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02|评论: 1

电视剧中的“朱三太子”在邛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视剧中的“朱三太子”在邛崃
材料:周开良 考证:凡丁 供图:陈善兵

       史书记载:
       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前,分别派人扶送太子——周皇后所生的朱慈烺,至 戚臣 周奎府第;二子永王——田贵妃所生的朱慈炤 和 周皇后所生的三子——定王 朱慈炯 至 田弘玉 之府第,希望能保全皇室血脉,但是皆分别被拒。
       戚臣:指与皇室有姻亲关系的外戚。
       周奎:周皇后的父亲,曾受封嘉定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其家财被抄没。
       田弘玉:田贵妃的父亲,陕西人,后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曾经担任游击将军、锦衣卫指挥。后封左都督。崇祯十五年(1642)田妃病死,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二十九日田弘遇病死。

       后来
       太子朱慈烺落入李自成手中,但李自成见他风骨不凡,未予杀害。李自成败亡后,朱慈烺被吴三桂俘获后逃脱,南明政权为防清朝利用太子,宣称朱慈烺已被清朝所害,举行丧礼并追封谥号。
       二子——永王朱慈炤 和 三子——定王朱慈炯 则下落不明。后来反清复明势力多以周皇后所生的朱慈炯——朱三太子之名起事,甚至田贵妃所生的朱慈炤也被利用,仅康熙皇帝在位61年期间,关于“朱三太子”的造反事件就多达70次。
       实际上,“朱三太子”名字因其号召力,成为反清复明运动的象征,从而为电视剧《康熙王朝》编剧留下创作的遐想空间!
1762553966078.jpg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朱三太子”(网络图片)
       事实真相
       现今邛崃市南宝山镇甘山子朱氏族谱载:
       我鼻祖公——朱慈炯 原籍江苏南京,乃明朝崇祯皇帝第三子;二伯鼻祖公——朱慈炤 为 崇禎皇帝次子。
       明朝末年,因灾荒连年,朝政不振,崇祯十四年(1641)爆发李自成、张献忠之农民起义战争。
       崇祯十七年(1644),清皇太极努尔哈赤驾崩,其子福临继位,是为清顺治皇帝,当时还未入关。
       同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义军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下令分别护送太子(朱慈烺)至 戚臣 周奎府第;崇祯二子永王(朱慈炤)、三子定王(朱慈炯)至 田弘玉 府第。皆分别被拒,于是二伯鼻祖公(朱慈炤)携鼻祖公(朱慈炯)趁宫城大乱出逃。
       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与太监王承恩自缢于宫后煤山,明王朝自此灭亡。
       我二伯鼻祖携鼻祖出逃后,隐姓埋名于湖广省一带。清顺治二年(1645),我鼻祖公弟兄二人跟随湖北孝感乡移民入川,于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地名“烂包山”之“干山子”处落籍。
       〔注〕
       湖广省:历史上的湖广省,曾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分以及广东雷州半岛。
       天全州:今属雅安市。

       清嘉庆《天全州全图》
        
1762554760553.jpg
      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清初沿袭明制,行里甲制,以州统里,以里管甲,是为十家成牌,十牌成甲,十甲成里。
       《天全县志》:“古为西夷蓰都地,商为氐羌地,周为巴蜀边邑,秦因之,又为 斯榆地,亦曰徒榆。汉置徒县,属蜀郡。唐宋元明至清初实行土司制,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土司为天全州,民国2年(1913年)改天全县。”
       《清朝通典》皇朝通典卷九十四:“天全州雍正七年升州为府,以州地置县为府治。天全州旧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地,雍正八年改置。”
       《清朝通志》皇朝通志卷三十:“雍正七年升府,领州一县五,雅安附郭。雍正七年设天全州。名山、荣经、芦山三县本属州……”
       干山子和甘山子:此处地近今芦山县大川镇,原本无名,朱姓移民到此时见此山荒芜缺水,因名:干山子。经朱姓移民世代开垦种植后,荒山绿化成为美好家园,故将干山子更名为:甘山子。
       干山子,清初属于天全州芦山县,民国初划属邛崃,今为邛崃市南宝山镇 秋园村二组。
       南宝山:原名“烂包山”,本指地质衍变过程中形成的一座山,呈向斜、背斜构造的乱石堆叠现象,故称为“烂包山”,后来泛指这一片地区,并形成这一片地区的地名。
       民国时期“烂包山”属于火井乡,1952分出取名:新民乡,公社化时叫:新民公社。1980年撤社建乡时,因“烂包山”地区山川雄奇壮美,物产丰富,以谐音更名为南宝乡,今设为南宝山镇。
       湖广填四川:普遍见于清初移民的族谱记载。明末清初经过张献忠之乱后,四川人口锐减。以上按指标落实的四省移民,大多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集中,然后统一分发到四川各地,简称“湖广填四川”。


