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交通事故,继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又一次触痛了国人的心。严重超载,校车不牢固,司机违规行驶等当然要具体分析,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检讨,在公共政策层面上反思改进,则更有必要。
有人说从公车消费中拿出1/10就足够配备校车,这说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穷孩子”的口号变成了“先官”投入的反讽;而教育投入占比,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达到法定额度,则是全局性的问题。诸如此类,可议者多,这里单就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来说。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全国各生产大队(村)纷纷办起民办小学。条件当然不可能达标,1970年3月,我到大队小学当教师时,学生都是自带板凳上学,“课桌”就是一块长木条下面撑几根桩子,除了我是初中肆业,其他老师都是小学毕业,公社高中的老师大多学历不够高中毕业。就是这样的中小学,我们村就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以这样的“师资”,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门是绝不容许他们任教的。山高路远的穷乡僻壤,宁肯儿童失学,既无公办学校,也不承认(补助)民办教学点,孩子们要上学,只有到乡镇才有的“中心小学”去。平原地区即使拥挤和危险,孩子还有校车可坐;深山老林的孩子就只有翻山越岭靠步行了,就算一周五天寄宿,周末放假还得走很远,遇到山洪泥石流之类只有认命了。
上世纪90年代,我的湖北老家搞教育“普九达标”,每村建一所标准化校舍。村小新楼建起来,还没启用一天,忽然说要“并校”,让全村孩子都到镇上读书。于是,老家村里的孩子都坐上了“校车”,当然是私人承包收费的。反正,乡亲们是穷苦惯了,想想自己过去进城挤“代客车”(大卡车),至今还搭拖拉机,或坐卡车货物上,孩子们“挤一点算啥”呢?
平原地区搞“并校”还罢了,山区的孩子就倒霉了。今年我到陕西与四川两省的贫困山区去过,算是略知“并校”之害。车过盘山公路,放学的孩子停在路边,让我们通过,他们有的含笑致意,有的一脸疲惫,我们看着心里都不好过。网名“飞鹰”的成都志愿者说,您如果真想体验,不怕太累,我带您去凉山走访山寨的学生,上学走一趟要五六个小时。
“并校”的同时,是有限教育资源层层向上一级权力中心集中,宁肯花大钱办几所不叫重点的重点学校:一来是形象工程,标榜多么现代化,二是寻租工程,凭权和钱可取得入校资格。
我们不是天天在喊“实事求是”,不是天天在喊“国情”吗?为什么要一刀切搞“并校”呢?为什么那么在意“正规化”呢?或说,“成事不说,堕甑不顾”,“并校”的事木已成舟,就不要再说了,免得再折腾。我曰不然:一来不少僻远地区特别是山区,仍然需要办教学点,方便适龄儿童入学;只要待遇合适,正规学校毕业的青年肯去教几年的肯定有人。二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数十年来我们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反“一刀切”,成效甚微,难道不需要继续反下去吗?当然,这也说明以前的反“一刀切”没有反到根子上,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没能实现。
最后提一下,甘肃校车事故死伤的是学前班(幼儿园)的孩子。1958年春天,我就上过生产队办的幼儿园(虽然很快就停办了)。农村孩子也一样要上幼儿园,办学前班与办小学的道理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