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81|评论: 0

[散文随笔] 贺林飞:老态不龙钟(杂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一位养生专家提出:老人养老有许多方法,但客观标准是一致的,即年龄会衰人的外表,即人老必显老态.但通过多种方法养老或健身,老人又是可以做到老态不龙钟的.我对此命题颇有同感,在此刍议几句.

   老态龙钟”语出唐·李端《赠谢戴》,原指行动不灵便,后渐成年老体衰的代名词,陆游“老态龙钟疾未平”的慨叹更固化了这种认知。但在今天,“老态”未必“龙钟”——年龄增长带来的阅历沉淀,恰可成为突破生理局限的精神底气。从农业社会的智者到工业社会的“依赖者”,再到数智时代的价值创造者,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演变,正印证着“老态不龙钟”的时代必然。


    中国自古就有“老态不龙钟”的精神传承。姜子牙七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以半生积淀辅佐西周定鼎;黄忠年近六旬仍为蜀汉冲锋陷阵,定军山一战威震华夏。这些并非传说中的特例,而是农业社会“年长者为智者”的生动写照。彼时,老年人凭借生产经验与人生智慧,成为家族与族群的决策核心,“老态”对应的是权威而非衰弱。即便进入近代,齐白石晚年仍变法求新,六十岁后才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九十岁高龄仍挥毫不止,留下“不教一日闲过”的佳话,用创作实践打破“年老必衰退”的偏见。


   国外的例证同样鲜活。达芬奇晚年埋首《维特鲁威人》等经典创作,对人体结构与自然规律的探索愈发深邃;歌德八十岁完成《浮士德》下卷,这部凝聚毕生思考的巨著成为人类文学的巅峰之作。进入现代,这种精神更显蓬勃:日本“煮饭仙人”村嶋孟八十余岁仍坚守灶台,以极致匠心诠释“一生悬命”的职业精神;美国学者奥利弗·萨克斯七十岁后陆续出版《幻觉》《意识之河》等著作,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不断突破边界。他们用行动证明,老年是“经验富集期”,而非创造力的终点。


   从纵向维度看,“老态不龙钟”的认知升级,本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社会的退休制度将老年人定义为“脱离生产者”,催生了“龙钟”的刻板印象;而数智时代的到来,让年龄不再是能力的标尺。如今,银发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不少老年人化身“网红”传播传统文化,退休教师在线授课惠及千万学子,“银发人才库”让技术专家的经验得以传承。这种转变背后,是“三个积极看待”理念的指引——从“问题视角”转向“资源视角”,老年人已从“被照顾者”变为“价值创造者”。


    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打破“老态龙钟”的迷思,既需要老年人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更需要社会构建包容的生态。当我们摒弃“衰老=衰退”的固有叙事,让经验与智慧得到尊重,让参与社会的渠道更加畅通,“老态”必将成为人生的勋章,而非衰退的标签。这便是“老态不龙钟”的真谛:年龄可增,心气不衰;岁月留痕,智慧常青。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