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城“罗包面”
在我记忆的深处,前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达城院棚巷有一家包面店,老板叫罗怀庆,店铺虽没有招牌,大家都叫罗家包面,解放前就在经营了。店内仅摆放了四张小方桌,身子硬朗的老板,个头有点高,对来客,从来没有热情过,但也不冷漠,只是细声问道,吃红汤还是清汤。问毕即转身进入后堂,不一会儿便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包面。 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好吃,不浑汤,不散皮,嫩滑爽口,鲜香味美。若是红汤,色泽红亮,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几根豌豆尖绿绿的很逗人食欲。 小时候我家住上后街,上后街与院棚街不远,外爷常拿着一个碗叫我去买罗家包面。每次包面煮好出店前,我都要偷吃几个。老板见状后,脸上有些笑意,每次总会多煮几个,不再另收钱。回家后,我还向着外爷咂着嘴,外爷总要给我留几个。其实,这碗包面我吃了一半。 院棚巷的后面是老城墙,可从城墙上拐弯下行去柴市街。柴市街是一条茅草屋竹蓠墙的半边老街,临城墙而搭建。老城墙上面是天主堂的后院,我与小伙伴们常去天主堂藏猫猫。 只有几条小街的达城,而今已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旧时模样不复存在。但院棚巷,老城墙,天主堂,柴市街,茅草房,现在我记得如此清楚,也许是我小时候常吃罗家包面的原因吧! 罗家包面质量稳定,达城人爱吃,前世纪六十年代,经主管部门同意,正式命名挂牌为“罗包面”,评为达城名小吃。 前世纪七十年代,上后街“一瓯香”小吃店(公私合营)还经营着罗包面,满头白发的罗怀庆不时地柱着棍杖来指导。 “罗包面”,随着罗怀庆的离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消玉殒。达城以私姓冠名的小吃本不多,罗包面作为达城小吃的经典没有保存与承传,实乃遗憾!
成都的名小吃以私姓冠名的有,龙抄手,夫妻肺片,赖汤园,钟水饺等,现今不仅得以保存与承传,还熠熠生辉,已是成都美食旅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应是达城相关部门的学习与借鉴。
也许我的味觉,不应停留在小时候的罗包面,这只是一个小城的故事,一种怀旧,但原始,纯扑的感觉让人止不住地回忆!
罗包面特点:
1、选料精:包面皮选用精粉面,包面馅选用背脊、后腿、前夹猪瘦肉。
2、配料齐:制面皮加鸡蛋、豆粉;制馅加鸡蛋、榨菜、生姜、葱头;调料除用豆油、醋、红油、味精、胡椒外,必备用鸡或猪骨熬成的鲜汤。
3、操作细:包面皮要杆三至四遍,制作包面馅时,肉切细并手工剁茸(不是机器搅),生姜取汁去渣,渗水搅伴,一口气要搅出玄才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