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灯戏 〖灯戏〗五种声腔之一。起源于四川农村预祝收获的一种祝贺仪式——“秧苗戏”,属于曲牌体,其中采撷有不少四川本地及省外流行的民歌小调。后与高、昆、胡、弹四种声腔荟集并奏,成为川剧五种声腔之一。初期的灯戏并无固定的专业戏班,演员都是爱好文娱的农民,每逢年关节日或红白喜事,业余的灯戏班则自由组合,在广场院坝演出。场地中央竖起被称为“火树银花”的灯杆,上挂红灯,称为“天灯”;如在室内演出,则称为“地灯”或“堂灯”。因在灯下演出,故名灯戏。每个灯戏班不过十人左右,其中软、硬场面四人,演员五、六人。灯戏中的角色一般二至三人,多则四五人,唱多白少,载歌载舞。演员全是男性(建国后才有女性),以小丑、花旦为主。灯戏传统剧目分“正灯”、“地灯”、“浪浪灯”三类,大都是反映民间生活、表现乡土风情的喜剧或闹剧。不少题村是描写劳动人民与地主绅粮的斗争,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机智,嘲笑地主绅粮刻薄悭鄙、愚蠢昏庸。当然也混杂有个别不健康的剧目。伴奏乐器通常用川二胡、胖筒筒、唢呐等。打击乐器用锣和盆鼓,敲出咚当之声。唱词基本以四句为一组,常借用高腔戏中的小打,演员唱一句,乐队伴奏一句,有时还加进帮腔,一唱一合,交相成趣。常用曲牌有:〖花背弓〗、〖银纽丝〗、〖金纽丝〗、〖剪剪花〗、〖卖杂货〗、〖叠断桥〗、〖北调〗、〖伴妆台〗、〖小开门〗、〖补缸调〗、〖七句半〗、〖哭五更〗、〖望山猴〗、〖胖筒筒〗、〖采茶调〗、〖豆叶色〗、〖对花调〗、〖猜调〗等。 ———题目本人所拟,资料来源〈〈川剧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