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没“戏”了——教参的订正
说明
教参,教师教学用书,某种意义上它的作用堪比教材,因为教师会依样画葫芦。教参出错——教学出错——误人子弟。
笔者只是随机指瑕,所指的不多。如果如同对教材般逐一检查,可能疑似差错会多些——如果。
教参之纠偏,“路曼曼其修远兮”。
错处
教参,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江南》第175页(2022年8月第13次印刷):
(3)提问:小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游到哪儿去了?引出“东、西、南、北”,学生认读。
教材,一年级上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浅析
错处为知识性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教参用“游”替代“戏”了。
一
教参引导学生说出鱼儿“游到哪儿去了”,学生就会答出鱼儿游到莲叶东而非“鱼戏莲叶东”(还有西、南、北)。如此引导,学生就自动地把《江南》里的“戏”当作“游”了。
什么叫误导?这就是误导。
实际上,戏、游不可互训。
“戏”,此处为“嬉戏;游戏;逸乐”等义;“游”,应为“在水中行动”,“浮行或潜泳”等义。虽然鱼儿在莲叶间“戏”要“游”,但“游”不一定是“戏”。
或言之,鱼儿之“游”,有可能与“戏”无关而只是生物的趋利避害。趋利,觅食;避害,逃避天敌或避开人的捕捞。此其一。
“戏”,是主观的反映,是把动物当作人来描述;而“游”则是客观的反映,是鱼儿的生活轨迹。原作五个“戏”,变成了五个“游”。全都没“戏”了,还可以说是运用了修辞上的拟人手法吗?
换言之,全都没“戏”了,《江南》还有诗味吗?此其二。
或曰,游也有“游玩;嬉戏;玩乐”这义项,于是“戏”、“游”互训无妨。
答曰,游确实也有“游玩;嬉戏;玩乐”这义项。但在教参的“它们游到哪儿去了”这语境中,就只有游动的“游”之义而无“戏”的“嬉戏;游戏;逸乐”之义。
如同“戏”字,除有“游玩;嬉戏;玩乐”这一义项之外,还有“嘲弄;发泄;倾斜;角斗;指挥”等十五个义项(见《汉语大字典》),你能说“鱼戏莲叶”之“戏”是嘲弄,是发泄,是倾斜,是角斗,是指挥?
二
不知是否受前述教参的影响,如南方小有名气的某教参之“巩固积累”如此说:
出示句式,说话练习:
鱼儿在莲叶间玩游戏,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
也不知是否受前述教参的影响,如网搜某地一等奖教案,其中用现代汉语翻译的这首古诗是这样表述的: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游玩。鱼儿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东边,一会儿游到莲叶的西边,一会儿游到莲叶的南边,一会儿又游到了莲叶的北边。
呜呼哀哉!
笔者于2021学年提出疑问(拙文《不可偷换概念——人教社教参一上<江南>》,可网搜)。之前教参(第150页)所述与前述有所不同:
提供句式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
鱼儿在荷叶间玩( )的游戏,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
不知是否看到笔者的指瑕而有所改动。但关键还是没变——把“戏”说作“游”。
笔者于2024学年继续提出疑问(拙文《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还存疑5处》,可网搜)。
改动
2025年的教参没了前述以“游”代“戏”的那段文字(是2023年抑2024年删去的,笔者不得而知,因为这两年都没去关注教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