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681|评论: 0

茂县九鼎山下羌族碉楼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居于茂县九鼎山区域的羌族自古以来就有垒石建屋的传说,《后祝书·西南夷传》记载,岷江上游的冉夷,“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谓之邛笼。”《天下郡国利病书》也说羌人:“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匿其下,高二三丈谓之鸡笼(“鸡”,古羌语,意即民居。),十余丈者谓之碉。”这种砌石为室的建筑世代相传,发展至今,成为羌族的建筑特色。岷江、涪江上游的居民还时兴木结构的吊脚楼。此楼多建筑于一面倚坡,一方临坎,房柱下伸,落于坎下。底部半空半实,可圈养牲畜和堆放柴草。房楼四周留有走廊,美观、干燥、舒适、大方。此种吊脚楼与其他吊脚楼不同的特点是:四周用片石作墙体,也用片石盖房顶,而房柱、楼面、间壁则用木料,兼有川遥山区汉族住房和羌族碉房两种特点,是羌汉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羌族特色建筑,有数千年历史。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又由于长年征战与械斗,使羌族选定了依山居止的基地标准与碉楼的建筑形式,必求防御和生存。碉楼建造于房侧、寨落和要隘处而分为房碉、村碉和战碉。房碉即民居,较低矮,一般分三层或四层,底层养畜,中层住人,高层堆物。村碉修建于寨旁高处或中央,用住人、圈畜、存物、驻守。碉上层高眺望,视野很远,类似古代的烽火台。房碉和村碉用于防御崴侵和抢劫,观敌情,指挥作战,一旦发生敌情,全寨人携带武器粮食入内躲避与自卫。

战碉专用于战争,可驻扎车队,守关把隘,多建于雄奇险的山峰或巍峨的关口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与守护地成犄角之势。碉楼用片石或黄土混合筑成。修筑时不用吊线,不用绘图,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下大上小,笔挺如削,有四棱、六棱、八棱多种,高6—7米,最高达13一14米。每高1~ 1.2米,一角留有梯口,立独木梯上下。三、四层上每面有条形瞭望孔,便于观察与通气。顶为平台。门开于二层处,出入搭梯,尔后抽梯关门。底层则作圈厕。羌族碉楼并非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而傲然矗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安定发展,各民族平等与友好,已不存在征战与吞并的危险,碉房攻守与防御的功能已经消失,公路沿线的羌民盖起了瓦房。旧碉楼仅用于贮物,现存的碉楼作为历史的见证仍高矗于羌寨,标志着创建者的智慧与技艺。

  羌族砌石为室的木石构筑技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建筑体系。施工程序有其规律:先打基础:砌筑时,凭目测掘出11形沟槽,槽深1米左右,沟内以片石砌出墙基,宽约65厘米,稍宽于墙身厚度。再砌墙身:以黄泥浆为粘稠剂砌筑片状卵石。墙身收分较小,通常每墙沿水平线砌筑,自下而上逐渐减薄,内墙与地面垂直,外墙稍向内倾。墙身砌好后,即施柱架,一般采用2×2.7米的小柱网形式,柱径20厘米左右。楼梯划分是每砌墙达丈余时,使用15厘米直径的圆木横梁,上铺木板,梯状增加。亦有在修建时将每层的横粱向外伸出2米,上铺木板,加上栏杆,形成“凉台”。房顶多为平顶,少有坡顶。平顶一般有较短的前出檐。另3面作低矮的女儿墙。屋顶面椽上盖石板,再铺密结的树丫或竹枝,垫上细黄土,作保温用,最后铺含丰富石灰质的鸡粪土,夯实,作防水用。屋顶面厚约40厘米左右。女儿墙留出水孔,接石凿水槽(俗称涧槽)引水于外。坡顶多见于雨量较多之地,作法与成都汉族民居坡顶相同,即在羌式平面上加汉式坡顶,穿斗结构。山墙到顶,房屋内部空间分隔通常用木板条隔墙,还多采用矮墙处理,使内部空间产生既隔且通的流动效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