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天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通知》指出,冬春季是新冠、流感、诺如病毒胃肠炎等传染病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疾病高发季节。目前全国新冠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冬季我国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弹风险。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来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发。今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
《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主要包括6条重点措施。
一是切实落实口岸疫情防控。口岸要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等措施,按规定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疾控、卫生健康、海关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协同开展风险研判和预测预警。加强主动健康申报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
二是持续开展疫情动态监测预警。各地要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和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加强对网络直报、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实验室检测等多源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综合监测,强化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是加强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各地要加强养老、托幼、学校、社会福利等机构以及空间密闭场所防控,督促做好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强化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新冠、流感、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加强65岁以上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和管理。
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应对准备。各地要针对冬春季传染病流行形势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态势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加强相关救治药品的生产供应保障。动态监测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物资供应情况,加强儿童用药适宜剂型保障。
五是持续强化科普宣教。各地要持续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新冠及其他冬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政策解读,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疫情及防控工作信息。
六是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各地要强化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保持适度有序的防控力度和节奏,保持各级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转,做好平急转换准备,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国家卫健委回应儿科急诊量剧增
经了解,目前我国的监测和医院系统报告的病例是由已知的流行病原体感染引起。针对儿科急诊量剧增,建议症状较轻患儿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就医。
>>孩子发烧需要立刻到医院就诊吗?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特别是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如出现明显发热,不管有没有呼吸道症状,都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出现超高热或持续发热超过三天、频繁咳嗽影响正常生活、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出现嗜睡、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皮疹、头痛或抽搐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提醒:孩子能吃能玩能写作业可在家护理
最近儿科里有一番景象令人感叹:孩子们正在打吊瓶做雾化,还被家长要求写作业。医生提醒,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能吃能玩能写作业、还愿意玩手机玩Pad,就不需要去医院就诊,在家对症护理即可。同时建议家长不要反复就诊,多病流行增加了环境闭塞与人流密集场所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不是开玩笑,更不是随口瞎说,而是默沙东诊疗手册、美国儿科学会、UpToDate临床顾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等医学权威指南的一致观点:
3个月以上的孩子因呼吸道感染发烧,如果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按年龄体重服用退热药物,在家持续观察病情静待好转即可。
好吧,我知道孩子生病了家长会有很多现实的担忧焦虑,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送到医院比较放心。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方面没有必要折腾生病的孩子,另一方面送去医院也会面临中国特色的风险。
孩子生病的常见疑问一:
任由孩子发烧,会不会把脑子烧坏了?
基本常识答疑:
首先,发烧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哪怕是40度的发烧也不会烧坏。
人们之所以会烧坏脑子这种印象,是因为我国在数十年前曾大规模爆发过流行性脑膜炎,其主要症状也包括发烧,流脑的严重后果给很多长辈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但是现在,因为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流脑的发病率已经非常非常低了。低到什么程度呢?2020年,整个中国也只有50例流脑,堪称罕见病中的罕见病。
实际上,由脑炎、脑膜炎等脑部疾病引起的发烧,和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会有明显的症状差别,例如严重的头痛、极度嗜睡(精神状态很差)、抽搐、脖子僵硬等。这些异常症状和普通的咳嗽发烧,我想家长还是能分得清的。
然后,从来没有任何指南让你任由孩子发烧不管啊,只要孩子发烧不舒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以按照说明书来服用,既能退热又能缓解肌肉酸痛,非常安全的药,不要超量吃就不会出错。
发烧本身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说明免疫系统在开足马力对抗病毒病菌,吃退烧药是为了让人舒服一些,而不是因为发烧是坏事。
孩子生病常见疑问二:
咳嗽不赶紧治,咳成肺炎了怎么办?
基本常识答疑: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就像鬼子侵略中国,先从口鼻进入,然后感染咽喉,接着继续前进攻占了气管,最后才感染到肺部形成肺炎。按照这种想象,越早治疗就能越快地阻止感染,避免病原体侵入肺部深处。
然而实际上,呼吸道的感染其实更像是大规模的伞兵空降,病原体在呼吸道的浅处和深处都会同时发起攻击,只是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有的更容易在咽喉部位扩增,有的更容易感染肺部细胞,还有的只能攻克鼻黏膜细胞。此前新冠疫情每一代变异株导致的症状部位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会发生肺炎的孩子,从生病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肺炎,只是中间要经过几天疾病的进展才会有明显的肺部症状,并不是因为咳了几天才咳成肺炎的。
当然,再次强调,这并不是说孩子咳嗽就完全不管,家长也可以做点什么,但不要乱作为。
对孩子咳嗽会有缓解作用而且很安全的几件事:1岁以上的可以喝蜂蜜水、可以含棒棒糖、保持家里温暖潮湿,有加湿器的开起来,孩子愿意的话可以给吃雪糕冰淇凌。
孩子生病常见疑问三:
早点送医院打吊针,是不是可以好得更快?
基本常识答疑:
首先,输液是一种给药方式,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的成分和剂量,输液并没有加快治疗速度的效果。
然后,相比口服药物来说,静脉输液是有创操作,而且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有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尤其是某些中成药注射液,有着不可忽视的致死风险。规范的医疗实践中,总的原则是能口服的药就不要安排输液。
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的原因,很多医疗机构不分青红皂白地开输液单,有些患儿家长主动强烈要求开输液,这是普遍现实,但它是错的。我没法改变大环境,只希望基本常识的读者都能懂得这个道理,不要去承担没必要的风险。
再有,输液也是药物滥用的重灾区。
比如,明明是流感,却安排抗生素输液,这就是完全不对症的药物滥用。抗生素能治疗的是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一毛钱作用都没有。
再比如,给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安排某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注射液,这不仅对病情缓解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因为注射进大量成分复杂的外源物质导致患者持续发烧,甚至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导致休克或死亡。
因中成药注射液引发死亡的教训不是几例、几十例,而是发生过成千上万例。孩子只是咳嗽发烧而已,真的不要拿生命去冒险。
孩子生病常见疑问四:
我们普通家长没那么多知识,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生病了送到医院总归更保险一点吧?
基本常识答疑:
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当前儿科爆满的观念基础。但我还是想说,在当前多种呼吸道感染叠加流行的形势下,能不去医院的尽量还是别去。
得了流感的孩子去医院又被传染上肺炎链球菌,原本是合胞病毒感染的,在医院又感染了支原体,这又是何苦呢?你看看儿科那乌泱泱的人流,戴个口罩能防得住吗?
如果孩子只是咳嗽发烧,没有特别异常的状况,但你又拿不准,可以选择到可靠的在线问诊平台去咨询医生。
几十块钱就能得到可靠及时的医疗建议,这不比跑到医院去排个1258号强多了?
总结一下:
这一波儿童呼吸道感染因为多种病原体同时流行,又在冬季高发期,的确导致感染基数比较大,但好在并没有特别需要警惕的新型病毒,也不会有格外严重的症状。
放平心态,科学护理,孩子们都能平安度过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