       为躲避清军追查,我二伯鼻祖公更名为朱明虎,寓意虎视时局之变化;而鼻祖公则更名为朱明朝,借以缅怀旧明朝庭。
       此后弟兄二人不断拓荒垦地,扩展林界,上齐干山子之 梅子坪 以上山顶,下至玉溪河边的雕桥,东齐岩边,西至金洞子,面积达三千余亩,逐渐形成为人丁财富两旺的大姓豪户,“干山子”因之更名为“甘山子”。
       〔注〕
       雕桥:旧时,当地人将玉溪河两岸的大树砍倒后扎结而成的便桥,形状像展翅的老鹰。现代人已将原先的便桥改建成水泥公路桥梁。


       我二伯鼻祖公朱明虎之墓,在甘山子三合头后的山腰,由于数代单传,仅知其八世孙朱怀之 生 吉清,清生祥全、祥永,其后散处四方,牒考无据。
       我鼻祖公朱明朝之墓,在甘山子三合头后的山腰,明朝公娶妻刘氏,生子奉全,奉全公娶妻杨氏,生五子:崇荣、崇林、崇文、崇永、崇秀。
       崇秀公娶妻杨氏生子成祥。成祥公娶妻杨氏生三子:世开、世璋、世昌。
       其中
       世昌公 娶妻易氏、曾氏,生二子:奇寿、奇如。
       奇寿公 娶妻杨氏生子洪典,清嘉庆时授予正八品官职,墓在甘山子岗上,竖有花碑。
洪典公娶妻赵氏、高氏、王氏,生三子:怀峯、怀岱、怀岢。
       怀岱公生吉明。吉明公生祥青。祥青公生文樓。文樓公生才文,赘婿杨氏生二子长名:杨承州,次名杨承鑫。其中:杨承州 婚于2002年,迁入油榨乡堰平村柳山碥,娶妻柳氏,生女睿思;杨承鑫 婚于2000年,迁入高何乡高山村。
       其如公生二子:洪春、洪儒。
       洪春公生四子:怀峥、怀岷、怀崬、怀岣。
       洪孺公生五子六女:长子怀佑,次子怀英,三子怀辉,四子怀绪,五子怀益。
       其中怀佑公生吉军。吉军公生祥竹、祥松。祥松公娶妻蔡氏,生三子。长子静晓,娶妻李氏,生子朱伟,伟娶妻余氏,生女余欣。女丽娟;二子静忠,娶妻王氏、杨氏,生子蔡江、蔡蕻。其中蔡江娶李氏,生子潭鑫;三子作勇;四女淑惠,适火井乡茶板村高府。
       以上 洪典公 三子:怀峯、怀岱、怀岢;洪春公 四子:怀峥、怀岷、怀崬、怀岣,分立于九鼎山之七鼎。洪孺公之五子留住甘山子。
       〔注〕
       九鼎山:由九座形如倒扣的鼎相连形成的一道山,介于在南宝山与大同镇之间。


       其中,怀峯公因积善良多,咸丰五年(1855)皇帝御赐《皇恩宠锡》牌匾张挂门首。
怀峯公娶妻生子吉太。吉太公生祥云。祥云公生文才。文才公生才修、才富。
       才修公 于1964年因婚迁入油榨乡堰平村高家营,娶妻高氏,生三子:长子留福、次子留全、三子留祥。
       留福 娶妻王氏,生子泽明。明娶妻张氏,生女秋雨;
       留全 娶妻何氏,生女泽义。继妻雷氏,生子佳玉;
       留祥 娶妻何氏,生女丽莎。继妻史氏,生子韵涵。

       我甘山子朱氏后裔后来散处四方,如:邛州东门外、高何乡之高山村、王家村、火井镇之二郎坝、朱岗、茶板坡、油榨乡之堰平村、南宝山镇之大、小胡椒、夹关镇之王店、下坝乡之朱山碥、芦山县之大川镇、蒲江县之大塘铺等地,皆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一脉相传。
       〔注〕
       大、小胡椒:原本名为:大护剿 和 小护剿。
据传,张献忠攻破天台山寺中护寺的武僧组织后,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有本土乡民为保护家园不受剿杀,用黄泥巴渗入大粪从竹筒中挤出置于道旁,张献忠部下见状,误认为此处山民身形高大彪悍,不剿而退,古称此行为是“护剿”,并衍变成为地名。随着时代更替和方言讹传,将“护剿”讹而成为“胡椒”,并分为“大胡椒”和“小胡椒”两处,今合称为“南宝山镇胡椒村”,不知者误以为此地出产胡椒。


