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延伸阅读:
http://www.cdrb.com.cn/html/2012-07/18/content_1637724.htm
蓝炳元:先祖蓝大顺身世之谜
本报记者 蒋蓝/文 祥惠/图
主办: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承办: 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成都传媒集团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
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
各区(市)县社科联
本期嘉宾
蓝炳元,1946年出生在成都宽巷子55号。“老三届”学生,于1966年从成都7中高中毕业后到西昌冕宁县沙坝公社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考入成都大学化学系,后调入成都市总工会工作。曾任市总工会常委、重工业委员会主任、生产部部长等职。退休后致力于家族史以及成都本土文化研究。
公元1859年爆发的李永和、蓝大顺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南各族人民反清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围绕蓝姓兄弟的身世有着许多未解之谜。“家族史就是一部断代史”,蓝大顺后人蓝炳元的田野调查尽管是一家之言,但能让人们看到历史迷雾中的一些真相。
对 话
宽巷子里的蓝氏家族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谈谈你们家族在成都的情况。
蓝炳元(以下简称蓝):我父亲蓝玖陵1910年生于潼南县。因为四伯父蓝锡芝先期来成都安家,我父亲在1930年也到成都来谋生活,后来五伯父蓝玉林也来到成都。大伯父的妻子、儿子接踵而至,几家人均住在宽巷子。我们蓝氏家族自20世纪初入住宽巷子以来,历经五代,前后四十余人在这条巷子里繁衍生息,直到2005年因市政建设需要,才最后撤离这条亲切而熟悉的小巷。像我们这样的家族在成都历史上很多,我也算得上是“老成都”了。
记:你以前并不研究历史,为什么对蓝大顺与自己的家族关系这么关心呢?
蓝:其实,即便彻底证明了蓝大顺是我的祖先,这并不能为我带来什么荣耀和好处。我是偶然与“蓝大顺”相遇的。2011年6月,我准备撰写有关宽窄巷子的家族生活回忆录,在写作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本来是哲学层面的形而上的“天问”却变成了现实层面问题。我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宽巷子的?又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我的老祖宗是谁?于是我开始留意有关蓝大顺的所有记载。
家族史就是一部断代史
记:蓝大顺与李永和等人的起义距今已有150余年,作为这次起义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蓝大顺真实身份如迷雾一般笼罩史学界。如果从1956年李祖桓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对邹知伯“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始末”一文的商榷和补充》算起,已经50多年了,史学界仍未对蓝大顺的真伪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蓝:李祖桓先生当年就曾谨慎地说过:“蓝大顺这一名称,太平军是承认有的,民间广大群众也是如此传说的,各种记载对他名字的说法,又是大有不同的……要绝对弄清楚,还不是一二人之力在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之后王文才、张志旺、王宗维等历史学家相继发表学术文章进行探讨,不过他们关于蓝大顺真实身份的判断仍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记:你以前知道蓝大顺吗?
蓝:年龄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讲过蓝大顺的故事。四伯父最熟悉这一历史,给不少人讲过。一部家族史不但是人口繁衍史,更是一部断代史。
第一,父辈讲我家是由四川潼南县(现属重庆)于1920年前后迁来成都的。第二,我父辈为六兄弟三姊妹,1968年“文革”期间,我家唯一一本家谱遗失了。当年底四伯父即以口述方式叫我堂兄(五伯父之子,刚从部队复员)记下我家班辈排行表,并告之祖上蓝大顺、蓝大本是参与过反清起义,是造过反的。现我从堂兄处抄录我家班辈排行表为:“周天采杰云廷正大(钟、奇)泽树炳培德延宗世代维永。”共20字,其中钟、奇并辈。堂兄和我是炳字辈,按表推算,蓝大顺应为我高祖辈。口说无凭,须得有确切依据。于是我踏上漫漫寻祖辨踪之路。
寻祖辨踪路漫漫
记:你是什么时候去潼南的?
