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017|评论: 32

[玄龙门阵] 解放前,邛崃人的过年习俗 邛崃古代美 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0 20:14 |阅读模式
202238qe55rhe9lh5oxm59.jpg 2-1.jpg
解放前,邛崃人的过年习俗
(摘自《邛州岁时记》作者:何学川)
   
   过年,现在称为春节。以往人们过年实际上从腊月就开始了。下面我们就随着何学川老先生的《邛州岁时记》文章,了解一下解放前邛崃人的过年习俗吧!
                                             腊月八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月八”。这天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稀饭”。传说猪是腊月初八生,猪吃杂食,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煮粥掺蔬菜、面条、巴山红豆等煮成稀饭吃。富人之家就不同了,煮稀粥时要加肉、鸡和山珍海味等美味佳淆。这天吃“腊八稀饭”表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注释:“腊八粥”,见于文献记载,始于北宋。据宋人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大寺宝刹要做七宝五味粥给门徒僧众,故称“腊八粥”。开封的世俗也仿效佛寺,以果子杂料煮腊八粥。据南宋吴自收著《梦梁录》载:南宋时把腊八称为“君王腊”,为什么?未说清楚,只是在这一天制腊肉过夏不坏;制腊药,不怕虫蛀。大寺院做腊八粥供僧人外,还馈赠于施主或贵宦人家,大概有除病消灾的意思。
   据元人熊费祥著《祈津志辑佚》载:元朝时以为四月八日是“浴佛节”,而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这天教徒们以米伴果物煮粥供佛,后来传演至民间,谓之“腊八”。
   明朝时,十二月初八日晨起煮腊八粥;给小孩剃发,叫“腊葫芦”,可避疫祛病。
   清朝时,认为十二月初八日是“王侯腊”,煮腊八粥祭祖先和门、灶、陇亩各种神,这也有“天子大腊八”的意味。清代皇帝每年腊八前夕,将派王公大臣到雍和宫监视煮粥供佛。煮粥时由喇嘛多人围绕粥锅念经。腊八粥供佛后,监察大臣将粥进奉内廷,先送奉先殿、皇极殿等处祀祖,然后由皇帝分赐内廷各宫及内外臣工。每年腊八煮粥开支需要例银10万两。我国每年吃腊八粥已成习俗,流传至今。
   南宋诗人陆游在《食粥》诗中曾把吃粥作为延年益寿之妙法,其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到神仙。
   我国农民并不理解吃腊八粥的意义,而只是在一年辛苦劳动之后,煮锅腊八粥,合家欢聚,品尝一年丰收的果实,迷信的成分已不存在。
                       
