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5|评论: 0

[交流共享] 走进“越剧王子”赵志刚50年的艺术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越剧王子”赵志刚50年的艺术人生



2025-11-22 20:58:13 来源: 联忠评戏 福建  









《走自己的路
——赵志刚从艺50周年评论集》

主编的话
何为王子,王子何为

毛时安
赵志刚从艺 50周年之际要出版评论集《走自己的路》。这是越剧界的大事,也是中国戏剧界的大事。他以 50年的犹如滔滔江河流向大海的艺术实践,打开了我们鸟瞰他艺术生涯的开阔视野,也开辟了我们走进他艺术世界的精神路径。他是戏剧与时代同行、又对时代的严峻挑战作出回应的过程中崛起的一块界碑,一个缩影。
志刚有点像岳云、陆文龙,英姿飒爽,少年英雄,一举成名。 1974年,一个来自上海郊区嘉定县的 11岁的农家孩子,在 30万考生难以想象的激烈而近乎残酷的竞争中,成为 44个幸运儿中的一员。老艺术家史济华等至今还记得那张稚气未脱的小圆脸。他的上榜毫无水分,堪称“辉煌”:1984年“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荣登榜首,同年他荣获“上海市青年十佳”称号,记得当年我 7岁的女儿曾上台为他献花, 1986年“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他是 10名一等奖的第一名,身后是 9位越剧俏佳丽,北京越剧爱好者协会竟然全票投给了 25岁的他!



20世纪70年代在学馆练功

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他不是耀眼曳过天空的流星,而是一颗闪耀天穹的恒星 !50年星光闪烁,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大浪淘沙,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巨变。他,依然故我,魅力不减。熟悉志刚的“赵迷”们都知道, 1982年,我把这年称为赵志刚“艺术元年”。这年 3月,20岁的赵志刚以一部家喻户晓的尹派名剧《何文秀》登台亮相,犹如飓风一般,风靡了大江南北数以万计的越剧观众,创造了连演 70多场的纪录。本书中,罗松对他《何文秀》的演唱有相当细腻的分析。因为尹派名剧《沙漠王子》的英俊潇洒的扮相,他被大家誉为“越剧王子”。



2014年复刻版越剧《何文秀》 饰何文秀



2024年新版《沙漠王子》饰罗兰

没想到的是, 50年,多少风流尽被风吹雨打去,但志刚一如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所言,“从艺 50年赵志刚依然是观众心目中的‘越剧王子’,依然是那位充满激情,不断创新、敢想敢为、灵感无穷的多面体艺术家”。是的,王子依然是王子。
作为主编,我已经一次次阅读《走自己的路》,深受感动和教益。我想,三四十万字的文字,实际上是一本赵志刚艺术的密码本,它以大量的材料和深入的思考,解锁了赵志刚作为一个艺术家“何以王子,为何王子”,长盛不衰的密码。
首先是解码的多维性。瞎子摸象的局限就在单一维度视角的限制。《走自己的路》提供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对赵志刚艺术旺盛生命力的解码。我们可以看到袁雪芬、尹桂芳、史济华、张国华、尚长荣、徐棻、何占豪们这些前辈艺术家对晚辈的殷殷期许、真切理解、中肯而高度专业的评价,还有蒋星煜、李惠康、曹树钧、戴平、余秋雨、荣广润们这些老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研究,有志刚朝夕相处的中青年越剧艺术家方亚芬、单仰萍、许杰,大批文艺界知名艺术家王晓鹰、茅威涛、罗怀臻、茅善玉、梁伟平、田蔓莎、蓝天、翁国生们眼里的赵志刚亲切可人的为艺为人,还有来自评论家、剧作家,老中青济济一堂,议论风生,完成了一个丰满立体有深度的“越剧王子叙事”。



