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844|评论: 87

[原创]金沙遺址的永恒和杜甫草堂的诗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金沙遗址的永恒

    时间对于我是很宝贵的,就这么几天时间,可成都的每一处都是我欣赏的风景点,特别是当我旅游结束返回家乡的时候,心中有种别样的感觉,成都的美丽始终永恒在我的心灵深处。所以当我听到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时候,那种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当听说三星堆没有怎么受到地震侵害,我不由得挂念起永恒在我心中的“金沙遗址”和杜甫草堂起来,你们还好吗?

    记得那天天气特别的炎热,其实还是深春,不知道怎么这么热,可探察金沙遗址的信念依然支持着我,热点怕什么。清晨起來,就和一村夫妇一起出发。还别说,一村是个极细心的男士,帮我把茶水准备好了。而一村夫人更应该是中国贤妻良母最典型的代表,一早起来,就弄好了饭菜,招呼我吃了早餐,且早餐的搭配实在是营养有佳,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去金沙遗址还得有一段路程,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得早点出发才行。完成了早餐任务,我们就出发了。

    金沙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已有的发现证明成都平原史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一醒惊天下”,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东距成都市中心约5公里,乘车大约四十来分钟

    金沙遗址的性质尚不能最后确定,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走进遗址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让你万分震惊的场景:层层阶梯,块块发掘场地,场地上已被分割成若干块,每块发掘地都有出土文物。顺着参观,你能看到遗址内出土的各类文物,有早期陶罐、石器、玉器、还有各类型的金器,实在是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遗憾的就是光线太暗,还不让打闪光灯,所以害得我照片拍得就是不清楚啊。

    展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金面具和金太阳神鸟,那面具模样逼真,造型大方,雕刻的细腻精湛,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特别是那太阳神鸟,那实在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神鸟光彩四溢,造型极其精致,鸟金饰金箔度约0.02厘米,图案是镂空雕刻表现,从太阳神鸟的工艺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

    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

    还有让我惊奇的是铜立人像,据说这铜立人像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

    表示牌上说道: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这里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参观完金沙遗址,和一村夫妇缓步走出,心中感慨万千。这里,容聚了我国古代民族多少勤劳和智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一村为图配诗!

涂鸦一首谢友人!

----------------

浣花溪畔绿树阴,

垂钓老翁优雅兴,

岂知鱼雁传书至,

陈麻婆楼谢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苦李在2008-7-7 1:48:00的发言:

多次去草堂,似乎哪里都熟悉,但又哪里都说不清楚。

谢谢萍水先生给我们理出了清晰的草堂脉络。

——李老师过谦了,萍水汗颜……

还得感谢你和一村先生的指点介绍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87860658在2008-7-6 22:06:00的发言:

领导的帖子要支持。

[em02]

——晕……

我哪里是领导哟,白云飞兄弟:为姐抱拳谢了……

发表于 2008-7-8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75图作]

垂钓翁坐浣花溪

闹春桥侧屏神力

不晓鱼雁传情义

红烹鲜烈佐酒席

------------------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独夜听筝在2008-7-6 17:46:00的发言: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热泪,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谢谢独夜听筝君!

虽然我远离四川,可四川也是我深爱的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

谢谢空山君!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的帖子要支持。

[em02]

发表于 2008-7-7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次去草堂,似乎哪里都熟悉,但又哪里都说不清楚。

谢谢萍水先生给我们理出了清晰的草堂脉络。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又一村在2008-7-4 23:36:00的发言:

萍水先生细腻文笔,诗圣有知,可笑九泉。

想当年锦城杜甫冷僻西郊荒外独处,有志郁郁难伸,寄情山水不忘社稷。

看如今浣花溪畔“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南村群童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之中。[浣花公园]花团似锦,诗的长廊,沧桑巨变,春的四月,高楼小

居鳞次栉比已非“八月秋高风怒号”时代可比了。

——谢谢一村先生!

  如今已经没有的当年的凄惶,没有了当年的战乱,可还得感谢杜甫让这段历史流传于人间,让中华文学宝库中有了如此巨大的辉煌!

发表于 2008-7-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热泪,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发表于 2008-7-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08-7-4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萍水先生细腻文笔,诗圣有知,可笑九泉。

想当年锦城杜甫冷僻西郊荒外独处,有志郁郁难伸,寄情山水不忘社稷。

看如今浣花溪畔“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南村群童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之中。[浣花公园]花团似锦,诗的长廊,沧桑巨变,春的四月,高楼小

居鳞次栉比已非“八月秋高风怒号”时代可比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杜甫草堂的诗韵(下)

    杜甫草堂(现在全称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走进杜甫草堂,映入我眼帘的是苍翠高耸的树木,一扇圆门上书“杜甫草堂”,那一扇圆门内似乎包罗了无尽的神秘。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走进杜甫草堂,映入我眼帘的是苍翠高耸的树木,一扇圆门上书“杜甫草堂”,那一扇圆门内似乎包罗了无尽的神秘。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走进杜甫草堂,映入我眼帘的是苍翠高耸的树木,一扇圆门上书“杜甫草堂”,那一扇圆门内似乎包罗了无尽的神秘。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走进杜甫草堂,映入我眼帘的是苍翠高耸的树木,一扇圆门上书“杜甫草堂”,那一扇圆门内似乎包罗了无尽的神秘。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就是杜甫为自己的草堂的自画诗,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在这里他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 “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在那个年代因自身的不幸遭遇,由此而心系广大的百姓——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读来沉郁顿挫,扣人心弦。眼观草堂,耳边似乎听到诗人在表达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看见诗人正饱含着对颠沛流离的百姓们的同情心,也似乎听到了他为广大的民众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

    远观杜甫草堂,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了,啊,原来是有点“洋味”了,那原本茅草盖屋的情景似乎也有了变化,让我感觉不出当年杜甫是如何为避“安史之乱”而自造草堂隐蔽此处的。我只感觉到杜甫大概也想时尚一把吧?

    不过,说是说,毕竟还是想找回那一点点感觉,刚好晚报何先生也赶到了,于是一行四人沿着草堂漫步,总想感受一下草堂的清幽。找感觉,感觉还是来了,这里碧草绿树,林荫浓密,那一股热气此时已经被这幽静的园林替代了,再走进草屋,那古朴、典雅的环境倒真让我心静了一把……

    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以及各种文物。文物除唐代的外,还有宋、元、明、清历代杜甫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其中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这里是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太阳还是炎热的,虽然走在林荫深处,依然感受不到清凉,脑海中猛然闪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的诗句,这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也流露出这一片草堂院落,在当时诗人眼中是多么的美好啊……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但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极大了反映了唐代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草堂是成都游客最集中的观光胜地。从正门进入,依次是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这些建筑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我们刚好是自后向前踏访的,自然是先体验草堂的深幽,在观赏园内各类建筑和历代馆藏文物,最后从正门归来。

    走出草堂突然有种感觉:杜甫当年流落成都,这是必然的,惟只有到四川,才能躲避那一场灾难!因为历史上早有如是说:成都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安全岛!不是吗?汶川如此特大的地震,也仅只给草堂带来微创,可见杜甫当年就视成都为宝地啊!吾以手加额:苍天有眼,护苍生于成都啊……

    请接看下文:

    《望江楼的魅力,锦江的绚烂》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