最理想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师的人文温度与技术的理性精度完美融合,让学生在触摸历史厚度的同时,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根植传统,方能在变革中守住根基;数智赋能,才能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涪昭两地的教学探索告诉我们:当教育真正实现“技术为用、育人为本”,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学生,更是拥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童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