蓝:2011年7月,我第一次回老家——潼南县塘坝镇灌坝村的“石坝大院”,后来又去了两次。我查阅了本地蓝氏宗谱收集者整理编印的《蜀潼蓝氏宗谱》,蓝家始祖蓝现舟入川至第15代的基本脉络,其中第8代为“大”字辈。其时蓝氏家族人丁兴旺,因此当地有“蓝家的杆子、陈家的檩子、汪家的谷子”之说,所谓“杆子”是指人多势众,有武力。蓝大顺是长房之子,与他同辈的有大本、大定、大远等数十人。
蓝大顺1826年生,1864年在陕西汉阴战死,当时38岁。根据宗谱订立者蓝树绪、蓝庭燎、蓝炳华讲,至今当地不少村民承认,自己的祖先参加过蓝大顺的起义军,失败后先后回乡。李蓝大军建立在犍为县龙孔场的根据地被四川布政使刘蓉“水淹七军”攻破后,蓝大顺率部北上进入陕南,攻占义县后建立政权,号“大汉显王”。1863年,蓝大顺部与西北太平军陈德才、赖文光部联合,蓝大顺受封为“太平天国文王”。次年,西北太平军东下驰援天京,骆秉章派已经升任陕西巡抚的刘蓉率军进攻蓝大顺部,两军激战于周至县。
1864年蓝大顺战死于陕西汉阴县。1861年12月,蓝朝鼎在丹棱县战死,众多史料将其混为一谈。塘坝镇村民蓝炳荣、葫芦坝村民蓝培德讲述,蓝大顺战死于汉阴县后,首级被官府割下示众,蓝大顺的同乡部下无法背回尸体,只得砍下他的一只脚背回乡。蓝大顺的“脚板坟”就在灌坝村村口,痕迹宛然。
记:一百多年前,王闿运主掌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在与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密切交往里有不少描述,他在日记里担忧西安将军多隆阿的处境,说周至县“城墙高厚,蓝大顺等率起义军在城内囤粮积薪,严密设防。多军利用地道以地雷轰城,同时发起强攻,皆未成功。多隆阿见部下死伤累累而城不能克,心急如焚。”1864年3月30日,多隆阿赤膊上阵,击鼓督战,再次强攻,他头部被起义军鸟枪击中。次日城破,蓝大顺等退向陕南,多隆阿因伤重不治于5月18日丧命。
蓝:结合我实地走访的记录,可以发现,当时与李永和一起起义的首领无疑是蓝大顺。至于“朝”字辈的昭通蓝姓家族,与四川潼南的蓝姓无直系关系。我分析,昭通“朝”字辈一批兄弟在李蓝聚义之前就盘踞在牛皮寨、占山为王了。后因两股力量终于汇聚,加上“烟帮”非常讲义气,血酒一喝,两肋插刀,都是兄弟。大家拜李永和为大哥,蓝大顺为二哥,“朝”字辈蓝姓兄弟自然更愿意与蓝姓“家门”套近乎了,这不但可以进一步结盟,而且可以利用“大顺”之威,树立自己在军内和江湖上的威信。二顺、三顺、幺顺滚滚而下,合情合理。
记:昭通文史学者邹长明在《昭通史话》里指出:“蓝大顺又名蓝朝鼎,今昭通市郊守望乡人。据蓝氏祖坟墓碑铭文记载,祖籍陕西,雍正年间迁至贵州威宁……碑文记载蓝大顺一辈弟兄共二十四人,其中后来参加起义军并有姓名可考者除蓝大顺外,还有蓝朝璧、蓝朝宏。”
蓝:我认为他考证的还是昭通蓝姓家族。不然,潼南县蓝姓家族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关于蓝大顺的传说?这些传说流传已久,编造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而且蓝姓“大”字辈只有潼南蓝姓家族的字辈才可以吻合。
回忆中的细节
记:你在灌坝村、石坝镇的走访记载里,还有不少证据。
蓝:经蓝月清、蓝树绪指引,我实地察看了蓝大顺家在石坝镇的大院(也是我父辈从这里出走成都的地方),蓝月清讲,1964年他担任乡支部书记,带头“反封建迷信”,砸毁了蓝大顺使用过的喂马槽。蓝大顺后人为躲避清廷追查,从灌坝搬迁到了石坝,他们打造的用以表明不再造反的石盘、石锁,在“文革”后也不知去向,但蓝月清还清楚记得石盘、石锁存放的位置。当地蓝树阳、蓝树绪、蓝炳宏、蓝德明分别代表各支祖,讲述了他们所知道的蓝大顺反清起义的事迹。可惜这些资料并没有得到有关文史部门的重视。
