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21|评论: 0

诗人何壮远自写自评:诗歌《炊烟》

[复制链接]

2024年优秀版主

炊    烟

何壮远

太疼了——
把身子拧成房顶的绳
树梢的纱
山顶的雾
最后拧上天空
把疼痛洗涤成蓝色
随风飘作
远方的歌谣

太愧疚了——
就把自己烧成斜阳的余烬
月亮羞涩时的一抹绯红
野火的残烟
终于烧成雨,淋湿
异乡的厂房,异乡的街道
在混凝土的裂缝里
长出新的愁绪

故土是——
揉碎在胸膛里的春水
一张悬在枝头的落叶
一根拄在风雪里的拐杖
今夜
突然成了点亮的灯盏
照在
异乡的雪地上
20251105064936front2_0_7864201_FoAVSO2oK0b2vtsyJSg2I-bhqLWe.jpg
炊烟如杖——农民工诗人笔下的乡愁


何壮远是一位农民工诗人,他的《炊烟》源自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首诗里的炊烟,不再是记忆中温暖的符号,而成了离乡打工者复杂情感的寄托。它从三个层次,一步步把个人的思念与疼痛,化作许多农民工共同的内心独白。

一、炊烟,是拧着疼的思念

过去读诗,炊烟总伴着“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画面。而何壮远笔下的炊烟,却带着身体的疼。“把身子拧成房顶的绳/树梢的纱/山顶的雾”,一个“拧”字,道出了离乡时的不情愿、被生活所迫的无奈。炊烟升上天,疼痛仿佛被洗成了蓝色——那是天空的颜色,也是孤独的颜色。

二、烧成灰,是时刻的愧疚

“太愧疚了——”这一声叹息,把炊烟的飘散变成了心里的煎熬。“斜阳的余烬”“月亮的绯红”“野火的残烟”,就像在异乡耗掉的青春和力气。直到“烧成雨”,淋湿陌生的街道——那雨,是汗水,也是眼泪。最触动的是,“在混凝土的裂缝里/长出新的愁绪”。城市的坚硬与人的柔软在此碰撞,乡愁在高楼的缝隙中悄悄生长。

三、故土,是风雪里的一根拐杖,是一盏亮着的灯

故土是什么?是“揉碎在胸膛里的春水”,是“悬在枝头的落叶”,更是“一根拄在风雪里的拐杖”。

这根风雪里孤独的“拐杖”,是全诗最让人心头一颤的意象。它立在风雪中,既是在家守望的老人实实在在的依靠,更是他们日复一日等待儿女回家的化身。你仿佛能看到:在村口,在风雪中,一个身影拄着拐杖伫立,望着远方的路。这根拐杖,拄着的是岁月,是风霜,是盼儿归的执念,让人读了流泪,让人读了心痛。

而当这样的故土,在诗的结尾突然“成了点亮的灯盏/照在异乡的雪地上”,我们才懂得——那根在风雪中支撑着等待的拐杖,最终化作了照亮游子前行的光。故乡与异乡,守望与漂泊,在这一刻被一道温暖的光连接起来。

四、为什么这首诗能打动我们

何壮远写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他让炊烟活了,成了千万离家打工人的化身。我们从中读到的,不只是乡愁,还有一代人在城乡之间的徘徊与坚守。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当“拐杖”化成“灯盏”,我们明白——这首诗写的不仅是回不去的故乡,更是所有漂泊者心中不灭的希望。那根拄在风雪里的拐杖,不仅立在故乡的土地上,也立在每个异乡人的心里。

图片来自网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