       我甘山子朱氏鼻祖公弟兄二人分别故世后,为了隐姓埋名,只简单埋葬,迨至道光十八(1838)年,因朝政稳定,国泰民安,我朱氏后裔方敢为鼻祖公和二伯鼻祖公墓勒石竖碑。
七代祖公洪儒,字莹玉,号芳谷,生于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前清例诰明经进士(注),因不愿出仕,在国子监读书期间,钦赐圣母坪至银厂沟一片面积二千余亩的山林。
       〔注〕
       明经进士:“前清例诰明经进士”见朱洪儒墓碑。
       旧时科举制度,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通过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可以加授爵位。
       清代的贡生,别称为“明经进士”,喻义为:明习五经的饱学之士。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七代祖公洪儒 随后在新津县开设锅厂和木材行,盈利颇丰,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独资创修《朱家祠堂》于甘山子,同时编修甘山子《朱氏族谱》一册,言我甘山子朱氏原籍江苏南京。此外有《卧云诗草》留传后世。
       〔注〕
       《卧云诗草》: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朱洪儒的诗作,全卷共集诗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借以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之志。此诗卷为毛笔手抄本,2008年7月经火井小学高级教师高义奎校注后付印。

       1950年,朱氏祠堂改作甘山子小学,1993年学校搬迁后祠堂倾圮,文革时期《朱氏族谱》失传,2005年,由十代祖祥松、十一代祖文正、文清牵头组建甘山子朱氏清明会,另有成员:才忠、才俊、才元、才康、元振、留华,共同募集族人捐资,在朱氏祠堂旧址重树祖先排位。
       诗曰
       明末清初填四川,明朝明虎隐甘山。现已历经十五代,内外人旺上万千。
       清明佳节祭祖忙,朱氏同宗聚满堂。子孝孙贤承伟业,佳域永固放光芒。

       清初朱氏所立排行:
       明奉崇成世  奇洪怀吉祥  文才留泽远  祖代发科长


       2016年朱氏清明会又继续立排行:
       明俸崇成世 奇洪怀吉祥 文才留泽远 祖代发科长
       宗华俊贤德 家和伟业兴 永久胜福禄 万寿富贵春


       2016年立《朱氏祠堂碑》
      
       1762555713318.jpg       1762555917574.jpg       
       手机拍摄:凡丁

       高义奎考证朱芳谷(辑录)
       朱芳谷先生名洪儒,字莹玉,号芳谷,生于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享年六十岁。
       据先生之曾孙朱祥松近日查实,在甘山子先生之墓碑上记载,朱芳谷是“前清例诰明经进士”,即民国前朝之清代,主要考试经义被录取的贡生,也称进士。
       先生娶有两房妻室,膝下有五儿五女,真可谓人财两旺,风光无限。
       据说先生得第五子时,远近亲朋好友前来恭喜祝贺,热闹非常,先生却满面阴云,愁眉不展。
       事后一位挚友问他何故不悦?先生怆然答曰:“君不闻‘穷生五子富,富生五子穷’乎?君叫我乐从何来?”
       此后先生欲挽危局,广积阴功,多行善事,济危扶困,敬老怜贫。并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独资创修了宏伟的朱家祠堂,常年香火祭祀,以求祖宗保佑,企望岁岁平安,代代昌盛。
       当年先生精于诗道,文笔清新,遣词炼句,浪漫飘逸,恰若行云流水,富有生活情趣。令人读之口齿生香,余味无穷。先生留下此《卧云诗草》于后世,真乃宝贵文化遗产也!
                                                ——引自高义奎作《朱芳谷与〈卧云诗草〉》
                                                火井 高义奎 整理于2019/8/15

       〔附图下列〕
a4f8eda88bac51ff3cf44ccb7d45ae4.jpg
陈善兵 拍摄于甘山子朱家
44a1d55dc468429fef1388414bee6bb.jpg
道光十八年立《待赠处士朱明朝之墓碑》
拍摄:陈善兵
4c89bba87d3dbc4b647f103cb0240ab.jpg
《察看雍正八年立 朱明虎墓碑》
拍摄:陈善兵
bbe18ecfbe0e045f0cb777842a62f9e.jpg
《雍正八年立 皇待封 朱明虎墓碑》
拍摄:陈善兵
892be7e2d52a3a8fafd70021d3c38db.jpg
《朱世开碑》拍摄:陈善兵
dc123c63b8683beee49f06c438e6735.jpg
《讨论古碑》拍摄:陈善兵

