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水如画

[即时新闻] 蓬安邓四平创作的《颜真卿与鲁公石》、《探秘蓬安龙云寺》等4篇散文被收入四川省地...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4_58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5_59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6_60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7_61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8_62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359_63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101183400_64_31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与蓬安鲁公石 

                                邓四平/文


    众所周知,中国唐朝的时候,出了个著名的大书法家,名叫颜真卿(709年——784年),人称颜鲁公,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筋柳骨”中著名的颜体字就为其所创,颜鲁公所作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内容更是情真意切,字字啼血。过去中小学生练习毛笔字一般都将颜体字作为临习的范帖,更重要的是颜真卿人品高洁,更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忠烈。

    据史载:颜真卿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为生性刚正不阿,故屡不容于奸相权臣,数次被贬作地方官。安史之乱中,叛贼李希烈在汝州叛乱,当时的宰相卢杞乘机借刀杀人,让颜真卿前去宣达诏书。颜真卿当时年近八旬,明知有去无回,但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依旧慨然前往。叛将李希烈对前来宣诏的颜真卿千方百计予以拉拢,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几乎办法用尽,但颜真卿一身正气,坚贞不屈,丝毫不为其所动。最后,恼羞成怒的叛贼李希烈穷凶极恶地将颜真卿活活地缢死了。75岁的颜真卿壮烈殉国之后,朝廷封其为鲁郡公,世人敬慕颜真卿的忠肝义胆,“不以名姓称,而独曰鲁公。”人称颜鲁公。

    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1200多年前的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颜真卿被贬官至蓬州,时年51岁,任蓬州长史。在唐朝,长史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它是州刺史的佐官,辅助刺史处理政务,起“承上率下”之责。长史通常充当刺史的副手,可以领导诸曹参军,通判本州郡内各曹事务。一般情况下,别驾分管常务,长史分管军事,但也有例外。长史的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颜真卿在上任途中,路过现在的仪陇新政时撰写了有名的《鲜于氏离堆记》,记录了离堆的秀美景色,留下了千古墨宝。在蓬州任长史的两年时间中,颜真卿勤政为民,励精图治,深得蓬州人民爱戴。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颜真卿勤政为民励精图治的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蓬州有幸迎忠烈。虽然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但在现在的蓬安县磨子街的文化馆内,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有一方当年颜真卿赏玩过的假山石,人称“鲁公石”。据《蓬州旧志》记载:“其石高可四五尺,上削下扁”“一笏挺立,古意磅礴,望之如端人正士,相传为颜真卿刺蓬时物。”清朝著名诗人姚莹在蓬州作官之时,也异常喜欢这一方神奇的鲁公石,在清光绪年编著的《蓬州志》下卷里就录有诗人姚莹关于描绘鲁公石的诗作,诗云:“一峰笏立阶前石,千载人传属鲁公。夜雨半庭酸橘柚,秋声几树响梧棕。碧痕斑驳无余色,古意莹崎欲扫空。终日对君欲百拜,九华何必羡壶中。”

   这一方神奇的鲁公石,清代被置于蓬州州衙后的桂花苑,当时蓬州州衙在锦屏镇,上个世纪80年代初,移到了位于周口镇磨子街的县文化馆内的院坝里。这一方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鲁公石,它被露天放置在一个砖砌的花台里,整个石头呈米黄色,上削下扁,高约二三米,看上去古意盎然而又小巧玲珑。据说鲁公石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能吸纳天地之灵气,采纳日月之精华,年年都会自然地增高长大。鲁公石究竟会不会自然地增高长大,没有人去刻意测量过,但是,鲁公石饱经风霜的悠久历史却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天地造化之神奇。

    2007年10月,我从济渡职业中学考调到蓬安县文化馆担任专业文学创作干部,我的办公室兼宿舍在文管所旁边的三楼,每天一上班,我就能够看见放置在文化馆院坝里的这一方鲁公石,这是一代名臣兼一代书圣颜真卿遗留下来的心爱之物。很多时候我都仿佛梦回大唐,我仿佛看见了颜真卿笔走龙蛇潇洒俊逸的风姿,听见了颜真卿忧国忧民宿夜忧虑仰天长叹的声音。心有灵犀,我仿佛能和大书法家心与心交流。穿越千年时空,依旧能够心心相印。而最令我兴奋的是我的三楼宿舍旁边就是县文管所的储藏室,那里面珍藏着千年古县蓬安有史以来众多的珍贵文物,里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汉代的玉石、宋代的青瓷、银盘、还有价值连城的金娃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每天夜晚,我就与这众多的宝物比邻而居,枕着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入梦。生活在灿烂的文化和众多宝物的氤氲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

