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45|评论: 0

揭秘史前城址,科学家用古DNA揭示石峁古城遗传来源 新京报 2025-1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史前城址,科学家用古DNA揭示石峁古城遗传来源



新京报
2025-11-27 09:32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被誉为“石破天惊”的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石峁村,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主要遗存为距今4300年-38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
石峁遗址以宏大的城防设施和多元的祭祀遗存展示出典型的早期国家特征。然而,关于该遗址及相关文化人群的遗传来源,与周边黄河流域、草原人群之间的联系及其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科学问题长期处于争议。
为解答这些谜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历时13年,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展开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研究。
北京时间11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揭示石峁文化主体人群的遗传来源以及河套地区史前农牧业人群的迁徙互动历史。尤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首次用古DNA重建中国最大规模、具有清晰早期国家特征的史前城址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及与亲缘绑定的森严等级制度。
14ce36d3d539b60079e4d6dcbef4e03ac75cb7ec.jpeg@f_auto

石峁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169例古代人类核基因组
近年来,利用古DNA揭示大型聚落的亲缘谱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已成为古遗传学的最新前沿领域。然而,要精确解读一个大型聚落的亲缘关系网络,不仅要求足量的代表性样本与高覆盖率的古基因组数据,更需在深度整合聚落结构、墓葬形制、随葬品、居住址等多维度考古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数据建模分析。
因此,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仍相对有限,超过百例个体基因组的史前社会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而对石峁古城这种具有超大规模、复杂多样殉葬形式的等级社会的研究尚属世界首例。
此次,研究团队历时13年,捕获分析了来自陕北仰韶晚期庙梁遗址和五庄果墚遗址,龙山时期石峁遗址和周边寨山遗址、木柱柱梁遗址、神圪垯梁遗址、新华遗址等卫星遗址,以及晋南陶寺遗址和周家庄遗址共计169例古代人类核基因组,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认识。
证实石峁文化主体人群源于陕北本地仰韶晚期居民
石峁古城以皇城台为核心,构建起包括内城、外城的两重城垣,并与周边寨山等卫星城或卫星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文化面貌和清晰社会层级的庞大聚落体系(石峁文化),其分布范围涵盖了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晋西北及冀西北等区域,涉及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
石峁文化人群的遗传结构和具体成分来源问题错综复杂。此次,基于覆盖石峁古城及周边及晋南多处聚落人群的144例核基因组分析揭示,无论是来自石峁古城皇城台(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不同等级人群,还是来自周边卫星聚落的人群,其主体人群的遗传成分高度一致,均和陕北本地仰韶晚期人群(以五庄果墚遗址人群为代表)相同。
此外,研究还发现,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陕北本地与北方草原裕民成分相关人群存在长期的迁徙与互动,偶有发生周期性的遗传交流事件,但并未影响主体人群的连续性。
在南方沿海方向,多个石峁文化遗址的少数离群个体被检测出10%-30%的古南方人群遗传成分。这一发现扩宽了对南方稻作农业人群北向影响范围的理解,为史前稻作农业北传提供了强有力的遗传学证据。
研究发现,石峁文化以本地仰韶人群为稳定的遗传主干,同时与中原、草原和南方的农牧业人群保持着不同程度、长期的互动交流,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演进提供了关键实证。
adaf2edda3cc7cd9f054d1926ea5f42fb90e91b1.jpeg@f_auto

石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石峁社会以父系亲缘为主导
石峁古城中多元的殉葬形式,包括公共仪式的“头骨坑”和贵族墓葬的殉人现象,都反映出其社会存在显著的阶层分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基于来自石峁古城及其卫星城寨山古城不同社会等级墓葬的样本,研究揭示出石峁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
研究发现,外城东门“头骨坑”内人祭以男性为主,而高规格贵族或精英阶层殉葬人殉均以女性为主。研究还发现,在石峁文化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近亲婚配可能被有意识地规避或较为少见。
通过对石峁皇城台、韩家圪旦及其卫星城寨山的墓主间进行进一步的亲缘关系分析,研究构建起横跨高达四代的家族谱系,这些谱系中的主要建立者均为地位较高的男性墓主,且男性墓主的配偶来自不同生物学家族。同时,在目前检测的所有石峁文化遗址中,父系的Y染色体单倍型结构较为单一,而母系的线粒体单倍型高度多样。此外,寨山的墓葬空间布局和家庭关系也支持了潜在的父系为主导的居住体系。
整个研究从“人群互动”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这些发现深化了人们对早期国家形态和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路径的认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