    腊月十六日,俗称“倒牙”。过去主人对长工、学徒规定每月的初二和十六日两天,伙食要加食吃肉,故名叫“打牙祭”。腊月十六日,是全年二十四个牙祭最后的一个,故名“倒牙”,意思是本年主家对长工、学徒不加食吃肉了,准备过春节,提门(即关门停止营业)吃团年饭了。
                      打扬尘
    腊月十七、十八日,俗称“打扬尘”,又叫“掉尘”。旧时民间有“十七十八,越掉越发”的说法。认为在这两天,把家庭内外、上上下下的扬尘(灰尘)彻底扫除干净,只会进财,不会破财。屋内屋外、厨房打扫干净以后可以在灶的火门上烟烘腊肉、香肠了,开始忙着准备过春节食品
    注释:有些地区的“掉尘”活动,是在腊月二十四日,人们边掉尘边唱道:“办了三尸神,天下得太平。感谢灶王神,救了老百姓……。”
下面一则是“掉尘”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解人间情况,派遣三尸神到人间。到了年底,三尸神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情况。三尸神为了表功,在玉帝前谎奏凡人的罪恶。玉帝叫三尸神到凡间认真查访,把无恶不作的人的姓名写在墙壁上,等到年三十,派天将到凡间去抓捕。
    这件事被灶王神知道了,他想拯救凡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晚的上天前,吩咐凡人要在年三十以前掸尘扫梁,将各处墙壁都掸扫得一尘不染。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天兵天将奉玉帝之命,下凡查勘来了。可是民间家家户户早已在腊月二十四日就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掸扫得干干净净,不要说墙壁上没有人的名字,就是连一点蛛丝灰尘也找不到。天兵天将气呼呼地返回天庭,狠狠地告了三尸神一状。玉帝不信,要三尸神下凡查勘,也没有找到,回到天庭,玉帝以三尸神谎奏之罪,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
    从此,凡人为了报答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都要掸尘,相沿不绝。后来,掸尘又加上清扫、沐浴等内容。这样做,好在春节期间,拜会亲友,观灯游玩,干干净净过年。
                      祭灶节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俗称“祭灶节”。传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晚上灶王神要上天向玉帝呈奏这家人的善恶,二十四日晚灶王神回来(凡间)。所以人们在这两天都要向灶王神供奉糕点、酒食,燃烛焚香化纸,表示送迎灶王神。在这前后,市上有沿街叫卖的五彩胶牙糖,即灶糖”。
    注释:《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祭五祀”的记载。“祭五祀”,即祭五种神(金、木、水、火、土)。其一,就是祭灶(火神)
    南宋人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三载:宋代“以腊月二十四为小节夜”,即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要祭灶。
    基于灶神能赐福或降灾之说,人们祭灶自然十分恭敬,祭品也十分丰富。灶神像侧有副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这可说明人们祭灶的动机和目的。
    历代有见识的文人写祭灶诗,不过是即事应景,借题发挥,多是诙谐之作。
    唐代落第秀才罗隐,家贫如洗,送灶时供上一杯清茶一柱香,作诗云: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罗隐曾十试不中,难怪他慨叹“文章不值钱”,借祭灶来发泄满腹牢骚。
文学家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咀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因此,在古人的祭灶诗中,常常提到此物(:xíng音行,俗叫米糖,用麦芽同米熬煎而成,清叫饴,稠叫饧)元代诗人程文海诗云:
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窗耳是铛。
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今分我胶牙饧。
    作者不但乞求保佑,给灶神描绘了一副难看的面容,还要与灶神分享胶牙饧,可见诗人心目中是根本不存在灶神的偶像的。
    明代开始,祭灶供品有改革,即用素不用荤,但胶牙饧依然不可少的。清代起,把灶神尊为“司命之神”。清初诗人周广业有一首诗:
胶糖祀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
持奏玉皇无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这诗写灶神上天报喜不报忧,反映了人们祭灶的心态。
    清代有一姓赵的女诗人,丈夫早亡,勤苦抚子度日,写诗一首:
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尊。
年年破尽多尘土,须恕夫亡子幼人。
    此诗写一个薄命女子借送灶神的机会,向灶神诉苦。此诗读来十分感人但她并未乞求赐福,祭品是一杯清水而已。
    从先秦至解放前,在这二、三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都很重视祭灶其主要原因,是迷信的人们要祈求功名利禄,满足唯心心理需要。今天,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祭灶的迷信活动,早已不存在。
                团年
    腊月二十五—三十日,俗称“团年”,吃团年饭。在这期间,离乡在外工作、经商、学艺的必须赶回家团聚。吃团年饭的佳肴要多到吃不完,认为这样才吉庆有余,绵延不绝。一般要求席桌上有猪头、猪尾(坐墩)、有鱼(鲤鱼)、猪肾(腰子),示意在新的一年里作事有头有尾,有鱼()有肾()还要杀雄鸡,看财喜(即鸡血要红要多),把鸡血滴在纸钱(冥钱)上,并贴上几片鸡毛,这叫“喜钱”,而后粘贴在出入大门上,或工具上……",这样人兴财旺,百事顺遂,万事如意。
   