   在众多的蓬安文物之中,我始终觉得文化馆院坝里那露天放置的鲁公石最为珍贵。因为它不仅是书品人品俱为一品的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来蓬州作长史与蓬安结缘的珍贵文物,更重要的是鲁公石能够穿越千年岁月洗礼而保存至今。千年文脉,源远流长。浩然正气,激荡天地。它不正是勤劳善良的蓬安人民敬仰和追随先贤忠烈的最好体现和证明吗?石如其人,人如其石。忠心为国,肝胆相照。高大、巍峨、端直、刚正、镇定、无私,鲁公石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光辉早已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忠诚坚贞的精神象征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符号。如果说这一方神奇的鲁公石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我认为,这也实非过誉之词。鲁公石穿越千年时光依旧保存完好,其实也正是蓬安人民重情重义仰慕先贤的最好体现和证明。

   鲁公石露天放置在文化馆的院坝里,由于露天放置栉风沐雨的缘故,砖砌的花台里杂草丛生,以前常有顽皮的小孩在其间嬉戏、打闹,甚至在鲁公石上燃放鞭炮。鲁公石旁边二三米处开设有一茶房,烧茶煮水,来茶房打麻将、喝茶聊天的各色人等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宛如喧嚣闹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方看似普通的假山石居然竟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担任蓬州长史之时的心爱之物。

   很多年前,我曾读过陕西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叫《丑石》的文章,文章里说,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躺在村子里的一块地里,很多村中人都想把它用来作为磨刀石或者拉去作为修房造屋的基脚石等等,但这块石头看上去貌似丑陋不堪,因此很多年一直都不被人重视,甚至屡屡遭人嫌弃。后来,有一天,有几个天文学家路过村子,天文学家发现那块丑陋的石头竟是来自天上的陨石,于是便将其当作珍贵的至宝拉走,村里的人们才蓦然发觉那并非是一块丑石,实乃大家有眼无珠!

   芸芸众生,滚滚红尘。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熙熙攘攘,大多皆为名来或为利往,又有几人能从内心深处真正领略和体会得到这一方看似平凡普通的鲁公石的珍贵价值呢?黄金有价玉无价,其实很多价值连城的玉石,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块石头。

   “一峰笏立阶前石,蓬州有幸迎忠烈。栉风沐雨天地间,无人知是鲁公石。”看见眼前这一方露天放置栉风沐雨的国宝级的珍贵文物鲁公石,这正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遇一样,让我倍感无比的遗憾。

   古圣贤韩愈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仰天唏嘘一声,长叹一声。我只感到有一种剧烈的痛,从心底不断升腾而起。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有座金城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题记

                                                           邓四平/文

 
  一山跨三县。鸡鸣三县闻。

    山势雄伟,宛若金城千里。连绵起伏,固若金汤。秀美的风景与悠久的历史交相辉映,一山的古韵今风与神奇的传说彼此映衬,位于四川蓬安、高坪、岳池三县交界地带的金城山委实是一个值得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金城山,山如其名,山如一座金碧辉煌的城池。山高近千米,山上林木茂盛,四周悬崖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在空间意义上,金城山并非五岳名山;但在时间意义上,金城山却又是一座不得不提的川北历史文化名山。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起金城山建皇都的传说。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八大王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号称大西皇帝,后兵败成都,穷凶极恶的张献忠在一种极其变态的心理之下认为既然我当不了皇帝,那么,我也要将我抢来的一切的人和物资全都毁完毁尽,绝不留给其他任何当皇帝的人。当时张献忠发出的军令还冠冕堂皇得很,大致的意思就是要“杀完、烧完、毁完,免得留下任何人和物资资敌。”穷凶极恶的张献忠在盛怒之下命令手下将士在成都屠城,然后又一把大火烧了成都,接着率军仓皇出逃,一路辗转流窜。为了负隅顽抗,八大王张献忠一边逃一边遣人另觅风水宝地新建大西皇城,妄图以此苟延残喘,但风水先生称新建皇城之地必须要有一百座山,寓意九龙捧圣万山来朝之意。派出去选址的风水先生一路辗转历尽艰辛,最后来到了金城山,认为金城山就是建皇城最好的风水宝地,但风水先生站在金城山上数山头的时候,因一时大意,忘记了数脚下站立的山头,数去数来都只有九十九个山头,达不到建皇城一百个山头的数量,因此只好悻悻而去。最后,八大王张献忠又率军一路逃亡,最后逃至西充凤凰山时,被尾追而至的清军肃亲王豪格手下一位名叫雅布兰的神箭手一箭射死。为纪念肃亲王豪格剿灭张献忠的巨大功劳,西充人于1880年在西充晋城镇内建肃王庙,祠庙至今犹存。张献忠死后,其部下将其尸体草草掩埋在了西充凤凰山。这个杀人魔王手下的残兵败将又四下仓皇逃窜,于是金城山也就失去了建皇城的机会。当然这只是传说,究竟有没有这回事情,其实谁也说不清楚。但大家都宁愿相信此事也许一定有过。从此金城山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倍添了无限的神奇与神秘。

