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父母常跟我讲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那时对淡泊的理解好像就是清贫的代名词,也难怪,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无不对当时的生活条件的艰苦记忆犹新,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也就难以看到奢侈的场景。朦朦胧胧中也就不太理解淡泊究竟可以明什么志。
随着八十年代中页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着巨变,这期间,追求生活的安逸自在成了许多人的志向,淡泊好像就赋予了“不合潮流”的内涵,成了迂腐的代名词。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更是如此,往年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概念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也只有从这时起我才开始慢慢了解淡泊的真正含义。人们通常所说的淡泊大抵是指放淡名、利。即所谓: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就是所谓的随遇而安。这确实没有错。在我看来,淡泊不等于一穷二白,它是内心的一种意境,即是一种境界的体现。说通俗些就是不去执著地追求物质上的享乐。你可以家财万贯,但你并不看重它。就如不久前从报纸上看到的新世界首富,生活中却是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淡泊者可能常有孤独与寂寞为伴,但绝不是玩世不恭或怀才不遇的清高之徒所能为者。它是一种“与世无争,以苦为乐”的思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才能真正领悟“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真谛。
淡泊确实可以明志,人人皆知。但正如“钱乃身外之物,人人皆知,人人在求”一样。真正能够让自己甘于淡泊之人又有几何?许多人是受自己所处境遇的约束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现出淡泊,但内心却无时不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当然了,人各有志。古今中外,淡泊者大有人在:释迦、孔子、老子、陶公等等等等……他们的事迹千古传颂,但是就他们的本意来说,并不期望后世的人们一定会记住他们。相反那些在他们的当时因为财富或权位显赫一时的人,后人又能讲出几个来呢?
不只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话:“我只要吃、喝、玩、乐,享乐够了,马上就死都值;那些平平淡淡的人就算活一百岁都是白活。”言下之意,人来一世不容易,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不享乐好对不起自己。在这些人看来淡泊就是吃亏,就是傻。
估且不去议论它的对与错,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绝对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机会让他明白他这一生中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错了,界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明白了淡泊的真意,何不继续淡泊下去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心有天地可以明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