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63|评论: 0

[转帖] “ 娘家 ”为什么留不下海归儿女 ? —— 又一位标志型海归青年科学家返回美国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80后 ”数学家、 2017“ 未来科学大奖 ”得主 许晨阳 8月26日离开北京,重新返回美国,他将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 )执教。临行前,他谈了他这几年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在 许晨阳 看来,中国科技界有3个问题值得关注。


1535519915703.jpg

▲赴美之前,许晨阳在北大的办公室前留影。


  
       物质条件已经不错,软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新媒体平台“ 知识分子 ”报道, 2012年,在麻省理工做完博士后研究的 许晨阳 入选首批“ 青年千人计划 ”,回到中国加盟北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凭借在高维代数几何领域的系列突破性工作,他先后荣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年度拉马努金奖、2017未来科学大奖“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 ”等奖项,并获聘长江特聘教授、庞加莱讲座教席。


       但是去年9月,他又接受麻省理工的聘请,自今年秋季起返回该校数学系担任教授。


1535519605651.jpg


▲许晨阳将以正教授身份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 加入麻省理工并不是因为我在北大过得不好,恰恰相反是我们物质待遇很好。”  许晨阳 表示,回国这几年,他在北大发展得很好,“ 一方面自己的研究做得不错,同时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做代数几何的学生是以前的好多倍 ”。“ 中国的代数几何要发展,也需要参与国际合作,取得一定的话语权。”许晨阳 认为,麻省理工数学系有很国际的一面,所以去那儿一方面出于自己发展的考虑,同时也会帮助中国代数几何的发展。


       说到中国科学界的情况,他说:“ 根据回国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物质方面条件已经不错了,但是在软环境上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纠正,相信中国的科学会发展得更好。”


       问题之一:学风浮躁


      “ 一个问题是,我感觉中国的学术界有些地方比较浮躁。”  许晨阳 举了个例子:跟自己在海外的时候那些博士同学相比较,感觉中国的博士想得比较多。“ 我当时在海外的时候,对学术之外的事情,比如说毕业后怎么发文章、几年以后怎么职称晋升、竞争什么人才计划等,都考虑得比较少 —— 大家要更单纯一些,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学术做好。”


       此外,许晨阳认为,中国好像有这种现象:出个结果一定要发个新闻。“ 这个事我觉得不是很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点新闻导向研究。学术成果应该让内行来评价,但新闻主要不是给内行人看的,所以有点外行引导内行的价值取向。”


       他进一步说:基础领域的学术成果比较专业,不见得一做出来马上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不见得发很好的杂志 —— 即使发很好的杂志,也不见得公众就能理解。“ 我觉得现在中国做研究有一点‘ 等不及 ’、急于求成的意思。当然,可能在一个社会在发展很快的时候,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觉得也不光是学术界,可能各行各业都有。”


       问题之二:学术造假不惩处


      “ 从新闻报道上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术不端不被惩罚。” 许晨阳 说,“ 据我所知,数学领域的造假事件很少。但从新闻报道来看,别的领域涉嫌学术造假的事情时有曝光,其中有刚起步的学术新秀,也有如日中天的大牛。”


       他坦陈:对于数学以外的学术问题自己是外行,但从该领域的学术同行的讨论、留言看,感觉学术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是学术造假。“ 让人吃惊的是,涉嫌造假的事情被曝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处理的消息,更谈不上具体的惩罚措施。”


       问题之三:对年轻人不支持


      “ 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对年轻人支持不够。” 许晨阳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在学术管理层面机会太少。


       说到年轻人的水平,许晨阳说:“ 我觉得数学圈里面自己认识的年轻人,大部分学术能力还是挺好的,还都是挺纯粹的,值得大力支持。我自己感觉,数学领域近几年从国外回来的这些年轻人,普遍水平要比以前高很多。应该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衣食无忧、更多地专注于学术。他们其实也不要求太多东西 —— 起码数学圈的人我觉得不会太纠缠这个东西,只要让他们不用愁经费就行了。”


       许晨阳 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一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一边是功成名就的大牛在怎么使用经费上花太多时间。“ 我就觉得现在锦上添花太多、雪中送炭太少,应该对年轻人支持更多一些。”


       在学术管理层面,他认为,让年轻人参与学科规划和项目、人才、奖项评审等学术管理活动,不仅充分会发挥年轻人的长处,而且也能提高规划、评审质量,对整个学界都好。


       回想自己在美国读博士、做博士后的经历,他说:“ 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家很早就进入学术委员会、评审基金等,那边的年轻人跟那些更资深、更有名望的地位相对比较平等。”


       许晨阳 说:“ 现在国家做科学的人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而且现在投这么多钱,当然希望投入跟产出比越高越好。其实对于国家来说,科研经费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希望更有效率、产生更好的回报。我们国家现在硬条件方面投资很大,如果能在软环境方面做得更好,这些硬投资会更有效,那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速度就会更快,也不辜负社会公众对科技界的期待。”


       颜宁返回美前,说了这些话


       这已经是自去年以来,第二位具有高知名度的指标性学者从美国海归之后,重新返回美国名校任教。


       2017年5月,清华大学教授 颜宁 回到普林斯顿的消息被证实,引起广泛的反响,距离她2007年从普林斯顿博士后位置“ 海归 ”清华做正教授,恰恰十年。


1535519754599.jpg


▲颜宁获颁2017年度人物“年度科技人物”奖。


   
        身为一名体验过海外一流科研体系的海归,颜宁对于中国科学界也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 中国新闻周刊 》当时报道,在中国,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便是,身为女科学家,性别并未让颜宁在实际中感觉受到歧视,反倒是年龄,一再将她挡在了门外。


      “ 他们总是说,你还小,等下次吧。有的人今年再不评上,到明年就超过项目规定的年龄限制了,先把机会让给他们。 ”  对此,颜宁很无语。她说,国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专门设置了一些资助计划,本意是为了鼓励年轻人,但实际上,这一年龄限制反倒成了卡人的门槛。 招人、项目评奖的时候,本应该只看能力,而不是生理年龄。在美国,考察学术成就看的是从博士毕业到真正成为一名 PI( 独立研究员 )花了多少年,这样就更加合理。


       此外,她也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做一些事。在当时,她并不想多谈这些,但她打算将来有机会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当然,颜宁也否认了她“ 负气返海 ”的猜想纯属无稽之谈。“ 清华对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无经费之忧。可以说,我在清华就跟公主一样。” 这也是颜宁不承认网上“ 负气出走 ”说法的原因。  她解释说,清华对青年科研人员有专项支持计划,对于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也有一定的奖励,在各种支持下,她并不很需要去校外辛辛苦苦申请经费。


       她不无感慨地说:“ 在( 学校 )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因此,她也坦承,自己是幸运的。她之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保有棱角,是因为在清华这座象牙塔内,她并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与困难。颜宁也因此把清华看作“ 娘家 ”。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