   小时候,我常常听从金城山上游览回来的人们喜形于色地谈起,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站在高高的金城山上,就可以遥遥地看见数十里之外的南充嘉陵江大桥和美丽的南充城,由此不难想象金城山之高峻。

   二十多年前,当我师范毕业走上乡村三尺讲台的时候,于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春日,我带上一群唧唧喳喳的孩子第一次徒步远足,目的地就是我梦牵魂萦多年的金城山。从乡场镇学校海田场出发,走到兴旺镇和平村,然后爬上一个名叫柑子窖的小山坡,再走上七八里崎岖的山间小道,就到了一个名叫三岔路的地方。三岔路的尽头有一棵很大很大的黄桷树,树下不远的荒地里埋葬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震惊全国的满门被杀的邓彰周一家六七口人,黄桷树下的房屋早已在当年的惨案中被一把无情的大火烧得个一干二净。冷清的山风呼啸而过,只能看见路边六七座孤零零的荒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有人说是邓彰周在村里担任村支部书记管理十分严苛得罪了很多村民,被村民报复,将其灭门。又有人说是在邓彰周生日的这一天夜里,是邓彰周的傻子儿子突然发疯杀害了全家人,然后跳塘自杀身亡了。邓彰周嫁到外地的一个女儿因为刚生了娃娃,在家坐月,所以没有回家去参加父亲的生日宴会,才幸免于难躲过一劫。我们胆战心惊地路过这几座荒坟,再从三岔口折向右,一路蜿蜒向前,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时辰,终于来到了金城山的脚下。

   走进一道斑驳古旧的寨门,突然从寨门后蹿出一个穿得脏兮兮的胖胖的中年妇女,要向我们收取进山的门票,要每人缴纳五角门票钱方能允许进山。我们说我们都是慕名远道而来的穷学生,请阿姨高抬贵手优惠优惠,经过苦苦求情,讲好话讲到几乎磨破嘴皮,胖女人才终于非常不情愿地答应半价优惠。我们四十多人一共凑了十多块钱,交给了守门的胖女人,她才慢腾腾地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门,让我们进了山。我们便欢呼雀跃着无比兴奋地跑进了山中的林间小道。只见山中古木参天,嘉木森森。登上数十级长满苔藓植物的青石台阶,就到了一座名叫金城寺的庙宇。庙宇看上去十分古旧,青瓦,粉墙,庙宇的廊柱那朱红的颜色早已在岁月长河中磨蚀了往昔的容颜,倍显斑驳,俨然一位往昔美丽的青春少女走进了步履蹒跚的风烛残年。金城寺看上去很大,大致有上下三进殿堂,里面供奉有很多佛像。庙内也有厢房,住有穿着紫红袈裟的和尚。

 走进山里,沿着林间小道一路前行,只见林木参天,遮荫蔽日,至今记忆犹新的有这样几个去处:一个地方名叫小西天,半山上一段峭壁,峭壁下有十余平米见方的平台,峭壁上有一段很是奇特的石头暗道,若在暗道的一端烧纸,十几米开外的另一端居然会神奇地冒出烟雾来。另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名叫打子洞,距地面几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天生一个尺余见方的小石洞,据说,站在数米之外向石洞投掷石子,若石子掷进洞内,预示结婚后会生儿子,若石子掷不进石洞,则预示结婚后会生女儿。

