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保人士赴三台调查野生鱼死因 拟启动我国首例公益环保诉讼保护涪江
10日,本报《涪江三台段大量野生鱼暴亡》一文,报道了自9月下旬开始,涪江三台段大量野生鱼持续暴亡一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5日,全国知名环保人士、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先生专程赶赴三台,对涪江野生鱼死亡原因展开调查。16日,记者再赴三台,就市民普遍关注的涪江水质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涪江三台段野生鱼暴亡原因进行了采访。
有关部门回避野生鱼死亡 其死因仍然成谜
近日,三台县有关部门向记者通报了该县环保局"关于涪江(三台段)河面出现漂浮死鱼现象的调查处理情况汇报":所有死鱼基本上是成鱼,死鱼种类基本属草鱼、鲤鱼,从体型上看属养殖鱼,在河道内未发现其他水生物(如虾、蟹等)死亡;对涪江(三台段)沿途各排污单位展开调查,未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对涪江(三台段)各断面水质加强了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所测指标也达到《国家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调查结论为"通过调查核实,初步判定涪江(三台段)河面发现的死鱼系三台县永明镇水产养殖户鱼塘内的死鱼,不是由于涪江(三台段)水质受到污染而导致的死鱼现象。"
三台县环保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对群众反映的野生桑鱼死因只字未提,野生桑鱼的死因仍然是谜团。
重庆环保人士披露 桑鱼死亡呈中毒症状
15日上午,重庆环保人士吴登明赶到三台后立即展开了调查。其中有在吴家渡附近的游泳爱好者反映,他们9月下旬在该段涪江内游泳,身上长出了红疹,这一现象在过去不曾遇到。附近群众对涪江水质可能受到污染的原因,说法都很一致地指向位于芦溪镇的某化工企业。吴登明现场证实了仍有野生鱼在继续死亡,可能的污染仍在向减弱的趋势释放。
15日下午,吴登明前往三台县水务局渔政管理站了解情况。偶遇三台县分管环保的人大副主任达建川,正提着一条从涪江吴家渡段打捞上来垂死挣扎的野生桑鱼,向渔政站副站长黄海洋了解情况。吴登明向记者披露,野生桑鱼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是一种野生的生态显示鱼种。根据这野生桑鱼死状眼睛突出,鳞甲脱落,腹部渗血,腹腔内有黄水,推断这条鱼的死状呈中毒症状,属于食物中毒或污染所致,在对其死因未作出科学鉴定之前,尚无法做出结论。这条死亡桑鱼被吴登明制作成冷冻标本,以待来日进行死因调查鉴定。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三台县人大副主任达建川,他说这条桑鱼是他请当地群众从涪江里打捞上来的,目前三台县渔政站专家给他的说法是该野生桑鱼死因可能是重金属中毒,由于目前无专门的检验设备,还无法对属于何种重金属中毒进行检验。 搜集可能的污染源证据 拟启动我国首例公益环保诉讼
16日上午,吴登明在三台县环保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芦溪镇对3家化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吴登明在群众质疑最多的某化工企业的污水排放口看到,附近的一块花生地里的花生叶子发黄变焦,而该排污站也未安装在线环保监测仪。吴登明现场对该企业排污口附近的土壤进行了取样。
"污染是存在的,初步判断是固体污染物质,因为涪江是流水,如果是液体污染物,水流过后污染就会很快在一个断面消失,而不会象现在这样在吴家渡持续存在。"吴登明在接受采访说出了他的分析。69岁的吴登明是自费前来调查此次涪江三台段野生桑鱼死因的。他介绍,从三台县环保局提供的水质监测报告来看,水质的各项指标都在国家允许范围,但并不能以此就否定污染源的存在。在两份时隔1周的检测报告中,其中的重磷指标就高出了一倍。他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对可疑排污企业排污口的水质没有检测,二是排污口附近江底河床的泥样未作检测,这些关键部位土样的检测可能会为我们找到涪江是否受到污染的答案,同时,对野生桑鱼的死因作出科学鉴定,也可以为我们查找并杜绝可能的污染源指明调查方向。
"只有查明野生桑鱼的真正死因,才能给公众一个信服的说法,只有查明野生桑鱼的真正死因,才能查出可能的污染源或彻底排除涪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污染。"吴登明表示,目前,他将继续收集涉嫌化工企业的一些造成污染的证据,并寻求权威机构作出科学鉴定,待做完证据收集工作之后,他拟启动我国首例公益环保诉讼,以第三者的身份向武汉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将涉嫌成为污染源的企业或行政不作为的单位告上法庭。
野生桑鱼的死因何时解开谜团?本报将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