2018年越剧清唱剧《红楼梦》 赵志刚饰贾宝玉、陈湜饰林黛玉

第一辑“走自己的路”,从当代越剧发展的语境定位了“越剧王子”对剧种建设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老院长袁雪芬先生言简意赅地明确指出他的艺术方向——“他的使命是推进越剧的男女合演”,鼓励他“为了整个剧种,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多一点奉献精神,多一点创造精神,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1994年赵志刚演出根据莎剧《哈姆雷特》改编的越剧《王子复仇记》,他的恩师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更是写了《继承流派 创新流派 发展流派》一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着赵志刚向前。她说:“如果我死死守着师傅的东西不变,何来‘尹派’,即使被人称为‘尹派’后,我也没有作茧自缚,仍然根据新的内容寻求新的创造。因此,我鼓励志刚不但要继承,更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创新。”志刚一直铭记在心:“她嘱咐我,作为一个男演员,不要纯粹走前人走过的路。”王子何以为王子,王子为何 50年艺术生命如开不败的鲜花,绽放在中国戏剧的原野上?可以说,前辈大师的殷殷嘱托是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可以想象, 50年来中国戏曲经历过多少曲折坎坷,志刚就承受过多少磨难的砥砺,内心就掀起过多少波澜!可以想象,在那些经历艰难的时刻,前辈们的话语,像北斗星那样照亮了志刚眼前的暗夜,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第二辑“魅力从何而来”,专家、学者、评论家们以敏锐而惊喜的目光探索着志刚艺术激动人心的方方面面,对于“赵迷”们犹如阿里巴巴打开的山洞, 50年积累的艺术珍宝在我们眼前闪亮。而对戏曲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教材级的评论集。第三辑“世上有位赵志刚”,来自同行的视角,让王子变得那么亲切、可爱、友善,和我们一起呼吸、一起歌唱、一起感受时代的忧伤和欢欣。



尹桂芳辅导赵志刚

何以王子,何为王子?通览全书,我以为有一条特别要紧。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出入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借用“出入说”,志刚之于越剧,他先是在“入”字上狠下功夫。他学尹派不但登门求教于恩师尹桂芳,而且像小学生跟着描红簿那样一笔一画拷贝不走样,老老实实一字一句地跟着录音机学唱。正如越剧男小生前辈史济华说的,志刚“几乎全盘复刻了前辈宗师的唱做表演”。他的《何文秀·桑园访妻》和《浪荡子·叹钟点》,一开口就以神韵兼备、委婉沉着的尹派之“圆、润、糯”,赢得了越剧观众的满堂喝彩。可以说,他对尹派的深“入”给他打下“万变不离其宗”极其深厚的基石。但他不满足于“入”,同时善于“出”。一“出”,把自己的声线音色注入尹派,逐渐形成韵味醇厚的“尹派赵腔”。二“出”,学习越剧小生乃至老生的各家流派,积累了丰富的唱腔资源。三“出”,广泛学习吸取全国各地方剧种,其用功之勤,学啥像啥,几可乱真!诚如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所说的那样,越剧唱得好无可厚非,可他京剧、越剧、评弹、淮剧、川剧、流行歌曲都唱得好,主攻越剧小生,还能演武生、老生、娃娃生,反串闺门旦、花旦、王子的非凡光彩。大艺术家,要反复“出入”,在不断的“出入”过程中,才能理解艺术的真谛之所在。
王子何为?志刚在越剧男女合演,戏曲遭遇发展瓶颈,传统艺术遭遇审美新变严峻挑战的历史时刻,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既倒。以自己主演的 30多部各种风格的越剧和戏剧作品,培养、争取了大批观众。特别是 2002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后,他坚持不“折腾”地全力守住戏曲这片精神家园,同时不怕“折腾”,敢于“折腾”,善于“折腾”,徘徊于折腾与不折腾之间,不断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呈现方式,包括多剧种明星组合的“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伪装者》,给古老的戏曲注入一股蓬勃的时代活力。
坚守、创新、向前,志刚依然保持着年轻的艺术生命。何为王子,王子何为,就在于此。以上表达的是一种心情——对志刚和中国戏剧人的敬佩。事非经过不知难,和戏剧人在一起多少年了,我深知其中甘苦,深知志刚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多么艰难和不易!祝贺王子从艺 50年!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序一
致舞台上的青春