   走进金城山里,方知山高、林密、峡幽、谷深,甚至山外有山,峰外有峰,一山连着一山,一峰连着一峰,连绵起伏,峰峦叠嶂,让人不知身在何处,让人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咏庐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金城山里最多的植物就是松树,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参天的松树距地数米的树干上生长着一种叫松菠萝的树疙瘩,爬上树去采摘下来,酷似庙宇里和尚敲打木鱼的棒槌,很是好玩。地下满是树上落下的松针和松果,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感觉到自己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长满松树的山岭上,建有一座银光闪闪高大的铁塔,胆大之人沿着铁塔的扶梯蜿蜒攀爬至高处,据说就可以远远地望见数十里之外的嘉陵江大桥和秀丽的南充城。

 很多年过去,对金城山记忆依旧深刻的地方还有一个名叫晒经石的地方。那是一个不但惊险的去处,而且还是一个有着迷人传说的神奇之处。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一方数平方米的山石与整个山体豁然分离,独立于整个山体之外,山石的中间有一道天然的裂缝,深不见底。传说那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去西天取得真经返回途中,由于妖魔鬼怪作乱,取得的真经不慎落入水中,于是唐僧师徒四人便只好在山石上晾晒经书,此处因此得名“晒经石”。

 我现在依旧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金城山上的旅游便得已开发了。那时山里最当道之处,建有一座非常豪华的酒店,富丽堂皇得宛如藏在深山里的皇宫一般,酒店叫作“映山红别墅”。有的游人常常把别墅的名字念成“映山红别野”。后来,金城山的旅游不知什么原因竟然走向了衰颓。想到这些,我的心里禁不住徒添些许黯然和神伤来了。花无百日红,盛衰终有期。也许世间万物都难以逃脱这一冥冥之中的大道轮回。

   当然,金城山里最美的自然奇观当首推那漫山遍野盛开的映山红。四五月春夏之交,整个山里,到处鲜花怒放,即使在悬崖峭壁之上,那花也能顽强地生长与绽放,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生命力的伟大与炽烈。映山红是金城山的精灵。映山红也是金城山的魂魄。映山红更是金城山的生命与旗帜。年年燃烧。岁岁炽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时候,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电影的插曲便是《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词虽然短小精致,但却通俗易懂、意蕴悠长。歌曲不仅唱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苏区人民渴盼红军归来的强烈心声,更是唱出了苏区人民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革命意志。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1999年,我调到了蓬安天成小学去教书,每次我回老家海田去看望风烛残年的母亲,都得走上将近三十多里的山路。从天成乡场镇的垭口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走到兴旺镇蚕种场的时候,气喘吁吁、步履匆匆之间,稍一抬头,只见一座高大绵延的群山如玉屏横亘在天地之间,莽莽苍苍,连绵起伏,山的巍峨崔巍,山的坚韧沉着,山的镇定从容,深深地震撼了我,那山便是金城山。在人生的旅途上,每每当我情绪低落甚至对未来感到无比悲观绝望之时,每次在回家的路途上只要一看见那山,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地平线的,便只能是一路风雨兼程。”

    心中有座金城山,人生就没有翻不过的坎。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一路风雨兼程走过来的。也许,这就叫做信仰的力量!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秘蓬安龙云寺

                                                               邓四平/文


   蓬安有名的古寺很多,奇秀巍峨的龙角山里有龙角寺,大文豪苏东坡游学蓬安时曾经寓居过的银汉来苏寺,中华乡境内有崇庆寺,大深南海景区里有香火鼎盛的南海寺,金甲乡境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焰山寺,万山丛中,几乎乡乡有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蓬安众多有名的古寺中,有一座古寺相传与唐朝的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及其皇室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有着千年历史富有传奇色彩的蓬安龙云寺。

    在蓬安众多的乡镇之中,以龙命名的乡镇和村庄非常之多:乡镇以龙命名的有龙云、巨龙、龙蚕、骑龙。乡镇村落带“龙”字的地名也不少,有36个之多,相如镇玉龙村、青龙嘴村、龙角村、回龙沟村、龙王山村、龙潭桥村、龙岗寨村。巨龙镇巨龙村、双龙村、龙眼村;天成乡龙门山村、大龙山村、牛角龙村等等。

   龙云寺位于蓬安县城西19公里处的龙云镇境内的龙云山上。传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坐镇剑阁,一天早晨,诸葛亮登高南望,默数山头,当数到第108个山头之时,只见云烟浮动,状如游龙,诸葛亮马上派人前去打探,打探之人回来报告说,那座山名叫龙云山,一年四时云雾缭绕,山下数里之外有一口深不见底的龙潭,诸葛亮听说后,便下令修建庙宇于龙云山上,以镇潜龙乱动。

