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名额岂能如此“分配”?龙坪村的“假作为”当休矣
“评上贫困户的大多家境殷实,真正困难的却榜上无名,这扶贫到底扶了谁?”龙坪村村民的质问,揭开了当地扶贫工作中的乱象。作为被认定的贫困村,这里本应是政策落地的“精准靶场”,却沦为少数村干部乱作为的“自留地”,其行为不仅违背扶贫初心,更触碰了政策红线。
扶贫对象的认定从来不是“一言堂”。按照规定,贫困户识别需以户为单位,严格核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低于国家扶贫标准,且需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的定性要求,还要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多级公示”等规范程序 。但龙坪村的村干部何经波却将制度抛之脑后,以“几人商议”取代民主程序,用“顶名充数”的说辞掩盖违规操作。他们口中“没什么享受”的贫困户身份,实则关联着扶贫资金、政策扶持等诸多实际利益,这种轻慢态度的背后,是对群众权益的漠视。
更令人愤慨的是“真贫未扶、假贫冒领”的现实。14户被违规纳入的对象中,多数并不符合贫困标准,很可能存在拥有商品房、机动车或家庭成员有财政供养人员等“八种排他性因素”中的情形 ;而那些收入不达标、住房不安全、医疗无保障的真正贫困户,却因村干部的失职失责被挡在政策门外,沦为“漏评”群体。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与河南尉氏县村干部抓阄定贫困户、城步县村干部优亲厚友安排亲属入列等案例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扶贫领域的乱作为、假作为 。
扶贫资金是“救命钱”,贫困名额是“雪中炭”,容不得半点虚与委蛇。村干部的此类行为,不仅让扶贫政策大打折扣,更寒了群众的心。依据《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规定,群众有权收集评定材料、财产证明等证据,向当地扶贫办、民政部门或县级政府提交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此前多地案例已证明,此类问题一经查实,涉事村干部必将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相关错评对象也会被按程序清退 。
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乡村振兴的根基需要夯实。龙坪村的乱象警示我们,扶贫工作容不得“水分”,更不能有“私心”。唯有把程序走实、把对象核准、把监管抓严,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政策红利都落到真贫户身上,才能守住扶贫工作的公平正义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