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5·12”。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如今,沙渠镇一幢幢新房崭新矗立,灾后重建学校拔地而起,集镇建设展露新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行走在大邑县沙渠镇,只见商铺店招统一整洁,街边绿树花草摇曳,道路宽敞洁净,街上车水马龙。经过三年时间的灾后恢复重建,该镇社会经济比震前有了明显提升。“变地震遭遇为发展机遇,沙渠的重建成绩有目共睹。”该镇党委书记刘建军说。
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进沙渠镇,不禁被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所震撼。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
背景回放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大邑县的沙渠镇也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据统计,地震导致沙渠镇受灾人口为295人,无人员死亡。建筑物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根据2008年10月23日统计的数据,沙渠镇共有106户受灾,受灾面积为4840平方米(其中,轻微损坏23户,中等损坏68户,严重损坏15户)。被震坏的房屋间数为255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间数为25间,共14户,需要恢复住房间数是159间。另外,沙渠镇镇政府办公大楼受损,沙渠镇双碾村村委会建筑受损,沙渠镇学校的教学楼多处受损,沙渠镇公立医院受损。还有就是道路损毁3.5公里,桥梁损毁一座(方渡大桥),道路照明灯损毁18盏。
抗震救灾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沙渠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急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镇党委书记刘建军坚定而简短地强调:“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的时候,越是考验我们乡镇干部的时候,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一线,我们的人和心必须和群众在一起”。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党支部组织有力,行动迅速,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共发展党员10名,转正8名,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8个。
危难时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地震面前,沙渠镇党委、政府快速反应,刚强亮剑,与人民群众一道,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和自然灾害抗争的抗震救灾攻坚战。
重建家园
再大的地震,都震不垮沙渠人不屈的脊梁;
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沙渠人前行的脚步。
三年时间的呕心沥血,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今天,震后的沙渠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什么模样呢?
我们将带你走进沙渠去见证灾后重建的群心合力,再次创造脱胎换骨的人间奇迹,不屈不挠的中国力量。
加快农房重建
确保受灾群众按时入住新居
房子,房子,还是房子……自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的第一天起,让灾区群众尽快住进温暖的新房,就成了沙渠镇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民生为先,重建美好新家园,这是沙渠面对灾难的宣言。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沙渠镇党委、政府冷静理性的抉择。
受灾群众安居安定就是最大民生。沙渠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大邑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开始了积极的科学规划、科学重建。
在沙渠镇我们了解到,该镇党委、政府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拆院并院工作,自2009年以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项目区总面积12350亩,新增耕地面积583亩,建成龙湾、柳坪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226户585人,启动了柳湾农民集中居住区,可集中居住96户365人。沙渠镇结合灾后重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成利民、阳光、勤江、龙湾、柳坪五个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6000余人。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气、光纤、道路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均达到“1+17”标准,较好地改善了集中居住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沙渠镇150亩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涉及龙湾村、双碾村,共搬迁农户52户,安置在柳湾自建小区。同时,403亩拆院并院、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涉及勤江社区、柳坪村、顺河村,已搬迁农户166户,安置在柳坪、龙湾统建小区,目前已入住。
在采访中,沙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兴美还告诉记者,在灾后恢复重建农房建设中,柳坪—龙湾小区位于沙渠镇集镇范围,是结合“灾后重建、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该小区是采用统规统建方式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占地面积19.2亩,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663万元,集中居住218户585人,2009年3月动工修建,2010年4月交付使用。小区按照新居工程“1+17”的配置标准,配套建设了水、电、天然气、光纤、道路、供排水、绿化、小区居民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配齐了放心店、就业服务站、物业管理用房等。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和小区物业管理,实行小区自治管理。同时,柳坪—龙湾自建小区也正在紧张地建设当中,部分自建房已建成并入住。
我们看到一幢幢、一座座于废墟上重新矗立起的新房,灾区群众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让我们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坚强与希望。
“这就是我家窗外的景色!”——让人民共享灾后重建与改革发展成果。
从一扇大大的窗户往外看:公交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绿树环抱着新建的楼房,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沙渠镇学校的孩子们一边涂抹颜色,一边讲解着这幅名为《窗外》的绘画主题:这就是我家窗外现在的景色!