83a7fd0c61c13a8c71e05fe7a7eb6c9.jpg
《讨论古碑》拍摄:陈善兵
ddc7f5a640522ba7d65ab84eb48a614.jpg
《朱芳谷创修于民国五年(1916)的朱氏祠堂》
拍摄:陈善兵
754f3e8e5161ab81f895138c029a456.jpg
2016年立在老祠堂内的《甘山子朱氏1~6世祖碑》
拍摄:陈善兵
3822587a50366095b5af390fbefa527.jpg
《讨论甘山子朱氏1~6世祖碑》
拍摄:陈善兵
f0ab1a1b7a71582117282bf12bffae8.jpg
办过学校的《朱氏祠堂》
拍摄:陈善兵
ddc7f5a640522ba7d65ab84eb48a614.jpg
《中西合璧的甘山子朱氏祠堂》

拍摄:陈善兵

eeb125c632944e955ddbdc7c466f303.jpg
《朋友扼腕叹息衰败的朱氏祠堂》
拍摄:陈善兵

8dd6602c7143d6685455de106ca166d.jpg
拍摄:陈善兵



调查附记
凡丁

       《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在搜集本村姓氏及来源时,从朱姓人氏口中了解到朱氏祖籍江苏南京,与明朝皇族有关,但族谱及祖墓在南宝山镇的甘山子,囿于当时交通条件未曾前往调查,成为一桩憾事。
            1762560017159.jpg
       《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
       2019年初,周开良专访 堰平村 朱才修时,朱才修再次提及甘山子朱氏是崇祯皇帝后裔。朱还说实施“村村通”公路以后,如今汽车可直达甘山子的朱氏祠堂,并转达甘山子“朱氏清明会”意愿:诚邀周开良、陈善兵、董伟及我等前往实地调查。
       2019年春夏之交,是日风和日丽,一行人——包括刘莉母女和她的几个朋友及一个外国友人,驾车直抵甘山子朱氏祠堂。
事后,陈善兵和刘莉合作了一篇《田野调查来了个外国人》文,发表在《今日邛崃》报上。
248eef88e6b1d20a6ecdd700700237d.jpg
《刘莉母女和她的朋友及外国友人途经油榨羌寨时留影》

拍摄:凡丁


       当一行人到甘山子后,发现朱氏祠堂早已倾圮,数座古墓则有碑无记,但见2016年甘山子朱氏清明会所立的《朱氏排行》及《续语》碑刻。
       其中
       “明末清初填四川,明朝明虎来甘山。”该诗句除了给人遐想外,倾圮的《朱氏祠堂》似乎在默默讲述一段往事,但由于《甘山子朱氏族谱》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没有《族谱》和《碑记》做直接证据,此番调查就此作罢。
       然而
       周开良却百折不挠,数月来只身坚持走访,从甘山子朱姓人的口中了解到他们对《甘山子朱氏族谱》回忆的内容,其中绝大多数是原句,周开良于是将调查情况写成材料,希望我帮他斟酌。
       我在查阅相关史料后,发现材料中的人物 朱明朝 即崇祯皇帝第三子——定王。然而,与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描写的“朱三太子”不同的是,该剧中的“朱三太子”是一个阴险毒辣、梦想复辟明朝江山、时时刻刻威胁清朝政局安定的人物,还曾经暗杀过康熙未遂。
       而实际生活中的定王“朱三”为了生存改名:朱明朝。与改名“朱明虎”的二哥皆是大清的顺民,后来在甘山子和邛崃东路繁衍下两支朱氏后裔。
       其中,甘山子朱氏八代祖公朱怀峯,咸丰五年(1855)由咸丰皇帝御赐《皇恩宠锡》牌匾。七代祖公朱洪儒,在光绪十一年(1885)例诰《明经进士》,因不愿出仕,钦赐“圣母坪至银厂沟”一片面积二千余亩的山林。

       无独有偶
       在《中国影像方志广西卷.象州篇》中,亦讲述了一个相似的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的1650年,清军攻陷桂林,明朝末代靖江王被俘,来自靖江王一支的皇族,沿西江溯流而上逃到象州,隐居在一片僻静的山区,当初这群流浪的皇族仍然抱有复国的幻想,取村名为“拿鹿”,寓意逐鹿天下,然而随着大清江山日益稳固,朱氏后裔渐渐安于平民生活,遂改村名为“纳禄”。这支自称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至今仍然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

       我在反复斟酌后,本着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又让周开良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调查,整理成《甘山子朱氏新族谱》之后与他说:“如若将其收进《堰平村志》中,用以说明该村朱氏姓氏来源非常恰当。”
                                                                                       2019/8/26
                                                                                       2025/11/5重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11-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详实,点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