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00|评论: 0

[热点事件] 利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自己贡献的免费数据帮助科技公司训练算法,大部分人都还不介意,那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对付自己,这就太不公平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于是大数据不光彩的一面就这样被揭开。而利用大数据“杀熟”,据悉在行业内也早已不是秘密。

坦白说,这事并不值得意外。俗语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比如我们出门旅游时,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黑心商家就可以乘虚而入。口音就是一种数据。只不过在大数据时代,“奸商”是用代码和算法对付你的,“杀熟”可以批量进行了。

其实,消费者对大数据概念的附和,本就有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色彩。一些大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大数据技术,也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掌握你的消费习惯,就是为了从你身上挣更多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那就是双赢的。

但利用大数据“杀熟”这事告诉我们,双赢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这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陷:非对称,不透明。

互联网诞生之初,被视为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利器,但随着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去中心化成了幻想。现在的景象是,一批科技公司掌握了亿万人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所不包,但外界对它们保存、使用数据的方式却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在一次次被动地勾选“我同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切特征、习惯、历史都免费让渡了出去。在这些公司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如果说,自己贡献的免费数据帮助科技公司训练算法,大部分人都还不介意,那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对付自己,这就太不公平了。在传统商业世界里,一些店家还会给熟客打折优惠,一些手握大数据武器的现代商家却玩起“杀熟”把戏,说其是商业伦理退化不为过。

针对这种情况,觉醒的用户们理应团结起来,从大公司那里拿回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但消费者人数虽多,却极其分散,对他们进行说服、动员的成本太高。一方集中而多金,一方分散却每个人的利益较小,博弈结果显然利于前者。

当下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只有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清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定价方式,是否存在现行法律意义上的不公平。无论怎样,这是一个教训——新技术不必然意味着美好,还可以意味着新套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