   从蓬安县城到龙云寺大致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坐在车上,老远便可以看见红墙碧瓦的龙云寺坐落在公路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只见群山绵延,好似龙身;山势嵯峨,宛如龙形;山峰挺立,俨然龙头;古木参天,恰似龙角;据传龙云山还天生龙眼一对,山下数里之外有龙潭,直通波光潋滟的嘉陵江。龙云寺所处的龙云山两侧排列着9条支山,好像9条龙环绕在它的四周,山上山下一年四季皆云遮雾绕,而古寺则正好修建于龙头之上,当地人称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捧圣”之风水宝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龙云寺的神奇究竟在哪里呢?据当地县志记载:龙云寺建于唐太宗贞观9年(公元63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建寺1300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易其名,最先名为龙云寺,其次更名为龙潭寺、龙游寺,最后仍复旧名龙云寺。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曾令张僧繇等人在蜀中广建寺庙,雕塑佛像上万尊,求佛庇佑大唐江山,曾赠给蓬州的龙云寺佛像一尊。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于甘肃灵武即位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唐肃宗其堂弟李瑀因不满李亨称帝,公元759年冬,唐肃宗将汉中王李瑀贬至蓬州任刺史,汉中王李瑀曾游历此寺,将寺庙改名为龙潭寺,因汉中王李瑀系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系龙子龙孙,后扩建寺庙,又改名为龙游寺。公元760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时,也曾游历此寺,并为古寺亲书寺名“龙云寺”三字。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明监察御史卢雍巡视川北时,曾作《游龙云寺》诗:“梓剑峰恋脉尽头,龙潭无底白云浮。曾经兵燹重开寺,有好江山未起楼。翠竹轻风禅榻午,黄杨疏雨佛堂秋。欲题诗句苍崖满,安得山中十日留。”

   一千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次毁于兵燹战火之中,但是勤劳勇敢的蓬州善男信女们又三次积极筹集善款重修了寺庙,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修得规模更大。直到1972年,因当地修建学校,龙云寺又遭拆毁,古寺里仅两棵古树幸免于劫难。1993年春,龙云寺又得以复建,由遂宁灵泉寺和尚释广大(俗名张胤龙)来寺担任主持。

    如今的龙云寺修建在龙云山顶的平地上,整个布局宛如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一般,宽大的院坝中间安放着高大的香炉、拜台,香火鼎盛,香烟袅袅,仿佛有仙鹤盘旋飞舞环绕于香炉之上。院坝里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冠亭亭硕大如华盖。左边是大雄宝殿,殿外植有万年青,殿正门上方与两旁门柱之上书写着殿名以及一些阐释高深禅理的楹联。正殿里供奉有佛祖、观音、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等神像。殿内香火明亮,梵音袅袅。走出正殿,右边是观音大殿。观世音菩萨端坐于莲台之上,法相庄严,两眼向下凝视,仿佛若有所思。

    据当地人盛传,当年龙云寺里还有一位闻名遐迩救苦救难的“活观音菩萨”。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姓郭的女子,不知其娘家何许人也。她从小过继给当地一户刘姓人家当童养媳。刘家亦穷,令郭氏每天上山割草。丈夫刘世秋尚未圆房即外出未归。有一养子名叫刘秋武,孙子刘羊娃。郭氏每天上龙云寺割草,实则是在寺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翻转背篼盘腿坐禅,每每到了回家的时候便翻转背篼,背篓里居然就有一背篓青草。