余秋雨
最早知道他,是在电视屏幕上。几位上海的青年越剧演员在一个个地轮着演唱,每一位都漂亮可爱,惟妙惟肖地学习着老一代艺术家的演唱流派。上海的越剧观众都非常内行,一边观看一边近乎苛刻地品评着,越品评越投入,因此这样的电视直播节目,收视率极高。突然,他上场了,生愕愕一个毛头小伙子,让习惯于女子越剧的观众有点不习惯,但一开口,我相信,那天那晚,那时那刻,每台电视机前都突然安静了。是尹派,这是无疑的,但难得他唱得那样平静、厚实、儒雅,不仅对自己的嗓音运腔,而且对自己作为男性演员的身份,都有一种沉着的控制力。艺术实在是一件奇特的事情,才两句,半个上海就记住了他的名字:赵志刚。



越剧《家》 赵志刚饰高觉新 单仰萍饰梅芬

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演员快速地成了明星,必然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不长的人生岁月,大多是在艺校训练中度过的,一夜之间成了社会上小有名气的人物,许多社会责任和文化规范就要加在他们头上,荣誉、奖状、头衔、请柬、仰慕信、求爱者,纷至沓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远高于他们准备,赵志刚显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好在这位农民的儿子是谦虚的、勤奋的,成名之后还一直抱着学习的态度,即便在担任越剧三团团长期间也不例外。随着思考的深入、视野的开阔,他在剧目选择、人物塑造和唱腔、表演上都有多方面的提高。
但是,赵志刚本人显然并不满足。他不会忘记, 10年前, 1984年 9月,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他因被观众投了 100794张选票而荣获一等奖, 10年过去了,这 10万名观众对自己会有什么新的评价?他们还会投自己的票吗?他左思右想,决定在自己从艺 20周年之际发起一次回顾、评点、展望活动,让自己能够进一步知得失、明方向。



2024年星•杂剧《伪装者》 饰明楼

他文静而腼腆地坐在我面前,希望我能为他的书写一篇序言。我简直不敢相信,如此年轻的一位演员果真是在回顾自己整整 20年的艺术道路!由此想到,我们平时对青年演员资历的期待实在也太苛刻了。我们的艺术文化,不仅历史传统漫长悠久,而且现实辈分也重重叠叠,致使整体构架的重心不得不偏向于苍老。苍老自有苍老的味道,但是至少表演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需要青春活力的艺术。如果一位在 20年前就已从艺、在 10年前得到过 10万余张选票的演员还没有资格总结、回顾,而只能故作稚嫩之态垂手侍立,那么,我们的舞台就不会有多大生气了。
我曾经怀着由衷的敬意为老一代艺术家写序,同时我也衷心期盼,有更多的书籍、画册能与今天作为舞台中坚力量的中青年艺术家对应起来,因此对于中青年演员提出的要求,我更难推拒。希望艺术界能出现更多赵志刚这样的人物,在自己头发尚未苍白、步履尚未蹒跚的时候敢于总结、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这样的总结、回顾与当今的艺术现象基本同步,因此意义重大。
总之,愿我们的艺术界,焕发出更多的青春气息。

(作者系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文艺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本文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 30年前为赵志刚从艺 20周年画册所作序文。后因各种原因,画册未能如期出版。此次赵志刚从艺 50周年评论集出版之际,承蒙先生慨允,将此序收录评论集中,得以与读者见面。三十载后再读,先生当年对青年赵志刚的期许与寄望,已然一一成真,也清晰勾勒出一位优秀青年演员成长为当代表演艺术家的非凡历程。




ipLocation.f6d00eb.sv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