              除夕  
腊月的最后一天(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俗称除夕、大年三十除日,谓之“月穷岁尽之日”,这天夜晚要吃年夜饭,名曰“大年夜”。吃大年饭之前要举行祭祖仪式,有宗祠庙的家族要去宗祠庙祭祖,没有的就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家神)前设祭,祈求祖宗保佑合家老小清吉平安,人畜兴旺,百事如意。有诗道:
一食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茂筵。
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
    这说明除夕夜晚吃年夜饭是不可少的。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十里说:“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说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除夕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固然令人感到心里充实愉快,可是准备这餐年夜饭,却让人忙了十天半月,忙得精疲力尽,所以有人说过年是“忙除夕是由古代腊祭演变而来的。腊祭最初称“蜡祭”。远古人类在每年十月丰收之后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十二月索聚所有的神明在一起祭祀,称为蜡祭”。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正式改蜡为腊,这就是十二月为腊月的由来。
    《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就是吃年夜饭与守岁。直至今日,除夕吃年夜饭仍为全国人民所重视。
             守岁
    除夕夜晚,合家围坐火炉,深夜不睡,要到午夜子时正(即零点),俗称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发“压岁钱”。
    到了子时,要烧子时香,鸣鞭炮,燃点香烛,敬天地,拜祖宗,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晚,各种家具及生活用品,全贴上用小方块红纸打成的纸钱(喜钱),这叫“封印”。还要洒扫庭院,来年正月初一整天不扫地,夏天才没有跳蚤咬人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大年初一扫地,会把财气扫掉。
    注释:除夕守岁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西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不少诗人在“一年月日今宵尽,更岁辰星子夜新”之际,触景生情,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唐人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
守岁阿成家,椒盘己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压岁钱
    腊月三十日,除夕之夜,长辈们要给儿孙赏发过年钱,俗称“压岁钱。有钱人家先用红纸把钱包好发给晚辈、丫环、佣人。
    注释:“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三百六十五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之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代便有“压惊钱”。二说,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庭,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庭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一以贺喜,二以作为护身符给孩子镇邪去魔。到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到清代,才有所谓“儿童压岁,长者与以钱”,用线贯之,置于卧床,曰“压岁钱”。到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一百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人民币),以示祝福。古代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参与流通的货币,它是一种专门特制的铜钱,其形制虽是圆形方孔,但文字内容却很讲究,格调独特,每一枚钱币都赋有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诸如“新年如意”、“合家平安”、“合家欢乐”、“必有馀庆”、“吉星拱照”、“镇宅平安”等。也有用十二生肖为内容作压岁钱的。
当喜迎新年到来之际,孩子们接过长辈这镇岁、除邪、祈福的压岁钱后神态如何?清朝诗人吴曼云有诗曰;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赐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节日中孩子们的兴奋、愉快、幸福之情,此诗刻画得淋漓尽致。
           
                     贴春联

    吃过团年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门、客厅、寝室、厨房……的门框和门额上都要贴上用大红纸写的春联和联额。还要在门扉上贴门神(年画),挂各式各样的红灯笼,以示迎接新年到来的景象。

注释:每逢旧岁除夕之日,人们常用红纸书写吉祥的联语,贴在门框上谓之“春联”,这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习俗。
“春联”,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桃符”。据传:上古时候,有名叫神荼、郁垒的兄弟二人,住在东海度朔山上,常立于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对那无故害人的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常于除夕之日,饰桃人,悬苇茭,画虎于门,借以吓鬼;或用两块桃木板立于门梆;有的用纸代板,画上神茶、郁垒兄弟俩的像,人称“门神”,用以压邪。
    又据,五代十国中的后蜀主孟昶,在北宋乾德二年上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挂在卧室门旁,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明太祖建都金陵(今南京市),下旨让所有的公卿士庶,在除夕之日都要在门上张贴春联。明太祖还微服出来观赏。经他这一提倡,贴春联的人更多了。
    明、清以来,家家户户改用大红纸,竞相贴春联,沿袭至今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
                          贴春贴
    除夕之夜,还有一种贴“春贴子”的活动。午夜烧子时香后举行,主要是工商户、亲友等所为。将春贴贴在主人面街的门上。春贴形式,一般用十二开(大小不一)长方形红纸印刷;上面文字内容为恭贺新禧一类之吉庆语,下款是书名xx×恭贺。工商户写店号名称,或恭贺人的姓名,有的直接用红色特制名片恭贺的。工商户用的春贴,不外乎借此广泛的作一次广告宣传而已。
    注释:贴春贴,即送贺年片的活动。贺年片是从名片演变来的。古时,人们把名片叫做“刺”。东汉王充著的《论衡·胃相离》记载:“韩生谢遣相公,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这里说的“通刺”就是送名片。
    到了明代,送名片发展为互赠贺年片、有的还在上面题祝贺小诗,表达敬慕恭贺之意。
到了清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那时还兴一种盒,把贺年片装进拜盒里,送给亲友,表示庄重的敬意。在贺年片上印有精美的图画,是近代才出现的。