记:听说你夫人的祖上还是你祖上的“对头”。
蓝:这是我在搜索有关蓝大顺起义材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奇事。我和夫人的祖宗原来早就是“冤家死对头”,算起来有150年了。我翻阅《清实录》,内中有清廷军机处奏请同治皇帝派湘军前往四川镇压李蓝农民起义的消息,4年前我陪夫人去了趟她老家江苏江阴,专门去拜谒了她家的曹氏宗祠,曹氏宗祠里有慈禧太后题赠曹毓英的金匾。原来,李蓝大军当年从云南杀进四川,清政府先后责令四川总督曾望颜、提督占泰和驻藏大臣崇实进行围剿,均被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后同治皇帝和慈禧听从了曹毓英的奏章,改派老谋深算的骆秉章入川,这才扭转了局面。
采访手记
2012年7月13日
围绕李蓝起义军,“李短褡褡”李永和以及重要将领如卯德兴、唐友耕等人的身份没有任何争议,但浓稠的迷雾一直萦绕在蓝姓兄弟身上。在历史记载中,除了蓝大顺,尚有蓝朝柱、蓝朝鼎、蓝朝璧等人,绰号有蓝二顺、三顺、幺顺等。有鉴于此,早年历史学家罗尔纲撰写《蓝大顺问题考》,其结论很清楚:“蓝大顺的真实姓名是叫蓝朝璧”。
四川近代史学者李有明不同意这个结论,先后写了3篇与罗尔纲商榷的文章,认为尽管各种说法把大顺、二顺之名,胡乱指为朝鼎与朝柱,但从未有指为蓝朝璧者。记载大顺、二顺混淆不清的现象,也散见于当时统兵镇压起义军的清朝官吏奏稿和年谱当中,有些私家著述也前后矛盾,即或是《清实录》中,也多据地方官奏稿录事,所以也含混不清。他分析众多资料后认为,蓝大顺名为蓝朝柱。
1992年,学者张宁发表论文《蓝朝鼎身世及其起义原因的探讨》,对蓝朝鼎家族的来龙去脉和蓝朝鼎参加义军的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澄清了史学界对李、蓝起义初始阶段某些重要情节的模糊认知。张宁的结论,蓝朝鼎即为蓝大顺。
历史与真相,也许正是在这样反复诉说中尘埃落定。但尘埃偶尔也会被风带起,去到尘埃原初的形象里。
2012年5月8日,记者偶然得知,本报副刊《天下成都》一位名叫蓝炳元的作者就是蓝大顺的后人!次日,我们在蓝炳元约定的东胜街见了面。
蓝炳元身材中等,说话条理清晰,看得出是个经历丰富的人。他多年前一直在成都宽窄巷子居住,凭着惊人的记忆,再辅之以资料,他绘制了一张近两米长的成都《宽、窄巷子风情图》草稿,重现1950年代之前宽窄巷子的街道、公馆、餐饮、茶社、商铺,涉及七十多座院落、三百多间房间,各类生活形态的人物一千多个,连一些醒目的大树也一一标注。他本人没有学过美术,特请住在东胜街的画家江华光根据他的草图,绘制成了一幅“成都清明上河图”。
他带着我们来到江先生住宅查看原图。蓝炳元讲,自己之所以认识江先生,是彼此祖辈有渊源。潼南94岁的熊葵忠老人回忆,早年蓝大顺一直在四川“跑滩”,后做油菜籽、盐巴生意,从潼南往南方宜宾、犍为一带,逐渐深入到云、贵与四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他有几匹骡子,后来加入昭通到叙府一线的“烟帮”,从事镖师押运。蓝大顺在“跑滩”期间,在蓬溪因身无分文,迫不得已到餐馆去吃“霸王饭”,被餐馆罚以头顶条凳示众,恰好被路过的商人江孔俊目睹。江孔俊慨然出资,予以相救。蓝大顺说,他日富贵必涌泉相报。后来李蓝横扫滇北、四川等地,他为江孔俊送上了狐皮大褂以及珠宝。李蓝失败后,官府四处捉拿同党,这些狐皮珠宝为江孔俊一家带来了血腥之灾,幸亏逃出来了一些妇女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