不到两年时间就住进新房子——在大地震之初,这是身处重灾区、家园基本毁掉的沙渠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它是幸福的事实。
“原来的房子是家里辛辛苦苦积攒多年才盖起来的,一下子全没了。”当地一位老百姓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一家人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通过打工挣钱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现在,他们所拥有的新家结实、漂亮,设施齐全,而且设计先进、抗震能力强。我们走进柳坪—龙湾自建小区王大爷的家里,看到了他的房子是一幢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5间卧室,每个卧室都配有卫生间,厨房也预留了天然气接入口。青砖外墙、红砖做路,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地。
与王大爷一样,目前当地大多数受灾群众已再得“家”的温暖,脸上重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恢复重建,不仅是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
沙渠镇做到了!
加快集镇建设
实现全镇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
从一开始,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就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要的指导方针。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灾后三年,沙渠镇的集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渠镇党委书记刘建军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沙渠镇被确定为成都市重点镇和县“1231”发展重点后,按照重点镇“1+17”的标准,沙渠镇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场镇进行了改造。同时,结合大邑县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工作,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目前除游泳池外其余设施基本配套。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沙渠镇为了通过加快集镇建设,实现全镇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一定要把沙渠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大集市”、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主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的目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全镇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沙渠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以下举措:
第一,场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集镇砂石路面铺设工程已全部完工,共铺设路面4.3公里;二是完成了城镇区自来水管网铺设工作;三是污水管铺设2.1公里;四是雨水管铺设4.3公里;五是天然气管网正在抓紧进行铺设和安装。目前,已入户入表1200户;六是人行道彩砖、路沿石已铺设15000平方米;七是集镇区路灯已安装550盏,目前已全部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
第二,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1.2亿元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沙渠镇市场服务中心一期建设完成,已经投入使用,二期也将完成即将投入使用;二是占地25亩、投资5000万元的沙渠华昌市场购物广场也将完成即将投入使用;三是沙渠镇标准化幼儿园已经进场施工。
第三,场镇风貌改造:场镇风貌改造请四川中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对集镇进行风貌改造设计工作,目前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实施。刘书记还告诉记者,沙渠镇是成都市重点镇,按照成都市重点镇的配置,将紧紧依托沙渠工业区,用好用活市县有关政策,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集镇打造。同时,按照重点镇要求把集镇做到3平方公里,为工业园区提供后勤服务保障,把集镇做优、做美、做大、做强,努力构建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现代工贸型田园风情小镇。
目前,沙渠镇以变绿、变亮、变美、变净为标志,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要求,正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工贸型田园风情小镇。
深化城乡环境整治
促进发展观念理念的新转变
“街道整洁干净,车辆停放有序,占道经营现象荡然无存,户外广告规范美观,整洁靓丽的沙渠镇让人耳目一新,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强,乱扔垃圾的现象愈来愈少。”这是经过沙渠镇的行人,最直观的感受。
刘镇长谈到沙渠镇的城乡环境治理时,坚定地告诉记者:自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8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以来,沙渠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按照对照标准、查找差距、整改落实的总体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集中开展了整治“八乱”专项行动,加强了集镇卫生整治力度,实现了无乱搭乱建和无占道经营现象。沙渠镇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标语、广播和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整治高潮。同时加大了硬件投入,划定了停车位,安装了停车地栏杆,新增5名城管执法队员。沙渠镇结合工作实际适当增加了保洁人员,加强城管队员学习培训,特别是法制知识的学习。另外,集镇、公路、沟渠、村民院落和集中居住区卫生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沙渠镇还启动了示范村建设工作,目前示范村建设基本完成,做到林盘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无白色垃圾、无乱堆杂物现象、河道沟渠干净畅通,户户干净整洁,村社环境优美。
“现在肯定漂亮多了,在地震那时这条街,黑漆漆的,自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这条街是一天一个样,树栽上了,空气好了,垃圾不见了,走在街道上都不忍心扔垃圾了,因为太干净了。”60多岁的老大爷高兴地说道。
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楼房、一个个整洁的院落、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阡陌交错,鸟语花香……走进沙渠镇农民安置小区,农家小院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尾声:
废墟上,座座新房拔地而起;项目区,隆隆机声震耳欲聋;工业园,企业正在加紧生产……如今的沙渠,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