    相传,清道光三年,洪运开到蓬州担任知州大人,人称洪大老爷。一年大旱,洪大老爷和随从衙役们一起下乡勘测水利挖堰塘。有人到洪大老爷面前告状说龙云寺上有一疯老婆子是个旱魃。旱魃就是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怪物,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皆滴水无存。为此,当地老百姓强烈要求洪大人将成天坐在龙云寺大石上盘腿坐禅的郭氏女撵走。洪大老爷于是带着衙役上山撵郭氏,郭氏坐禅不理。洪先问郭氏“何时有雨?”答曰:“午时三刻。”有人想整郭氏,未到中午就开饭。当时炎阳似火,天无片云。洪便说郭氏妖言惑众,即命衙役用鞭子抽打郭氏,郭氏仍坐禅不动,若无其事。到了中午,衙役将鞭子打断。郭氏曰:“我已三世修行,尔奈我何?天将雨,尔等速归,去看汝夫人罢。”洪等人刚下山,大雨如注。返城快到古佛洞时,洪的家人急来告之:“夫人在家被鬼打得奄奄一息,请大人速返!”洪急忙回家,见夫人被打得遍体鳞伤,鞭痕尤存,方悟菩萨之神威,急向菩萨许愿求其保佑夫人伤愈,即来还愿谢罪。次日,夫人康复如初。洪大人赞曰:“真是活观音!”活观音之名由此传遍四方,远近闻名,来拜谒者众。洪知州后来也前去还愿,坐轿来到距龙云寺五里之地时,忽患疾病而返;次日又去还愿,骑马至大田沟过桥时,马失前蹄受伤复返。当晚,洪在梦中见菩萨警告:“要来还愿,必须放下你的官架子与民同行。”于是第三次还愿时,斋戒三日,沐浴素衣,步行至距龙云寺约二里的大木湾迷途而止,就于山前排好香案,向龙云寺方向顶礼谢罪而返,后将此山更名为香炉山。

    此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自洪大人尊称郭氏为“活观音”后,十里八乡前来晋谒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后来,信众们干脆筹资在佛殿侧郭氏坐禅的石上塑上一尊像,并修了一间殿堂。像塑好后,匠师问菩萨塑得如何?菩萨曰:“一切均可,只脚大了点。”郭氏看着匠师修好脚后,满意地点头而归。回家后向儿子刘秋武说:“庙上将我的像塑好,我要归位了。我去后,七天勿埋我肉身,我须回来办事;如违我训,必将断后。”言毕而圆寂,活观音圆寂之事快速传开,前来烧香者接踵而至,甚至弄得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刘氏家族见状,于是决定将郭氏早一天掩埋,在第六天的时候就上山下葬。早上封钉时菩萨肉身尚温,乃忍泪埋葬,人们又赶到坟上去烧香。刘秋武违背母训,其子刘羊娃未娶,遂断后。破四旧的时候到处挖坟毁庙,但活观音墓均无人敢动。文革时,有造反派不怕,硬去挖坟,刚举锄就昏厥而死。从那以后,再也无人敢动此坟。

   传说终归是传说。大家大可不必深信。但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懂得敬畏并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律,其实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与智慧。

   听完龙云寺“活观音”的传奇故事,走出观音大殿,大殿对面是一排长长的厢房,厢房里供奉有财神等众多神灵。正对大雄宝殿的对面也建有一座大殿,殿内供奉有护法金刚、开口笑大肚弥勒佛等等众多神灵,护法金刚与众多罗汉神像环列大殿左右,有的神态威武庄严,有的面目狰狞恐怖,尤其是护法金刚,手举钢鞭,相貌威严,脚下踩着伸出猩红长舌面目狰狞的恶鬼,让人看了不寒而栗。供奉护法金刚、罗汉菩萨的法座之下彩绘有双龙戏珠的图案,金碧辉煌,活灵活显,戏珠的双龙仿佛马上就会腾空飞跃,呼之欲出一般,令人暗暗称奇。

   龙云寺山门外斜坡上长着两棵紧紧相抱和谐共生的千年古树。一棵是黄杨树,一棵是黄桷树,树身要四五人才能合抱,高约10余米,远望亭亭如盖。黄杨、黄桷共生树蔚为奇观,实不多见,堪称龙云寺之奇观,亦为龙云寺之瑰宝。据《唐书•五行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蓬州枯杨生李枝,有实。”黄杨树枯枝干上寄生它树现象并不多见。隋朝乃杨家的天下,而唐朝乃李家的天下,蓬州枯杨生李枝无形之中彰显唐朝李氏天下取代隋朝杨氏天下应为天意,故“枯杨生李”在当时更被视作国之瑞符,载之于史,流传至今。现今龙云寺附近李树成林,年产颇多。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静静地站立在千古名刹龙云寺前,顿感宇宙之浩淼,人生之须臾。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每一位来过龙云寺的造访者,也许都会幡然顿悟: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或为名,或为利,即使贵为将相王侯,也最终都将化成荒塚一堆尘埃一抔。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过客,挥一挥手,其实我们什么也都没有带走……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故乡的野菜  