              放爆竹
     除夕之夜,吃过团年饭之后,午夜要烧子时香,燃点香烛,放鞭炮,敬天地,拜祖宗,迎灶王神归位,送旧年,驱鬼疫,迎新年,求福平安,过新年。
注释:除夕之夜放爆竹。据传,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凶残无比,人们叫它“年”。每当隆冬腊月,要出来伤害人、畜。在“年”出现的时候,人们就通宵不眠,拿树枝或竹子,使其燃烧发出爆裂的响声,以防“年”。爆竹的响声吓跑了“年”,天明时,人们便竟相祝贺。这就是大年三十夜放鞭炮的来历。此后,每逢年末岁首,人们放爆竹来驱邪清灾,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源广进,谓之“过年关。”
关于“爆竹”,较早的文字记载,还见于汉代东方朔撰《神异经》里有段话:“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馀,犯人则病寒、热,名‘山操’。人以竹著火中,烨扑有声,‘操’惊掉。”可见汉时就己有燃爆竹、驱鬼避疫的习俗。到了南北朝,爆竹常用于夏历元且。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日,是三元之一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到了宋代,才有卷纸裹火药的爆竹,称为“爆仗”。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除夕沐浴》诗中有“老喜时次,良久当爆竹。”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不停 放爆竹习俗直到如今,人们每逢春节,或喜庆节日,汉民族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给人们增添无穷的欢乐。

                                          过年关
    大年腊月三十日,除夕之夜,全家老小不睡,要“守絮”。孩子们问,为啥?怕强盗来偷絮(铺盖)旧时穷困人家生活无法时,向财主、高利贷主借钱,向粮食店赊米,向药店赊药等等。除行息而外,还要限期还清本息。无法一时还清,可要求缓期,或分期还清,如到年关三十日夜还未付清本利者则由债主派管家、店员拿着账簿,提着气死猫灯笼(由细竹篾编成长形如冬瓜,外不糊纸,内燃点牛油烛一支。这种灯笼风吹不熄,雨淋不湿,故名。),犹如走马灯一样,分头向欠债户逐一讨账。如家长出外躲避不在,等到子夜(半夜)前再复来讨账,如又不见家长面时,便抢走能值钱的东西抵账。如锅、盆、棉絮(铺盖)、罩子等物。俗语云:“穷人难过年关夜”。一直守到有人烧子时香,放鞭炮后,才安下心来睡觉。习俗:过了半夜子时后,便是新年到来,债主们暂停讨债,若是讨不到债,在新的一年里,生财就不如意了因此,过新年春节后,再慢慢向欠债人讨债
    旧社会有一文人,穷极无聊,年关将近,索债人盈门讨债,只好从后门溜走,留下《年关避债诗》一首:
柴米油盐酱醋茶,纷纷索债乱如麻。
我也管他娘不得,后门出去看梅花。
过去穷人“守絮”,富人“守岁”,看来这是两回事。穷人守絮为避债; 富人守岁求安康。真是富人欢乐,穷人愁啊!今天,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剥削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再不会有年关避债的苦难情况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093717pet83ttfjfofmffz.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9riyqvvamzqvbi8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9tnfnce5s7s8cqon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8i11u89y8f81ujde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7n0ccl77el37uoby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6x0nqprq6qqal2arr.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5w3fu3093c7oz0d3x.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4g326pmmknz67c3c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4r8dp7f4fyky674f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3tko1r787kkaf9qoi.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3d3w0j3bj2aj3kjl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3sp6tue9gzselztuz.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2wke7atyk9ae72ha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2uy2rht2gkw7249pt.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2hozjzp4mmpxvuevi.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1luh0hgkzvh0dz1v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1aarg1jjvnzabmgfa.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0ud4y4z18fx5ztzzl.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0pca6j9fjlsfg3gva.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5020fdh1prj7gldxshxv.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