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22|评论: 0

卓王孙宅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8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卓王孙宅的变迁
凡丁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卓王孙宅,在公孙述城南五里。”
       宋《太平环宇记》以及明代《一统志》亦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司马迁《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
       铜官山麓:即今称的“土地坡”以北地方。
       基方十里:指 卓王孙的房产、田地,以及其它产业占地总面积。
       〔查〕
       秦代规定“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根据考古研究,秦代一步约合1.5米,因此一里为450米。基方十里即4.5平方公里。大约西起今称的善恶坝,东至五板桥;北齐君平大道,南到土地坡之间。
       而现今的“瓮亭公园”以及“原城关粮站西仓库”为 卓王孙的宅邸。

       笔者经过十余年的民间调查,并仔细研读史料分析:
       先秦时期的临邛城,在西河边的“喻坎”之南,面积为秦制长2里,宽1里。因是军事城堡,不可能接收秦始皇灭掉赵国后的移民,故而卓王孙的祖上只能居住在“离张若城五里”的地方。
       而西汉时“导江卒正”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虽然在今称的西河东边,但在“张若城”之北,当南朝以后将“公孙城”作为邛州治所时,“卓王孙宅”仍然在秦制五里的地方。
唐代,“卓王孙宅址”开辟为“唐之水亭”,供文人聚集和饯行。
       有唐代祟州人—唐求的《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为证: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闗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逺,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约906)或作唐俅、唐球。今崇州街子镇人,与邛州文人过从甚密,留下与邛州有关的诗共六首。
       宋代沿旧称。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讨伐称帝的明玉珍时,将“公孙城夷其城堡”,并降邛州为:邛县。
       38年后的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今称的“善恶坝”和“卓王孙宅”用木栅栏圈作“邛县”县城时,发现原“唐之水亭”处有“卓氏钱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详见清嘉庆《邛州志.古迹.瓮亭》114p)
       明成化十七年(1481),县官姚垲(言旁)将木栅栏的临邛城向东向南扩张,并且改为土石城墙,所以“文君井”起初在城南二里,后来又在南街左。
       明末,位于南街北段的邛州治所以及仓廪毁于战乱后,清初,将邛州治所迁至卓王孙宅处。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4p:“瓮亭,在州治西。”
       清康熙《邛州志.街巷》72p:“塘口巷(即今新牌坊街),州治城隍祠前,左右有塘。”
       即“一脉灌三池”的文脉堰之日池。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3p:当时的文君井,“在州治南街左……”
       清康熙时,“瓮亭”曾两次更名:“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
       由于当时临邛八景中的“翠阁秋阴其阁久废,”便将“州左观雨亭(即古瓮亭)”当成《翠屏阁》,成为临邛八景中《翠阁秋阴》的代景点。
       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43p:“《翠阁秋阴》在治南三十步。”
       清嘉庆《邛州志.街巷》136p:“州治西城隍祠前,左右有塘。”
       清乾隆时,上海人姚兰全《卓王孙宅》诗 对改造后的卓王孙宅有记述:
       王孙迹已零,何处访门庭?废址犁春雨,荒邨照夜星。
       懋鹑殊失计,苔辟□□□,   好事临邛客,拦街置瓮亭。
       其中“拦街置瓮亭”句,指在原先城隍庙前的“三步石”街和“塘口巷(今新牌坊街)”之间,将“唐之水亭”改建为“瓮亭”。
       姚兰泉:(?~1779)字栽亭,号秋塘,今上海南汇周浦人。廪贡生,善书法,尤工小楷,亦好诗,曾遍游名山大川,著有《秋塘诗草》等。清.乾隆四十年(1775)成为四川学政吴省钦(今上海南汇人)的幕僚。
       民国初年,红四方面军从《周浦小志.秋塘诗草》中的〈秋塘蜀道诗〉中,了解到成都周边的双流、崇庆、邛崃、名山、雅安等地的关隘、道路、古迹、人物、风俗、历史等信息,对红四方面军在邛崃建立革命老区 以及1935年11月百丈关战役 和 1949年12月二野在邛崃、蒲江打响的成都战役,无疑提供了参考。
       该书已列为红色文物经辑录后出版,其中上卷含:《成都雨发》、《晚抵双流》、《渡洋马河》、《卓王孙宅》、《文君井》、《仙人洞》《名山百丈关》《雅安金鸡关》等诗。
       参考图片
         1761613078158.jpg     1761613178665.jpg
       民国丙子年(1936),民国政府将“瓮亭”辟建为新公园时,为了弄清楚“瓮亭”下是否真有“卓氏钱瓮”,张治和将军安排国民党21军145师唐式遵部卒在亭子四周进行试探性发掘,果见有古瓮埋于亭下,于是回土填实。
       (此情节由公园内原住民龚姓后人讲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明清临邛城墙逐渐被拆除,用于修建桥梁等。
       1980年前后,在南街与西街口之交的基建施工中,于原饮食公司“崃山饭店”背后发掘出明代形制的红砂石墓葬数座。说明今西街一线以南,在明初尚在木栅栏圈的“邛县”城外。
       以上
       便是这座明清临邛城中,除了汉代的卓王孙宅、司马长卿宅、文君井、都官巷、铁屎坝,以及唐建的学宫、玉皇观,五代时建的天庆观外,再也找不出早于明代的其它建筑遗迹和地名的原因!
       当辟建新公园时,保留下邛崃最早的一座梁架结构的公共厕所(在今瓮亭公园大门内北侧)。
       临近邛崃解放时,“新公园”凋敝,围墙破败,成为书院街、西街、八宝街、学道街部分居民的“后花园”,同时又是城隍庙等和湖广会馆的出入口。
       1950年,瓮亭前的池塘经疏浚,在池中心堆小岛植树,池内遍种荷花,名为红荷湖,湖边建游廊;疏浚出的塘泥在三步石街(城隍庙前街道)口以南和学道街以西背后,各堆成假山一座;又在书院街以北、西街、八宝街、学道街背后,以及由城隍庙改建成的城关粮站南面新筑围墙;将部分寺庙、会馆、官署改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和活动场所;又砌砖封堵城隍庙出口的“三步石”街口,还在 学道街一面设大门,在书院街和新牌坊设侧门。
       上述工程完工后称为:人民公园。
       1953-1965年间,瓮亭旁的文公(清末州守)祠、红荷湖边游廊,以及两座假山之间的敞屋下各有一处茶社,皆茶客盈座,有邛崃曲艺队在此演唱。红荷湖中荷花红、鲤鱼肥,乌鱼带仔群游。园区内鸟语花香,大门内的麻柳树顶还有老鹰筑窝。
期间的公园园丁陈德友非常负责任,人呼“老陈”。
       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将“瓮亭”之八个翘角下装饰的龙头锯掉。
       1986年修葺瓮亭,将缺失的龙头配以莲花。同年,人民公园更名为“瓮亭公园”至今。
                                                                                  2016/5/28
                                                                                  2025/10/28重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