         邓四平/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尤其是故乡的野菜总是令人难忘。

小时候,每逢春天来临,屋后的青山万物复苏,日出山坳,林间小溪水潺潺,百鸟啁啾,繁花似锦,各种知名的或不知名的野菜便夹杂其间,成为了大自然赐予儿时的我们最慷慨无私的美味和馈赠。

在家乡念小学时,那时初习作文,严格的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打好草稿之后,人人务必用小字毛笔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无钱购置笔墨,每天放学之后,聪明的姐姐便带着我和邻居农家的小伙伴们一道,一边打猪草,一边仔细寻找一种叫蒲公英的植物,那种植物的花含苞未放之时,花丝细若发丝,紧紧簇拥成一个小指头般大小圆圆的花苞,尖尖的花蕊,白里透红,轻轻地采摘下来,便是一个天然的小字毛笔笔头,再去屋后的山中削上一截细细的竹管,把花苞栽进竹管,便可蘸着三分钱一包的蓝墨粉和着清水兑成的的墨汁誊写作文了,既经济又实用。

进了三月青黄不接之时,儿时的我们便去田边地角挑“折耳根”。折耳根,又称“鱼腥草”,有圆圆的紫红的叶片,细嫩而白胖的茎,匍匐着星星点点地长在田边地头的杂草丛中,“折耳根”肥硕的叶片看上去状若满月小猪圆圆的猪鼻,正调皮地拱土而出,所以,儿时的我们更习惯把“折耳根”亲昵地称作“猪鼻孔”。我们便常弯腰蹲身,银镰轻舞,熟练地挑起一朵又一朵灵芝般鲜活水灵的折耳根,拿回家中,舀上一盆清水,细细地洗净,掐去根须,放进碗中,浇上油盐,反复拌上几拌,便可当成最美的下饭菜享用。凉拌折耳根确实是一道非常不错的美味,吃起来又麻又辣,又香又脆。有时候,折耳根挑得多了,吃不完,我们便将其洗净了放进大篮盘里晾晒,晒上几个红花大太阳之后,再藏进家中木柜,待到炎夏酷暑之时,取出来当成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茶饮。

清明节前后,故乡农村的山坡地头还长有一种叫做“粑粑菜”味道鲜美的野菜。记忆深处,印象最深刻的一首童谣是:“吐口水,生白癞,你死了,我还在,我到你坟山上来掐粑粑菜!”粑粑菜它有着细长而碧绿的叶片,布满蝉翼般薄薄的白霜。采摘回家,洗净,切碎,掺水,和面,做成巴掌大小的菜馍,贴在煮饭的锅沿边上蒸熟,饭煮熟之时,揭开锅盖,用锅铲将粑粑菜馍一一铲出,刹那之间,整个厨房里便顿时漾满了一阵阵浓烈的清香。其实,粑粑菜馍在放冷了之后最好吃,最耐人回味,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在淡淡的清明雨中,儿时的我们更感受到了粑粑菜馍的细腻、绵软、馥郁、清香和芬芳。

故乡的野菜中,蒲公英的花苞可用来制笔;折耳根可作下饭的菜;粑粑菜做成的菜馍香甜可口;过路黄晒干之后,可熬汤做药,也可当作清热解毒的茶喝;雪白的茅草根也可用作药引,清肺热;绿绿的苦杏采来捣碎,捏成小团,还可止住鼻血;长满田野嫩绿的鹅儿秧,那更是家畜可口的美味佳肴……故乡野菜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故乡野菜的用途也真是奇妙而广泛啊!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故乡的野菜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只是偶而在农贸市场上还可看见扎成小捆洗净了的折耳根,惊喜地买回家中,细细地拌上各种上等的调料当作佳肴食用,但却怎么也品不出童年记忆中那种特有的美味、有趣和无尽的欢乐了!

逝者如斯,往事不再。如今,每年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携了妻儿一道去野外快乐地寻觅采撷野菜,奔走在原野之中,很多时候,我仿佛觉得自己竟也变成了一株风中摇曳的野菜,虽才貌平平,毫不出众,甚至不被人经意和重视,更无法去和那些育在温室大棚中名贵的菜蔬们相提并论,但我依然深爱故乡的野菜,是她,哺育、滋养并强壮着我们的故乡人,是故乡的野菜滋养并强壮了我们那一代人健康而茁壮地成长,让我们历尽风雨沧桑而筋骨强健,教会了我们在困难面前绝不屈服,绝不低头的品质,更教会了我们真正读懂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