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1|评论: 0

[原创] 贺林飞:从汉文化的吃喝风俗说开去 (杂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文化中的吃喝风俗,并非狭隘的汉朝文化,而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积淀融合,涵盖思想观念、礼仪制度、生活习俗等诸多领域的文化体系,“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而汉文化中的吃喝风俗,便是这一体系在饮食领域的具象呈现,它并非孤立的果腹行为,而是裹挟着礼仪、情感与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先追溯其源头,从《诗经》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的宴饮场景,到《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礼制规范,吃喝风俗便与华夏文明的萌芽同步生长。夏商时期的祭祀宴饮已具雏形,周朝将饮食礼仪纳入“周公之礼”,明确“食不言,寝不语”“夫礼者,食之体也”的准则;汉代“独尊儒术”后,饮食礼仪与儒家伦理深度绑定,尊老敬长、宾主相敬的饮食规范得以固化;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催生了丰富的饮食品类,宴饮文化更趋精致;明清以降,地方菜系林立,吃喝风俗愈发多元却始终未脱文化根脉。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家族聚餐、节庆宴饮、礼仪教化等方式,将饮食中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形成了兼具仪式感、情感性与社会性的鲜明特点。
   窃以为,汉文化吃喝风俗的精华,在于其将饮食升华为礼仪的载体与情感的纽带。《礼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汉文化从未将吃喝仅局限于生理需求,而是赋予其浓厚的伦理色彩。春节的团圆饭,家人围坐共享佳肴,一碗饺子承载着“更岁交子”的期盼,一盘鱼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祝愿,席间为长辈夹菜、敬酒的礼仪,实则是“孝亲敬老”伦理的具象实践;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更是将饮食与节庆、亲情紧密相连,让情感在味蕾间传递。在待客之道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忱化作餐桌上的丰盛宴席,主人的悉心备餐、客人的礼貌答谢,构成了人际交往的良性互动,彰显着“和为贵”的处世哲学。此外,饮食中的养生智慧更是精华所在,《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千金方》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这些理念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成为汉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漫长的传承中,汉文化吃喝风俗也滋生出不容忽视的糟粕,尤以庸俗吃喝风为甚。这种风气脱离了饮食的本质与礼仪的初衷,异化为攀比炫耀、权力寻租的工具。早在汉代,就有贵族“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的奢靡记载;晋代石崇与王恺斗富,以“击碎珊瑚树”“蒸豚以人乳”的荒诞方式彰显财富,成为千古笑柄。到了近现代,庸俗吃喝风更显畸形:商务宴请中,“喝好就是喝倒”的劝酒陋习屡见不鲜,过量饮酒不仅损害健康,更扭曲了交往的本质;部分人将“饭局规格”与“尊重程度”画等号,宴席上非山珍海味不摆,非名贵烟酒不上,铺张浪费之风盛行;更有甚者,将吃喝作为利益交换的媒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潜规则破坏了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风气。正如明代张养浩在《牧民忠告》中所言:“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庸俗吃喝风所滋生的奢靡、贪婪,正是对汉文化饮食礼仪的背离,更是社会风气的腐蚀剂。
    步入现代社会,吃喝依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纽带,但其社交功用已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沟通情感、凝聚共识的艺术载体。商务场合中,简约得体的工作餐取代了铺张的盛宴,一杯清茶、几道家常菜,反而更能让双方专注于议题沟通,实现“以食为媒,以谈为要”的目的;朋友相聚时,选择特色小馆分享美食,席间畅谈心事,饮食成为增进情谊的催化剂而非主角;职场团队建设中,共同参与烹饪、户外野餐等轻饮食活动,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培养协作意识,让社交更具温度。这种现代吃喝社交,回归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本质,摒弃了庸俗的攀比与功利性的交换。正如学者所言:“现代社交中的吃喝,是'场域’而非'目的’,是让人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它既延续了汉文化中“以食会友”的传统,又赋予了吃喝社交更健康、更高效的时代内涵。
    再从养生养老的视角审视,汉文化吃喝风俗中的精华理念与现代科学饮食观高度契合,而庸俗吃喝风则与健康理念背道而驰。《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与现代养生学倡导的“均衡膳食、规律饮食”不谋而合。养生专家李可曾直言:“诸多慢性病,皆源于饮食无度、五味偏嗜。”他指出,现代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多与过量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食物,以及酗酒、暴饮暴食等陋习相关。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饮食养生更为关键,《寿亲养老新书》提出“老人之食,宜其温热、熟软、细易咀嚼”,这与现代老年营养学强调的“低盐低脂、细软易消化”的原则一致。反观庸俗吃喝风中的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猎奇食用珍稀动物等行为,不仅违背了“饮食有节”的古训,更直接损害身心健康。养生专家张文宏也多次规劝:“健康的饮食不是山珍海味的堆砌,而是三餐规律、荤素搭配、七八分饱的坚持,这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科学的吃喝观,正是要剥离饮食中的奢靡与功利,回归“养身养心”的本质。
    中华复兴正在路上培育吃喝问题上的正确公序良俗,当属复兴的应有之举.要弘扬汉文化饮食风俗之精华,弃其糟粕,兼收现代科学理念。首先,要强化文化引领,从传统饮食礼仪中汲取养分,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让“孝亲敬老”“勤俭节约”的饮食伦理深入人心,比如在家庭中传承节庆饮食习俗,在学校开展“饮食礼仪”课程。其次,要摒弃庸俗陋习,以制度约束遏制奢靡之风,如推行“光盘行动”、规范公务接待标准,对铺张浪费、食用野味等行为予以惩戒,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社会共识。再次,要普及科学饮食知识,通过养生专家讲座、媒体科普专栏等形式,传播“均衡膳食、饮食有节”的理念,引导公众树立“吃好不是吃贵,健康才是根本”的观念。正如《论语》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精”“细”,应解读为食材的洁净、烹饪的得当,而非食材的名贵与排场的奢华。唯有如此,才能让汉文化中的吃喝风俗回归本真,培育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的饮食公序良俗,让“民以食为天”的理念真正闪耀着现代文明的光芒。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